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2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1:35
隋唐时期修建了很多大粮仓,下面以含嘉仓为例进行介绍
位于河南洛阳老城北、隋唐故城东北部的含嘉仓,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来废弃。
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含嘉仓遗址进行了钻探和重点发掘,找到了仓城的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探出粮仓287座,发掘粮窑40余座。据统计,含嘉仓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仓窑形状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径10~16米。最大有18米,深7~9米,最深者12米,窖底夯实后,用火烘干,周壁和窑底铺设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后储粮,粮入窑后,上面铺席,堆糠和垫草,最后用土密封。在已发掘的仓窖中,出有刻字砖,记载仓窖位置、粗粮来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砖文所记大都是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有调露、天授、长寿、圣历和开元等年号。粮仓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润州(镇江)、滁州、隋州(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和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如此规模的粮仓可称为我国最大的古代粮仓。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大型储粮仓库。储存粮食最重要的是防潮湿。含嘉仓储粮的窖都在地下,最深为12米,一般为7~9米。粮窖口大底小,窖口最大直径为18米,一般为10~16米。窖底、窖壁修制的平整、光滑、坚实,再用火烧考,防止地下水分、湿气上升,最后还要铺设木板、草、糠、席等防潮用品。这样处理以后,就可以储存粮食了。窖顶为圆锥形,最外层是厚厚的黄泥。整个仓窖防潮、密封,温度又低,能很好的保存粮食。其中一个窖里,存有北宋时放进的50万斤谷子,至1969年考古发现时大都颗粒完整。
影响:保证了当时关中地区的粮食安全,每逢灾年可以平价出粮,使物价保持稳定,逢丰年可以大量屯粮,保证农民有收益。史料记载: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仅唐德宗贞元14年,一次出粜粟就达7万石。其主要积江淮之米,西运至太原仓,以实关中。
如果满意,请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1:35
《文物》1972年第3期上发表的《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对含嘉仓的规制、粮窖的布局以及储粮的情况,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我们研究隋唐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含嘉仓既是唐代东都洛阳的粮仓,也是当时漕运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这次在含嘉仓城遗址内探出的粮窖有259个,在已发掘的6个粮窖内还出土记载着储粮数字和储粮来源地点的铭砖,这里面既反映了隋唐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各地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又反映了在北起渤海湾,南至太湖流域的范围内,劳动人民把千百万石租米运至洛阳所负担的沉重劳役。同时,粮窖的构造和储粮的方法,表现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实践中,所积累的高度智慧和技术。劳动人民的生产创造和剥削阶级的贪婪暴敛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除了含嘉仓外,隋唐时代专为漕运需要而在漕路沿线设置的大型官仓(不包括地方上的义仓、社仓和常平仓)还有多处。例如在隋代有著名的洛口、黎阳、常平、广通等仓,入唐以后又增置了河阴等大型粮仓,其他规模较小的还有六七处。这些粮仓内储粮的来源地点和粮仓布局情况与当时的漕运路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隋唐三百年中,这几个大型粮仓的重心在前后不同时期内也有过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当时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弄清这些问题,可能有助于对含嘉仓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即试就以上所述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
要谈隋唐时代漕运沿线粮仓的分布,先要将隋唐时代漕运的路线作一个大概的介绍。
从秦汉到隋唐的大部分封建王朝都是以关中地区为当时的*、军事中心,因此这些封建王朝对这个地区的农田水利都是比较重视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中地区的农业中心——渭河平原,“地狭人繁”,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机构和驻军的需要。隋初和唐代都以长安为首都,当时即以为“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①。而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却是离开关中地区较远的黄河下游、河北平原和江淮流域。因此,将从这些地区剥削来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调运至京师长安的漕运问题,成了隋唐两代统治集团在财政上必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隋初是利用黄河、渭水等天然河流进行漕运的。可是天然河道未经人工整治,存在着沙多流浅、绕道纡曲、水位不常等等缺陷。比如关中地区的渭水就是“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②,经常造成僦运的阻塞停滞。所以在开皇四年(584),隋王朝刚建立不久,就在渭水南面修凿了一条与渭水并行的人工渠道。该渠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引渭水,东至潼关入黄河,全程三百余里,代替渭水进行漕运,名为广通渠。次后,在开皇七年为了平陈需要,修凿自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江都(今扬州市)的山阳渎;大业(605—618)时又加以疏浚,改称邗沟,成为江淮之间的主要运道。