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16
苏轼写的哲理诗1《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苏轼写的哲理诗2《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
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17
苏轼的诗《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今年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的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17
苏轼写的哲理将:
苏轼的大作,还蕴含哲理的诗作,首推《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18
1
[宋]
苏轼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
[宋]
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