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22:20
下一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的表达出外面的游子思恋家乡的意思。
这首诗的名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王维,这首诗的注:“时年十七”,就可以表明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所写,当时王维在洛阳和长安(现西安)一人漂泊,这首诗很好的表达了王维思恋家乡的心情,九月九日就是每一年的重阳节,《易经》把九定位阳数,古代人们人认为双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所以在重阳节当天人们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的习俗。这首诗也很好的表达出了重阳节的习俗。这首诗写的很朴素,千百年来,人在外地读此诗,强烈的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22:20
下一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扩展资料: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22:20
下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7 22:2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