大业元年营建洛阳城后,又开通济渠,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出洛阳城东流至偃师西人洛,再由板渚(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汜水镇东三十里)引黄河水东南流至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对岸入淮。唐时又称汴河,是隋唐二代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大业四年为用兵辽东,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达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大业六年又开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市)八百余里。这样,从开皇四年至大业六年短短的二十六年中,开浚了西抵长安,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总长约二千公里的南北大运河,沟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水运交通网。隋初“诸州物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②《隋书》卷24{食货志}。
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输长安者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①。运河水系建成以后,就大大改进了这种运输状况。这一举世闻名的运河水系工程是由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所凝成的②。封建统治阶级修建这条大运河是为了进一步大规模地掠夺和榨取劳动人民的财富,以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但运河的修成,改进了南北的交通,客观上对当时全国经济的联系和*的统一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河北平原上的永济渠,是调运河北地区(指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道)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军粮的运输线。河北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就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手工业生产也颇著名,所谓“河北,蚕绵之乡,而天府委输,待以成绩”③。隋唐二代统治阶级对这一地区的掠夺是十分严重的。唐贞观末年至总章之际,数次对辽东用兵的军粮绝大部分取给于河南、河北二道④。开元年间改革漕运,凡三岁,运七百万石租米至关中,被唐代统治阶级称为盛事。当时所转运的粮食主要来自晋、绛、魏、濮、邢、贝、济、博等州⑤,其中魏、邢、贝、博四州,都在当时的河北地区。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长期割据,就是凭借了该地的经济实力。这次含嘉仓出土的八方铭砖中,有五方可以从残存的铭文里看出储粮来源的九个州,在这个地区的就有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县)、邢(治龙冈,今河北邢台),德(治安德,今山东陵县),沧(治清池,今河北沧县东南)、魏(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五州。这些州的租粟都是由永济渠运至洛阳的,所谓洛阳“沟通江、汉之漕,控引河、淇之运”⑥,其中“淇”水就是指永济渠。隋唐二代多次用兵辽东,都是利用永济渠运送粮食和军用物资。大业七年一次,永济渠上运输军粮和攻具的“舳舻相次千余里……填咽于道”⑦。直至隋末,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通鉴》卷180隋大业元年三月、卷181隋大业四年正月。
②《通典》卷5《食货》。
③(宋)司马光:《通鉴考异》卷9。
④《旧唐书》卷74《崔仁师传》、卷77《韦挺传》。
⑤《新唐书》卷53《食货志》。
⑥《唐大诏令》卷79,玄宗开元九年九月九日幸东都诏。
⑦《通鉴》卷181,隋大业七年七月。
储在涿郡的器仗、仓栗还是十分丰富的①。唐开元十八年(730)在魏州州城西永济渠旁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②。这些都说明永济渠是向北方输送军粮、物资的主要干线。
通向东南地区的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输送江淮流域的租米、物资的主要运道。开皇九年平陈以前,隋代剥削的范围主要是大河南北地区。平陈以后,尤其是大业年间开凿了通济等渠以后,隋唐二代对江淮流域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和剥削。过去根据文献资料以为唐安史之乱以前,封建王朝的租米收入主要来源于河北、河南二道。安史之乱后,北方长期战乱,生产破坏,兼之藩镇割据,地方租米不入*,*才转而依赖江淮。现在看来,这种看法似乎还不够全面。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对江淮地区在财政上的依赖程度确是有所不同,但不能说唐前期对江淮地区的剥削是轻微的,或是说在唐代财政收入中不占重要地位。含嘉仓铭砖中刻有(万岁)通天二年(697)苏州的糙米一万多石,不刻记凋露年间楚(今江苏淮安)、滁(今安徽滁州)二州漕粮的铭砖,都是唐前期对江淮地区严重剥削的罪证。另外一块铭砖上刻有“米租一万三……升五合六勺”,大约也是当时产米的长江流域漕粮的记录。隋末炀帝困居江都时,长江上游(当时称为上江)的米船亦顺江而下至江都③;据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水部式》残卷记载,桂、广二府和岭南诸州租庸调都先运至扬州。可知当时规定整个长江流域连同珠江流域的租米都先集中到扬州,再由通济等渠运送至洛阳。
江淮地区不仅要供应关中长安的需要,还要负担北方军需物资的供应,这些物资都由通济渠运送至黄河,再转入永济渠。安史之乱起时,地处永济渠侧的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西北)就结聚了大量从江、淮、河南地区征调来的布、帛、钱、粮,史称“天下北库”④。上面提到开元年问在永济渠旁的魏州筑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也都是江淮地区物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旧唐书》卷56《罗艺传》。
②《唐会要》卷87。
③《通鉴》卷185,唐武德元年三月。
④《通鉴》卷217,唐至德元载三月。
