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09:34
这是我的第 163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8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8 分钟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不论你在网上搜索什么内容,都会有几十万条信息弹出来。
随着信息的大量涌入,各行各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鱼目混珠”的情况。有人说,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专家”。
在几十年前,我们一看到“专家”就顿时心生膜拜之情,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领域,他是执牛耳者,他的话可信度很高。
时间来到了现代,“专家”这个词就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有人确实能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内容,可是仍有很多人的信息,仍然停留在“标题党”的阶段。
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无论是网上的信息,还是专家的信息,我都不建议你全盘接受。只有形成自己的“ 批判式思维 ”,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在今天的分享的第一部分,我会和你分享在面对信息时,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海绵式思维与筛网式思维。
在第二部分,我会和你分享一些,在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容易干扰我们的几种思维方式。
01
“海绵式思维”与“筛网式思维”
1. “海绵式思维”
海绵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吸水性强的物质。可能你家的厨房就放着这样一块海绵。
就像这块海绵一样,有的人在面对迎面而来的知识时,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全盘接收。这种思维就是“海绵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的特点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别人说什么都觉得对。 看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就想把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住。
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这种人恨不得把书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
这种思维的有一定好处。比如,不需要你绞尽脑汁思考,而且在刚开始你的认知是“空白”的时候,获取知识的速度很快。
但是它的“隐患”也很容易被触发。
首先, 获取知识的速度快,但获取“有效知识”的效率不一定高。
那些善于学习的人,肯定不是每一个字都记。关于“记重点”,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所有的内容都是重点,那就没有重点。”
其次, 你会变懒 ,只知道全盘接受,没法构建好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时间久了,你就不会动脑思考,于是你就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暗示,他们只会给你展示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最后,你还会营造一种 “假装努力” 的感觉。看上去工作量不小,但产出很低。这个时代努力很重要,但是学会思考同样也很重要。
2. “筛网式思维”
不知道你家里有没有一种负责“筛面”的“筛子”?就像下面这张图。
(我家的“筛子”是一种木质圆框加类似丝质的过滤网,尽管材质不同,但工作原理大同小异)
通过一次次的过滤筛选,原本混有很多大颗粒的面粉,就变成了颗粒度更小、手感更柔和的精细面粉。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用它来“筛面”。
筛网式思维和这个很像,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不会把提供给他的信息全盘接受,他自己有自己的筛网:
哪些可以过滤到他的认知体系里,哪些不行?这一块内容我是否认同?我觉得哪里还可以再完善一下?我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则。换句话说,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大多也拥有批判性思维。
“海绵式思维”在信息面前显得非常被动,只能接受别人给的信息。而拥有“筛网式”思维的人,却能化被动为主动,主动获取那些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人在“信息爆炸”时代更能占据信息的主动权。
如果你能具备“筛网式思维”,你的人生一定与众不同。
02
** 两种批判性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
拥有“弱势批判思维”的人,他们内心比较脆弱,无法接受别人改变自己的想法。 他们所有“批判性”的动作,全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固有想法。
比如当他们看到某一本书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向左,他们就会想着办法“挑刺儿”。比如这一块作者论证不够充分,或是那一块内容写得不够具体等等。
那些具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是思想包容的。因为他们知道,当我们想法出现了分歧时,可能是我的认知还没达到对方的那个程度,或者我的思考角度与对方不同。
他们会非常谦逊地进行“批判式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与思考模型上面进行思考。这种思维,就属于“强势批判性思维”。
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呢?
03
“批判性思维”容易遇到的一些障碍
1. 因提问“姿势”不当而当给人造成不快
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见到自己的观点被质疑,当有人提出了疑问时,我们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不爽”:他为啥要跟我唱反调?我说的就是对的。
对于提问者而言:
① 就算你再“格物致知”,你的语气和态度也要注意分寸。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舌战群儒”。
② 两分钟法则:等对方把话说完再提问,这样即使对对方的尊重,也能尽量减少自己因“漏听”而造成的错误理解。
对于被提问者而言:
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你能收获另一个角度,对你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呀。
2. 思考过快
作为提问者,很多人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回答得太快了”。
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两个“系统”。有一个系统主要负责快速反应,一有什么想法就迫不及待想说出来。可是这种“不过脑子”的答案,往往是不准确或者不恰当的。因此古人说道:“三思而后行”。
如果你真的想提出一个问题,你可以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问问自己,我这样想到底对不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typo id="typo-2373"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自己问自己”的方式,我们的第二个系统就被就被激活。这个系统虽然反应有点慢,但是准确率还挺高。
所以下次无论你想说什么话,给自己一个“自己问自己的”时间,经过几秒钟的“冷却”之后,再把你完善之后的话说出来。 不然我们很可能就会说出让对方不悦或者伤心的话。
3. 以自我为中心
古有“太阳围着地球转”,今有“世界围着你转”。
我们总以为除了我自己之外,周围人都是不对的。只要有人对我的想法提出质疑,我们就会觉得一定是对方的原因,而不是可能自己没有解释清楚;我们总觉得自己没有偏见,除了我以外的人全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
当你看每一个人都不爽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下,是不是你的原因了。 你戴着蓝色眼镜,这个世界就是蓝色的;你戴着红色眼镜,这个世界就都是红色的。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带动下,我们往往也容易“否认”对方。
“否认”已经印刻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于是你身边可能就有这种人,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在听完别人说话之后,自己说出的第一个词就是“不是”或者“你说的不对”。
如果一个人老是否认对方,那慢慢的别人就都不愿意和他说话了,久而久之,这个人就变得“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的危害,我想我不用说太多你也能明了。
在这三个“障碍”当中,前两个更多的是针对于“提问者”来说的,第三个主要是对于“被提问者”来说的。
如果你是一个“提问者”,当你在提出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再说出,同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直接接受别人的建议。
如果你是“被提问者”,为了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你要想办法 让自我“去中心化” 。不要让世界围着你转,而是与周围的人一起拥抱这个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世界。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学会提问》 作者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