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三驾马车:出口靠国际环境,消费靠民众收入,投资靠信心支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5: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9:15

孙立平:三驾马车沉浮记

本文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过程,具体说,是三驾马车的起伏兴衰史,着眼的是现在的问题,是未来的前景。为了使讨论更准确系统完整一些,现将有关内容重写一遍。

一驾没一驾,靠的是供给端松绑和需求端的生存式需求苏醒

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第一波。从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时间里,中国GDP从3250亿元增加到15180.40亿元,GDP增长速度超过10%的有6年,人均GDP增长有三年超过10%,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

出口在当时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国内尚处在短缺与匮乏状态。投资在80年代作用有限,几乎没有投资能力。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是初步改革造就的供给端弹性、劳动力红利的初步释放和努力挣脱匮乏的生存式需求苏醒。

供给端弹性来自国企松绑,改革初期的改革更多是在具体规章制度层面的小改小革,如恢复工资调整制度、奖金制度,实行计件工资制度和企业承包制等。在企业层面,允许个体经营,出现了一批个体户,私营企业开始萌芽。这释放了巨大的活力。

恰逢其时的劳动力红利释放,50年代人口生育高峰的劳动力正当年,60年代第二个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也陆续进入劳动年龄。这增加了城市经济中的劳动力,增加了创造财富的人口。1986年“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这又意味着一个更大数量的劳动力转入工业和服务业。

脱离匮乏的消费驱动,改革前的短缺与匮乏促使人们努力挣脱匮乏的生存式需求苏醒,消费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普通民众,这被称为改革初期的平等化效应。

二驾马车的崛起,消费成为最强劲马车之一

1992年开始,中国连续4年GDP增长超过10%,最高达到14.2%。GDP从22005.60亿元增加到905.40亿元,人均GDP从1912元增加到7229元。这波发展得益于南巡讲话之后,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大批下海,市场释放出大量人力资源,乡镇企业改制,以及大规模的国企改制。

这三股资源汇合到一起,形成了供给端的巨大动能。中国实现了从供给不足到生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需求取代供给,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消费处于异常强劲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挣脱匮乏的生存式需求潜力未尽,另一方面是社会整体,包括农村,开始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这种消费的浪潮进入强弩之末,内需不足这个提法首次出现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当时三大件等行业的开工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消费已经衰竭。

面对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三化开始,即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这些实质上是人为制造需求,扩大内需。但同时也加重了一般老百姓的支出负担,差距的扩大在社会心理层面引起不满情绪的增加。

三驾马车已经齐备,但有的疲态已经显露

2002年到2011年10年间,中国有6年GDP增长在10%以上,有4年在9%以上。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在这时齐备,中国经济发展最快。

出口在加入WTO后成为头号世界工厂,投资加速,尤其是直接投资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消费却露出明显的疲态,人们最努力花钱的时期,但这时的花钱已因消费饱和和负债累累而衰竭。

最后,历史令人沉思,到本世纪最初十年,三驾马车已经齐备,中国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出口要靠友好的国际环境维护,消费要靠民众收入保障,投资要靠还债能力和企业家信心支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