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22:58
分配制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兼顾了公平,在激励的同时注意了约束,在循旧的基础上进行了维新。可以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越来越朝着务实的方向发展,这也体现了分配制度的原始目的——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但是,由于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便面临着三大去向,一是沿已有的路径继续下去,如果原有的做法合理、符合历史潮流,跟得上经济*改革的节奏,会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若不能满足经济*改革的需要,则会成为经济运行的桎梏,阻碍经济向前发展。二是改善原有的路径,在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时作必要的修正,再逐步在实践中检验。显然,中国分配制度改革走的是这条渐进式的道路。三是突破原有的路径,另起炉灶,或全盘引进国外先进的做法,或向经院经济学家求经。基于前述路径依赖的分析,本文作出如下路径选择的思考:
1、宏观*收入分配,理顺分配机制,实现*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市场手段能够比较充分地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和调节经济运行,但是在三大利益主体——*、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方面,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结构一旦形成,便不易由市场手段打破,从而使分配制度改革明显触礁。因此,有必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首先,应合理调整收入总量的分配格局,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安排三大利益主体的收入份额或比例,避免因此消彼长关系肥了一方,瘦了另一方。其次,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合理的拉大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反对平均分配,同时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的发展。再次,理顺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确保*收入的稳定;企业工资分配要以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为限,做到在激励员工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个人收入分配应该在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制定与执行。最后,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企业与个人的收入在比例协调、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取得“三赢”局面。
2、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缩短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
如前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投入相对不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对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人口压力;如何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在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上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共同增长,合理缩小收入差距,走全民小康之路,便成为今后分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正是如此,我们的收入分配应该做好“两手抓”的工作,一手抓城镇居民收入改善,一手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首先,应加快城镇建设,整治城市分配秩序,规范城镇收入分配,理顺分配关系,抑制某些行业或阶层收入的畸形增长;同时逐步实现农村户籍制度在有序的条件下松动甚至取消,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当然也不反对城镇人才到农村创业。还要花大力气做好城镇再就业工程,减少失业人口;其次,通过农业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科技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再次,应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力争通过市场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不能忽视*的宏观*。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3、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我国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差距的扩大由历史因素的累积,**资金在改革之初向东部倾斜,以及中部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相互叠加所造成。改革开放20年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这符合发展的规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与民间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从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角度来说主要有几点:第一,*要调整区域经济*,加快利于中西部的*的出台,加大支持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对外开放,通过“补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方针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也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旧工业、落后产业的转产,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三,广泛推进东中西部三区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力度;最后,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资,尽快转变观念,扬长避短,发挥区位优势,用足用好*优惠*性资金的投入和国内外的支持,化外部条件为内部条件,振兴经济,填平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鸿沟,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谈*,也只有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4、转变*职能,依赖市场与*“两只手”相结合,共同完成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
我们并不主张“管得最少的*是最好的*”,也不赞成“一切由*包揽”,应该充分让市场说话。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从属于经济*的改革,经济*改革的每一步需要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经济*改革一天不止,分配制度改革也就一天不能落后半步。当然,在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用制度变迁的观点来说,这是非常明显的强制性变迁过程。按劳分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以来主要的分配方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按劳分配在农村农业、城镇工业以及后来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均有建功,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要素贡献分配是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的几年中十分强调的分配方式,它彻底地突破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纠缠,有利于调动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了动力。十六大报告还为我们探索分配制度改革留下了余地,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们集思广益、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新分配方式留下了*弹性空间。
5、实现意识形态与分配制度的脱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发展经济上没有姓资姓社,也不应存在类似观点。有经济社会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分配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分配决定于生产,即由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我们正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的、新的生产方式在逐步探索之中,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和有益于人民,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生产方式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那么,分配制度改革还有何必要固步自封呢?追问第几题?答非所问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