供应北方的明证。天宝以后,河北藩镇割据,*“赋取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①。韩愈《送陆歙州诗序》:“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②。此时的通济渠更成了当时唐王朝汲取东南地区劳动人民血汗以维持其政权的生命线。唐人李敬芳《汴河直进船》诗云:“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③,正是对这种剥削罪行的揭露和控诉。
南北大运河流长地广,运河的不同河段由于流经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流量、含沙量以及河床的特点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长江流域将租米运往西面的长安或者北方的涿郡,不可能依靠同一艘船一次运到,而是需要有适应不同河段航行的船只和熟悉不同河段水性的水工分段来运输。故而从隋代开始就在大运河沿线的枢纽地点修筑了大型粮仓,分别用来储藏从各地运来的漕米,然后根据不同河段水位流量以及需要等情况,再转运到目的地去。
隋唐时代运河沿线大型粮仓的设置和布局,可以唐开元年间裴耀卿改革漕运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下即分别介绍两个时期的不同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权德舆:《论江淮水灾上疏》,《权载之文集》卷47。
②(唐)韩愈:《韩昌黎集》卷19。
③(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58。
前期指隋初至唐开元年间。据《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开皇三年即在黄河沿岸的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在卫州境内置黎阳仓。大业二年又在洛阳附近增置洛口仓、回洛仓,形成了隋代著名的六大官仓。现将这六大官仓的位置、规模介绍如下。
(一)洛口仓。一名兴洛仓,位于洛州巩县(今县东北旧巩县)东面洛水东岸,因地处洛水人黄河之口,故有是称。大业二年置,筑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④。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代最大的一个粮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鉴》卷180,隋大业二年十月、十二月。
洛口仓由于处洛水和黄河交会之地,离隋唐时代的东都洛阳又不远,隋时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洛阳、长安,当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沁河,折入永济渠而运往东北。故而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一代地位极为重要。唐前期也是“积天下之粟”①的重要粮库。
隋末李密占洛口仓后,即扩建洛口城,周四十里,后即以此为根据地与困守在洛阳的隋朝的残余势力作长期的争夺战。史载李密开洛口仓散米,赈给军队伍,众至数十万,连同军家属一起受到洛口仓米救济的近百万人。来领取赈米的人,“取之者随意多少;或离仓之后,力不能致,委弃衢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辅践;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②。可见隋朝在洛口仓储藏的漕米数字是十分惊人的。李密之所以能在隋末战乱中长期坚守在此与隋王朝抗衡,与洛口仓的充裕储粮有着很大的关系。后来李密部将邴元真以洛口城降于王世充,李密只得投奔李渊③。其后李世民攻王世充,也是先取洛口仓,切断洛阳的粮源,进而包围洛阳城④。这些都说明当时洛口仓因储粮丰富在河洛地区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回洛仓。大业二年十二月置于洛阳城北七里,仓城周围十里,穿三百窖⑤,是隋代东都洛阳的粮库。隋末为李密和隋军剧烈争夺的目标。入唐以后,其地位才为含嘉仓所代替。
(三)河阳仓。《隋书·地理志》偃师县有河阳仓。前云开皇三年于洛州置河阳仓即指此。《读史方舆纪要》卷48河南府偃师县云:“河阳仓在县北”。偃师县故治即今市东南老城,市北为邙山山脉,地势高燥,适宜修建粮仓。从洛阳城中流出的通济渠在偃师市西入洛水。河阳仓就是为从洛口仓转运粮食入洛阳城所需要而设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陈子昂集》卷9。
②《通鉴》卷186,唐武德元年九月。
③《隋书》卷70《李密传》。
④《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
⑤《通鉴》卷180,隋大业二年十月、十二月。
(四)常平仓。开皇三年置,位于陕州(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西南四里,其地临焦水,西俯大河,地势高平,故又名太原仓。唐时仓城六里①。在隋代和唐前期,自洛阳往西至陕州一段漕运,因三门峡的关系,都采取陆运,自陕州至长安一段则利用河、渭水运,所以史称陕州太原仓“地控两京水陆二运”②,是“蓄巨万之仓”③。
(五)广通仓。开皇三年置,大业初改名永丰仓,位于今陕西华阴市东北三十五里渭河入黄河处④,在今潼关附近。关东漕米运入关中,都先集中于此,地位重要,是关中地区最大的粮仓。隋开皇五年曾出广通仓米三百余万石以解决关中地区严重旱灾所造成的*机构和驻军的缺粮问题⑤。大业九年杨玄感造反,进攻洛阳不克,部将李子雄以为“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义宁元年时也有人向李渊建议,“自龙门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从取也。”不久李渊进军关中,华阴令以永丰仓降李渊,关中诸县多遣使请降⑥。历史事实说明,隋唐之际能否占有永丰仓是能否占有关中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六)黎阳仓。开皇三年置,位于卫州黎阳县西南大伾山麓⑦(今河南浚县东二里大坯山北),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从河北地区剥削来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用兵东北时,由江淮运来的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隋唐二代统治阶级对黎阳仓的管理一贯是很重视的。隋末几次征辽,都曾派人在此督运漕粮。杨玄感据黎阳反隋,经济上即凭借了仓内的储粮。徐世劫曾对李密说:“天下大乱,本为饥馑。今更得黎阳仓,大事济矣。”后李密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和郡县图志》卷6,陕州。
②《旧唐书》卷185《姜师度传》;《朝野佥载》卷2。
③《旧唐书》卷185《姜师度传》;《朝野佥载》卷2。
④《元和郡县图志》卷2,华州。
⑤《隋书》卷24《食货志》。
⑥《通鉴》卷182,唐大业九年匕月;卷184,义宁元年八月。
⑦《读史方舆纪要》卷16;宋张舜民《画墁集》:“予尝登大侄,仓窖仍存,各容数十万,遍冒一山之上,李密坐据敖仓,便谓得计,亦井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