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3: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34
简单说,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病理变化包括: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临床上根据病因可分为三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我们平常所说的骨质疏松都是指原发性疏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女性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血中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吸收显著快于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断流失,最终形成骨质疏松症;二是人进入老年期,性激素减少和肾功能生理性减退,使骨皮质和骨松质结构受到影响,最终骨质变得疏松。
人的骨头应该非常坚硬。它与附着其上的肌肉一起,支撑身体完成各项活动。骨的成分以钙、磷元素形成矿盐,尤其是钙占到98%~99%,使骨的结构非常致密,能抗拒外力。人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骨钙量逐渐增加,骨的形成大于分解。此过程一直持续到三十几岁,骨的形成和分解趋于平衡,而骨量达到一生中最高水平,称之为骨峰值。随着岁月流逝,女性自40岁,男性自50岁开始,骨的分解大于骨的形成,骨钙量(简称骨量)便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当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便出现骨质疏松。此时,有人走路已不像过去健步如飞,甚至觉得脚下无底,步态不稳;有的不时出现腰酸背痛;有的甚至需要借助拐杖才能行走,略有磕碰便容易跌跤……当然,以上变化过程仅就大多数人而言,事实上个体差异很大。有一些七八十岁中老年人,不仅走起路来步履矫健,还能从事体力劳动,骑车、登山、游泳样样能行。这要归功于他们年轻时注意运动,注意营养,坚持锻炼,使骨钙“库存量”增多,骨量流失相对缓慢,骨质疏松退行性变化来得比别人轻。
从以上简单介绍中,不难看出骨质疏松的核心是骨量的丢失。骨量(亦即骨头中有机物和矿物质的含量)丢失的迟早和程度,决定了骨质疏松发生的早晚和严重性,故可以简单理解,骨头中钙含量是否充足,钙量流失情况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尽管不能说骨质疏松百分之百是缺钙引起,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凡是能避免钙流失过多过快,并能及时补充钙,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