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53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9 14:38

十三经最终形成于南宋时期。《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其形成过程是:汉代设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礼记》,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此有十三经之称。

扩展资料:

《十三经》的内容:

1、《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书》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诗经》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4、《周礼》

《周礼》该书原名为《周官》,西汉时在民间被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5、《仪礼》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6、《礼记》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7、《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8、《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9、《孝经》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10、《孟子》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11、《尔雅》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9 14:39

南宋。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其形成过程为:汉代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

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

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

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扩展资料: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

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经学的鼎盛时期。西安一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著名的唐开成石经藏于西安碑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三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9 14:39

十三经最终形成于南宋。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十三经的形成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仪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2、唐朝:九经

《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3、晚唐:十二经

“九经”之外,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共十二经。

4、五代:十一经

五代时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共十一经。

5、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

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共“十三经”。



扩展资料:

十三经的地位:

十三经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学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根本经典,地位尊崇,影响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9 14:40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汉代立《诗》、《书》、《易》、《仪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礼记》,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扩展资料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

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陕西关中一带,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亲历了经学的繁荣和发展,经历了经学的鼎盛时期。西安一带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著名的唐开成石经藏于西安碑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十三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9 14:40

最终形成于南宋。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

扩展资料

在现代社会中,华夏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一大文明体系,拥有难以数计的古代典籍。但不可否认的是,“十三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资料库,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果将浩瀚的中华典籍比作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那么,可以说,“十三经”就是最重要的母树。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十三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概括来说,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古代经书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而且,经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于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三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