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诗歌中的意象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5:3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1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以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为示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草木类。

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

《山中问答 / 山中答俗人问》唐代: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释义: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

二、动物类。

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

《上李邕》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释义: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它的力量犹能簸却沧溟之水。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

三、器物类。

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释义: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

四、气象景物类。

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释义: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是作者李白的精神写照。

扩展资料: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1、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

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释义: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2、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3、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释义: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 (现代西方文学流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2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2

举例:诗词意象--菊、风、月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三、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四、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风,无形可观,无神可凝,无肤可触,可它能“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暖香”。这大自然的精灵,飘荡天宇,无孔不入,使世间万物动容变形,摇曳生姿。而一旦入诗入词,它又活跃于文学殿堂,穿行于诗苑词林,恰似一位善感怀春的姑娘,风姿绰约,又像一个手执铁板的关东大汉,豪气干云,真可谓是多姿多彩,“风”情万种。

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

一、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若母亲般温暖、轻柔,“漫想春风外,柳丝千万缕”,又如少女般轻盈、妩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二、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催生者
“东风一夜花千树”“春风又绿江南岸”,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紧接着,“风送落红搀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春风拂过,落英缤纷,红花满地,足见春风之忙碌,更显生机之盎然。

三、豪迈、慷慨之壮歌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四、欣喜得意的载体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五、*、敌对势力的象征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势力、敌对的象征。

六、离愁、忧怨、伤感的“愁种子”
“秋风几分萧瑟感,凄凉一片随之来”,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他们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如“秋风萧萧愁煞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等等。其他的如:“古道西风瘦马”,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李煜无限伤感。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词随处可见,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我们心田,那么月亮的形象具体代表什么呢?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同时思念之情。这种意象我们不难在各类诗词中找到。正因为这个意向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

二、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古代诗人还借月亮来表达哲理之思)
面对着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那种对人生无常的遗憾,时常会涌上诗人心头,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对人生的感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面对明月的遐思畅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

三、抒发愁苦之情(表露愁苦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羁旅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抒发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充分体现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五、展示广阔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3

中国历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选讲
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1.解释: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
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2.意象与意境的形成: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
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
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二.历代诗词中常见意象选讲:
(一)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
注释: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二)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经久不衰,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从结构上,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即使到了现在,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注释: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三) 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1.《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扬的声调,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绝句,而意象的构置也层次井然:一、二句分别展示柳枝低垂与柳絮纷飞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征。第三句总绾柳枝、柳絮,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末句*出一篇正意:盼望离人早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2.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5.“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西厢记》)
(四)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诗为游历武侯祠时所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3.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五)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
1.李白《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凭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六)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2.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芭蕉在南方几乎是四季常青,种植容易,山边水际,阶前墙阴,处处皆宜。
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多,因此蕉阴之下,最为适意的小坐闲谈之处。
1.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4“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吾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5《一剪梅•芭蕉》 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竟悔当初未种桃,叶也青葱,花也妖娆。
如今对镜理云髫,诉也无言,看也心焦。
6.琼瑶:《一剪梅》春风吹梦洒林梢。鹊也筑巢,莺也心焦。
忙忙碌碌且嘈嘈,风正飘飘,雨正潇潇。
今朝心绪太无聊,怨了红桃,又怨芭蕉。
怨来怨去怨春宵,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七)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1.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2.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3.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5. 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2.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3.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八)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1.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3.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1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以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为示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草木类。

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

《山中问答 / 山中答俗人问》唐代: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释义: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

二、动物类。

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

《上李邕》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释义: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它的力量犹能簸却沧溟之水。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

三、器物类。

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释义: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

四、气象景物类。

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释义: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是作者李白的精神写照。

扩展资料: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1、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

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释义: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2、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3、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释义: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 (现代西方文学流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2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2

