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2:50
在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GIS就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先后应用在耕地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G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和普及,主要用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的农作物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业系统模拟与仿真研究,集成现代高新技术的“精确农业”的研究与应用,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定量研究,农场的调查、规划、管理及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与环境保护研究,森林病虫害控制等(王璐等,2005;褚庆全等,2003)。如欧盟自1988年以来通过MARS计划开展了利用RS、GIS技术对欧盟各国的耕地、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监测,每2周向欧盟农业总部提供农业生产形势监测报告,同时将监测结果用于农业补贴的申报核查和共同农业*的改革。MARS项目监测的作物品种多达18种,包括油料、土豆、葵花籽等,每年发布6 期综合性监测通报(Michael et al.1997)。可见,国外GIS应用于农业的范围广、程度深、水平高,而且将GIS与GPS、遥感、Internet等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集成优势,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将GIS应用于农业领域。GIS在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农业区域规划、粮食生产和流通辅助决策、农业生产潜力评价、农作物估产、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饶卫民等,2004),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1998年开始在总结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农作物的遥感估产的集成并建立“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农作物长势监测,并逐步开展覆盖全国的小麦、玉米、稻谷、大豆估产和粮食总产量估算,为国家有关部委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系统在1998年的洪涝灾害后的重建和粮情判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炳方,2004)。
1)利用GIS软件中提供的各种评判方法和区划建模,进行不同农业区划方案的动态模拟与评价,编绘综合评价图、区划图,直观定量地显示区划结果,以保证区划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先进性。
2)根据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化学元素及其对某种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在GIS中分析运算,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实现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
3)利用GIS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播种面积,进而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自身的态势和环境的变化,构建不同条件下作物生长模型和多种估产模型,从而实现利用GIS进行作物估产和监测的功能。
4)根据作物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种植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作物种植区进行农业气候区划,划分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即利用GIS进行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作物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5)将GIS与遥感结合(李德仁,2003),快速、准确地查清、核算、监测区域农业资源;农作物产量估算;开展农业灾害预测与预防研究。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地形地貌图等一系列专题信息图件,并进行叠加分析;利用RS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定期动态监测,并及时更新GIS空间数据库等。
此外,GIS还渗透到农业领域的其他方面,如建立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农业GIS信息采集平台、利用GIS评价农业化学品投入的效率、农业灌溉的空间预测、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农业小流域治理、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态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