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开小夜灯睡觉,这是一个常见的家庭小问题,涉及到健康、安全和心理适应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基于最新研究和专家建议的建议:
健康影响
1、褪黑素分泌受阻:夜间灯光会抑制褪黑素的产生,影响睡眠质量。褪黑素是一种促进睡眠的激素,有助于维持整夜的睡眠。
2、增加慢性病风险:夜间光照可能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3、视力问题: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可能增加近视的风险。
安全考虑
1、光线干扰:夜间灯光可能干扰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早醒或昼夜颠倒。
2、火灾风险:不当使用夜灯可能导致火灾事故,特别是靠近床铺的灯具。
3、心理适应安全感缺失:对于怕黑的人来说,开夜灯可以提供安全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入睡。
实用建议
1、使用柔和的夜灯:选择低亮度、暖色调的夜灯,如LED灯或地灯,确保光线柔和,不直接照射到眼睛,可以使用声控或者智能语音控制的夜灯。
2、调整光线位置:将夜灯放置在低于床面的位置,确保光线远离孩子的眼睛,减少直接的光线刺激。
3、逐步减少夜灯使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减少夜灯的使用,让他们适应完全黑暗的环境。
4、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表面是怕黑,更多的我们可能需要从日常的陪伴、共情、理解、支持、鼓励、感悟上入手,让孩子更有勇气,自信力、成就感、自豪感。
晚上睡眠开小夜灯可以提供便利和安全感,但从长期健康和安全的角度出发,科学的睡眠卫生对睡眠的光线要求为:越黑越好,故在这里建议尽可能减少夜间灯光的使用,特别是在孩子和老年人的睡眠环境中。
最后,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祝您和家人:夜夜好睡眠,天天好心情!
供稿
睡眠医学科 李国光
责任编辑
杭 冬
审核
任喜荣
科室推介
睡眠医学科(聊城市健康睡眠中心)由睡眠门诊、睡眠监测室、睡眠医学科病房组成。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科室组织精神科、临床心理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综合分析研判患者睡眠问题的病因、病程,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采用的五位一体治疗,包括:失眠的心理治疗,包括放松治疗、催眠治疗、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等,目前是失眠的一线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睡眠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彻底摆脱失眠困扰。
药物治疗:助眠药物快速改善患者失眠症状,缓解长期失眠带来的痛苦,另外对于抑郁焦虑等引起的失眠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患者全面恢复。
物理治疗:我科室采用先进的经颅磁刺激仪、失眠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MECT治疗等,通过声、光、电、磁、等刺激调节大脑睡眠-觉醒调节中枢,改善患者夜间睡眠状况及日间功能,增加深睡眠,缓解疲劳,恢复精力体力,改善睡眠质量。
传统中医中药针灸治疗:针对睡眠障碍辨证施治,采用传统中药、针灸、失眠推拿等因证施治,使脏腑经络达到阴阳平衡状态,标本兼治。
行为康复治疗:上下不动静五部疗法,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正确的睡眠认知功能,从行为上改变与消除导致睡眠紊乱慢性化的持续性因素,根治失眠。另外病房上午下午各有时间段进行失眠八段锦。
治疗范围
睡眠疾病 : 失眠、打鼾、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发作性睡病、睡眠节律障碍、异态睡眠(梦游症、睡惊症、梦魇、快速动眼期行为障碍)、不安腿综合征。
精神心理疾病 : 焦虑症、抑郁症、应急相关疾病、进食障碍等。
躯体化障碍: 经反复检查或相关专科就诊均无明显异常,也不能用躯体疾病解释的多种躯体不适症状。如:胃肠道疼痛、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等;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疼痛、痒、麻木感等;头昏、头痛、肌肉紧张跳动、胸闷、心悸、喉部异物感、便秘、腹泻、全身慢性疼痛等。
专家简介
顾镭
顾镭:主任医师,毕业于滨州医学院,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8年开始从事精神科疾病的医疗工作,中国医院协会康复医疗机构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委员、山东省催眠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参与编著《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第四版)、《临床精神疾病的诊疗、药物、护理》、《实用临床全科医疗学》等书籍的编著。擅长于抑郁症、失眠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焦虑症、青少年心理及学习问题、更年期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门诊时间:顾镭工作室周一、周三、周四全天。
张洪乐
张洪乐: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中国老年与老年医学学会睡眠技术专委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睡眠障碍专委会委员,发表论文多篇,参与《临床睡眠障碍学》等书籍的编著。曾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进修一年,擅长于失眠症(睡眠浅、早醒、多梦、噩梦)、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常见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躯体化障碍等相关睡眠障碍等疾患诊治。
门诊时间:健康睡眠门诊周三、周五全天。
李国光
咨询时间:失眠问题咨询周二全天。
孟海静
咨询时间:失眠问题咨询周五全天。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