一、中风的后果很严重
大脑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是身体各种功能的总指挥,包括运动、感觉、心理活动、语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平衡功能等等。由于大脑每天工作非常繁重,所以需要的能量非常多,其所消耗的氧和葡萄糖占全身的20%~25%。大脑这个高耗能器官不储存氧和葡萄糖,所以如果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出现堵塞或者破裂,大脑就会因为血流中断而失去能量来源,进而导致脑细胞坏死,这就是中风。
中风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它好像风一样善行莫测,就如被石子突然击中而扑倒,所以得名为中风。
脑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损伤极为敏感,脑血流阻断1分钟后神经元就会停止功能活动,缺血超过5分钟就可导致神经元死亡,是中风致残与致死的重要因素。
全世界2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可能会发生中风,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中风而残疾,平均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中风。
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即脑梗死)约占85%,今天主要谈谈它。
二、大脑血管堵塞最常见的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颈动脉和椎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的主要血管。如果它们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可能会导致血管狭窄,脑血流量就会减少,就会出现脑缺血的症状;如果动脉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就会形成血栓,导致相应部位血管迅速闭塞;或者这些血管内的小血栓脱落,顺着血流堵塞小的分支,都会导致一定范围的脑缺血缺氧并坏死。
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2 心源性栓塞
有些心房颤动患者在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其脱落后有可能随着血液流向颅内血管,并堵塞某一支或几支血管,同样可以导致脑血流中断继而发生脑梗死。
3 大脑小动脉闭塞
大脑还有很多小动脉,如果常年高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颅内小动脉的管壁肿胀、变性、坏死,继而堵塞血管腔,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由于梗死的面积一般很小,而且多半没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防控的延误。
三、积极预防,可以预防90%的中风
1 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1)防治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其发病风险越高。积极控制高血压,还可以避免小动脉闭塞,从而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2)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损伤大脑的大血管,也损伤微血管。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1.8-6倍。
(3)防治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的胆固醇)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的胆固醇)增高等,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可使中风的发生率降低19%~31%。
(4)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般人群以饮食调节为主,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
(5)务必戒烟
吸烟会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即使没有“三高”,也会引发中风。长期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 6倍,长期吸二手烟也会使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1.82倍,所以吸烟的人务必戒烟,远离二手烟。
2 防治心房颤动
如果患有房颤,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充分重视,由医生评估发生脑梗的风险大不大。如果发生脑梗的风险很高,就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预防脑梗的发生。
3 防治颈动脉狭窄
动脉硬化可引起颈动脉狭窄,斑块脱落可引起中风;狭窄程度超过70%,可引起大脑血流低灌注,均可导致中风。
总结:
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房颤、吸烟、大量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压力大、中风家族史等。具备了以上3个及以上因素,就是中风的高危人群,需要控制危险因素、控制提及的基础疾病、定期检查,方可免于中风。
『本期指导专家』
张雷
脑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张雷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脑血管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世界卒中组织成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脑血管病与免疫亚专业首席专家),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源性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神经病理学组副组长);
珠海市医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担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Experimental Neurology等42个SCI期刊的审稿专家;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珠海市高层次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五个五”工程青年人才;
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广东省智能院高评委专家;
珠海市干部保健专家库成员及先进个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与神经免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30篇,获得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首届临床医学奖-杰出团队贡献奖,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获得首届临床医学奖-医学教育名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