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2:01
关于《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很短,共有400余字;但据一般说,从“观天之道”起,至“我以时物文理哲”为止,是它的原文,仅300余字,所以《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自“我以时物文理哲”以下100余字,说是后人增补,但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来即已经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阴符经》时,即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得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也有人说:这一段最早见于柳公权书《阴符》(《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符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应当更早了。至于它究竟是多少字?因为各家传本不同,我们也不能肯定。
它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悬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比较来说,以第一种看法为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说出“知之*是谓圣人”。可见它的宗旨所在,是说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宋代的学者,像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他们都很喜欢《阴符经》,对这一部书十分推重。但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则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如黄震说:“经以符言.既异矣;符以阴言,尤异矣”。又说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而不能明其所以*,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阴符经》的作者和他的出现时代,各家说法不同,唐李筌《阴符经疏·自序》说:这一部书是他在嵩山虎口岩中所得到的寇谦之藏书,*是黄帝所撰,经义是骊山老母所传。宋人黄庭坚首先否定了这种说法,他在《山谷题跋》卷四中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朱熹在《阴符经考异》中也说:“《阴符经》恐是李筌所为,……只因他说起,便行于世。”但近代学者也有入认为经疏是李筌所作,*则不一定出于李筌之手,因为有些较早于李筌的人,如吴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论》中,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都曾经引过《阴符经》的*;同时他们还相信初唐的书法家褚遂良也确曾写过《阴符经》。
李筌的身世,历史记载不多,只有《神仙感遇传》中说:他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有将略,尝作《太白阴经》及《中台志》。后人名山访道,不知其所。但据他自己的《进太白阴经表》及《太白阴经自序》中说:他在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曾做过“正议大夫持节幽州军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史”等官,在代宗永泰四年(公元765年)还做过“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此外,他的著作见于记载得还很多,除了上述3种而外,还有《孙子注》,见《道藏》太玄部《孙子》十家注中;《青囊括》一卷,《六壬大玉帐歌》十卷,并见《崇文总目》中;《阃外春秋》残卷,见《鸣沙石室佚书丛编》中。
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 (1)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自身。 (2)先举例说明只要专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继而强调,要掌握好这微妙的自然规律,以随机应变为原则。
此书论述深刻,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黄帝阴符经》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又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太平经》又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恒古不变的自然规律。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自然与万物相通,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生物。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