举例:诗词意象--菊、风、月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三、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四、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风,无形可观,无神可凝,无肤可触,可它能“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暖香”。这大自然的精灵,飘荡天宇,无孔不入,使世间万物动容变形,摇曳生姿。而一旦入诗入词,它又活跃于文学殿堂,穿行于诗苑词林,恰似一位善感怀春的姑娘,风姿绰约,又像一个手执铁板的关东大汉,豪气干云,真可谓是多姿多彩,“风”情万种。

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

一、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若母亲般温暖、轻柔,“漫想春风外,柳丝千万缕”,又如少女般轻盈、妩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二、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催生者
“东风一夜花千树”“春风又绿江南岸”,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紧接着,“风送落红搀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春风拂过,落英缤纷,红花满地,足见春风之忙碌,更显生机之盎然。

三、豪迈、慷慨之壮歌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四、欣喜得意的载体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五、*、敌对势力的象征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势力、敌对的象征。

六、离愁、忧怨、伤感的“愁种子”
“秋风几分萧瑟感,凄凉一片随之来”,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他们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如“秋风萧萧愁煞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等等。其他的如:“古道西风瘦马”,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李煜无限伤感。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词随处可见,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我们心田,那么月亮的形象具体代表什么呢?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同时思念之情。这种意象我们不难在各类诗词中找到。正因为这个意向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

二、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古代诗人还借月亮来表达哲理之思)
面对着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那种对人生无常的遗憾,时常会涌上诗人心头,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对人生的感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面对明月的遐思畅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

三、抒发愁苦之情(表露愁苦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羁旅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抒发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充分体现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五、展示广阔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3

中国历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选讲
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1.解释: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
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2.意象与意境的形成: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
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
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二.历代诗词中常见意象选讲:
(一)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
注释: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二)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经久不衰,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从结构上,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即使到了现在,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注释: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三) 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1.《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扬的声调,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绝句,而意象的构置也层次井然:一、二句分别展示柳枝低垂与柳絮纷飞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征。第三句总绾柳枝、柳絮,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末句*出一篇正意:盼望离人早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2.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5.“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西厢记》)
(四)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诗为游历武侯祠时所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3.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五)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
1.李白《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凭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六)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2.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芭蕉在南方几乎是四季常青,种植容易,山边水际,阶前墙阴,处处皆宜。
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多,因此蕉阴之下,最为适意的小坐闲谈之处。
1.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4“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吾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5《一剪梅•芭蕉》 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竟悔当初未种桃,叶也青葱,花也妖娆。
如今对镜理云髫,诉也无言,看也心焦。
6.琼瑶:《一剪梅》春风吹梦洒林梢。鹊也筑巢,莺也心焦。
忙忙碌碌且嘈嘈,风正飘飘,雨正潇潇。
今朝心绪太无聊,怨了红桃,又怨芭蕉。
怨来怨去怨春宵,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七)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1.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2.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3.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5. 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2.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3.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八)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1.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3.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1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以李白诗歌中的意象为示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草木类。

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

《山中问答 / 山中答俗人问》唐代: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释义: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

二、动物类。

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

《上李邕》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释义: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它的力量犹能簸却沧溟之水。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

三、器物类。

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释义: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

四、气象景物类。

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这类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释义: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是作者李白的精神写照。

扩展资料: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1、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

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释义: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2、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3、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释义: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象 (现代西方文学流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2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2

举例:诗词意象--菊、风、月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隐士的象征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二、斗士的象征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三、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四、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风,无形可观,无神可凝,无肤可触,可它能“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暖香”。这大自然的精灵,飘荡天宇,无孔不入,使世间万物动容变形,摇曳生姿。而一旦入诗入词,它又活跃于文学殿堂,穿行于诗苑词林,恰似一位善感怀春的姑娘,风姿绰约,又像一个手执铁板的关东大汉,豪气干云,真可谓是多姿多彩,“风”情万种。

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它充满灵性,蕴含诗意,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

一、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
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吹面不寒杨柳风”若母亲般温暖、轻柔,“漫想春风外,柳丝千万缕”,又如少女般轻盈、妩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崇峰云霞锦旗卷,伊水细浪鳞甲生”,小河流水,悠悠吟唱,风使它别开生面;“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偿”,春日明丽,百花争放,风使之满室生香。风,成了播洒美的天使!

