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8:38
广州的中药业曾经非常发达。*以后,真正的“药街”,在桨栏街、宝华路、杉木栏和十三行一带。密集的药铺,门连户接,连绵不绝,走在街上,梁财信、敬修堂、保滋堂、集兰堂、王老吉、马百良、唐拾义、橘香斋、李众胜、潘高寿、鹿芝林、元生堂、兆民安、大金堂、广生堂、宝华堂、天好堂等招牌,相继映入眼帘,让人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热闹感觉。
梁财信
创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位于桨栏街。最擅长医治跌打刀伤,红花跌打丸、梁财信跌打丸、跌打酒等,都是家家必备的“看门口药”。做得最旺时,在、佛山、顺德、上海都有分店。
敬修堂
创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位于太平桥脚,老板钱澍田做丝绸生意起家,自己研制一些药物,原是为了长途贩运时在路上应急,有时也送一些给有需要的街坊,后来因为药效神奇,做药做出了名气,干脆开起药铺,以“回春丹”、“如意膏”最出名。
保滋堂
创于嘉庆二年(1797),原先开在佛山,以
“保婴丹”
为招牌药,但因为生意清淡,搬到广州的桨栏路,主营熟药饮片。果然是树挪死,人挪活,保滋堂挪到西关后,马上风生水起,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大铺,在、梧州、潮州等地都开了分店。
潘高寿创于光绪年间(10年前后),原址在高第街,辛亥*前夕迁往十三行豆栏上街,产品以“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劝人莫冒潘高寿,留些善果子孙收”,以泄心头之愤。这个故事,成为街坊饮早茶时的趣谈,无意间起了广告宣传之效。
王老吉
凉茶创于道光八年(1828),位于十三行靖远街。民间相传,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曾被皇帝召入京治病,封为太医院院令。这种传说彰显了王泽邦的江湖地位,但比较可靠的故事是,鸦片战争时,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烟,因操劳过度,加上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王泽邦送上一剂草药,煎服后霍然而愈。林则徐登门答谢,问及草药成分,原来不过是岗梅根、金樱根等普通草药,不禁大为叹服,还专门送了一只镌有“王老吉”三字的大铜葫芦壶给王泽邦。如今,凉茶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老吉这个老字号,在“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中排行第五,品牌价值高达1080.15亿元,王泽邦的塑像立在六二
三路上。
当年的药业,大都是医药合一,前店后厂,铺面出售熟药,郎中坐堂问诊,店后设工场炮制药材和制作中成药。大凡丸、散、膏、丹、酒、水、茶、油,无不齐备。西关多富裕人家,很多药铺也以经营参茸补品为招徕。那时的药铺也很重视做广告,何济公的创始人何福庆甚至宣称“卖田卖地都要卖广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药品的广告词还写得很文绉绉,今天读来,别有趣味。其中一个广告是这样写的:“沉沉,默默,冷冷,清清,天热时候,最难将息!微弱的灯焰照着宝宝,呵,黄瘦极了!可爱的笑涡掩不了羸弱的脸,隔壁的黄老太太不是说过吗:‘孱弱的儿童要吃燕窝精。’”
清代至*,中成药业在荔湾开枝散叶,药铺数不胜数。1955年,广州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据当时的统计,广州有115家中成药企业,其中75家在荔湾地区。2000年,广州市*确定的27个老字号中,医药类占了四家:何济公、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四家都与荔湾有很深的渊源。陈李济的总店不在荔湾,但咸丰六年(1856)就在十三行设立了批发所,一直维持到1954年,所有陈李济的药品都是从这里走向市场的。何济公的厂址曾在龙津东路、上下九路、十八甫、宝华路等地辗转搬迁,荔湾人家,谁没听过“何济公,何济公,止痛唔使五分钟”的歌仔?
如今广州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既不在打铜街,也不在桨栏路、杉木栏了,“*”刚刚结束的1979年,一个规模庞大的中药材市场,在六二三路、清平路悄然崛起。
六二三路以前叫沙基,早年是一条谷粮专业街,并不经营中药材。
黄沙对开的江面,就是谷埠,东、西、北江来的谷船都在这里泊岸,还有“三江帮”的花生、绿豆、油麸,也都在附近码头进行交易。后来逐渐弃舟登陆,在沙基一带开设米铺、米机行、米糠行。清末广顺隆、义丰和、兆同群等大米铺,都开在沙基。
*时广州最大的米业公司——华南米业公司和全省的食糖销售中心,都设在沙基。
尽管抗战以后,这里的谷粮米业、糖业等农产品市场,都已式微,但在广州人的记忆中,沙基仍然是农业产品、农副产品集散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在清平路开设农副产品市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不开则已,一开就是当时全市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
经营干鲜果、肉类、三鸟、蛋品、海鲜、蔬菜等,把中药材也引入场内。清平农贸市场的成功经验,作为改革的典型,轰动一时,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纷纷前来参观,许多外国的**、议员、记者也纷至沓来,看个究竟。
清平路农副产品市场开张时,也正好是白天鹅宾馆兴建期间,霍英东经常待在工地不回家,有时也会到清平路逛逛,感受一下国内市场复苏的气氛。他一向有个信念,路通才会财通,
1985年,他又捐出五万美元,在沙面和清平路之间,搭建一座人行天桥,方便人们来往,让大家在逛清平路农副产品市场时,也可以顺便到白天鹅宾馆参观一下。当年12月,一座长22米,宽2.5米的双悬臂简支钢梁结构天桥,便横跨在沙面涌上了。这成了一座豪华的五星级宾馆与一个摆地摊的农贸市场之间的纽带,在回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这座桥梁的象征意义,可圈可点。
初时的清平路农副产品市场,划分为东、西、南、北、陈塘五个地段,其中南段、北段和陈塘段都有经营药材。后来,中药材从林林总总的农副产品中,做出了规模,渐渐突围而出,在六二三路形成了一个专业市场,成为广州市唯一合法经营中药商品的交易场所,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都享有盛名。今天它作为全国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已跻身全国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