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3: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5 15:50
感情表达的方法有多种,艺术形式与感情完美的结合,就使诗词具有长盛不衰的魅力。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的一种手法,把人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耐人寻味。
以乐景写哀情,即用明媚的景色来反衬离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乐景哀情,对比鲜明,效果更为强烈。如柳永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虽是良辰美景,只因即将离别,就无心欣赏,更能反映内心的苦痛。
《诗经·采薇》篇写兵士告别家乡的情景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依依垂柳的美好春景,反衬士兵背井离乡、抛亲别友之痛。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为人传诵,好就好在以美好的花鸟,来反衬出感时恨别的情怀,使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哀情。景物染上了人的感*彩,物与人同伤心。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水寒刺骨之感,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从景物写起,选取了几种具有深秋特色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绘出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张生与莺莺的话别作了铺垫。使人读此,不期然的心情惆怅,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描写作品主人公的情态、行动、心理等,写出人物的凄凉、哀婉、孤独、惆怅、缠绵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写人物的情态,似乎是主人公娓娓自述,轻轻叹息,将难以名状的思念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李白“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直接描写人物 “泪如雨”的哀伤,写出人物的悲愁郁结,无从排解。
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急切的想知道家乡的消息,却又不敢问,怕自己的担心、忧虑和不祥的预感会成为现实的矛盾心情。再如张先《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写出了女主人公的自怜自惜,自怨自艾,和唐李益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都写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李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张仲素“征衣未寄莫飞霜” 沈如筠“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写出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写怨恨无处发愤,迁怒于人,虽觉人情不可理喻,又觉符合人情常理,读来更为真实,哀婉动人。
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噎”一句,用的是白描手法,通过“执”“看”“凝噎”这些动作,“泪”眼这一情态,写出人物不忍分别的情景,孟郊《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写出人物的动作“牵”,写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忐忑不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