二、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催生者
“东风一夜花千树”“春风又绿江南岸”,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剪出了细细的柳叶,是春风,裁出了复苏的早春;“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是春风,唤醒了花仙,吹开了百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紧接着,“风送落红搀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春风拂过,落英缤纷,红花满地,足见春风之忙碌,更显生机之盎然。

三、豪迈、慷慨之壮歌
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

四、欣喜得意的载体
孟郊因进士及第,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岑参面对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看着梨树满枝的雪花,喜不自禁,挥毫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晏几道感受到明快轻灵的和风飘然而至,欣喜万分,不由吟道“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借柳枝飘拂,深情迎候,对“和风”真是赏爱有加。

五、*、敌对势力的象征
东风送暖,万物复苏,但同时“东风妒花恶,吹落枝头嫩萼”,它又成了摧折“鲜花”的凶手;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但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概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孤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死也不肯投降元人。“东风”“烈风”“北风”在这里成了*势力、敌对的象征。

六、离愁、忧怨、伤感的“愁种子”
“秋风几分萧瑟感,凄凉一片随之来”,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他们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如“秋风萧萧愁煞人”“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何堪老泪交流日,多是秋风摇落时”等等。其他的如:“古道西风瘦马”,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又东风”,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李煜无限伤感。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词随处可见,月亮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已经扎根在我们心田,那么月亮的形象具体代表什么呢?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霜洒落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低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同时思念之情。这种意象我们不难在各类诗词中找到。正因为这个意向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

二、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古代诗人还借月亮来表达哲理之思)
面对着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那种对人生无常的遗憾,时常会涌上诗人心头,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对人生的感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面对明月的遐思畅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

三、抒发愁苦之情(表露愁苦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羁旅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抒发喜爱之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深秋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儿像弓一样。诗人喜从中来,不禁赞叹:这是多么可爱啊!充分体现了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五、展示广阔情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辽阔的原野里,白沙如雪;雄伟的燕山上,新月似钩。这是一幅多么雄奇壮阔的图景!与其说是诗人对大漠、白沙、燕山、新月这些奇景进行描写,还不如说是诗人展示了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广阔情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3:03

中国历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选讲
一.诗歌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1.解释: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词汇,作为美学术语,意象与意境没有权威的标准解释。
常见的解释: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
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
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2.意象与意境的形成: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
形成意象,不同的读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样。
对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诗,有些读者可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
或者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诗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但不是所有的诗都能创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对于意境则不容易体悟,感受意境美对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二.历代诗词中常见意象选讲:
(一)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代词人张孝祥《念奴娇》,
注释: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二)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经久不衰,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从结构上,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即使到了现在,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注释: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 。“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三) 柳枝——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1.《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扬的声调,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绝句,而意象的构置也层次井然:一、二句分别展示柳枝低垂与柳絮纷飞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征。第三句总绾柳枝、柳絮,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末句*出一篇正意:盼望离人早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2.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3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5.“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西厢记》)
(四)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诗为游历武侯祠时所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3.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五)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
1.李白《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2.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凭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六)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2.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芭蕉在南方几乎是四季常青,种植容易,山边水际,阶前墙阴,处处皆宜。
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多,因此蕉阴之下,最为适意的小坐闲谈之处。
1.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4“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吾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5《一剪梅•芭蕉》 何故闲来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竟悔当初未种桃,叶也青葱,花也妖娆。
如今对镜理云髫,诉也无言,看也心焦。
6.琼瑶:《一剪梅》春风吹梦洒林梢。鹊也筑巢,莺也心焦。
忙忙碌碌且嘈嘈,风正飘飘,雨正潇潇。
今朝心绪太无聊,怨了红桃,又怨芭蕉。
怨来怨去怨春宵,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2*《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七)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1.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2. 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3.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5. 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2.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3.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八)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1.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3.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