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3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2
::::秦始皇::::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为变态(纵使长期,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的朝庭,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我们也可以问,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前后,同样由一个地方较偏僻,交通也不是顶便利的国家(有如波兰或保加利亚)作主,以几代的经营,打败英,德,法,意,奥和西班牙的联军,并吞他们的领土,断绝他们各国皇室的继承,并且将各国文字划一为一种共通的书写系统?这事不但在两千年前不可能,即使两千年后的拿破化和希特勒都不敢存此念头.由此可知,中外历史之不同,不光是人才和个性的问题.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有时一人面目紧张,贴邻一人则轻松而微笑,士兵的头发,好像根据"规定"剃束,但发辫之间,既大同又有小异之处.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比如说,以今日科技之发达,我们要重新塑制这几千个(也可能几万个,因为现在出土之秦俑,尚只有骊山陵墓东部带北的一角)陶俑,也势必要组成委员会,由军官,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集思广益的研究设计,才制造得出来.秦始皇既为一个"焚书坑儒"的魔王,为何有这样的耐性?他为什么不以军事形式的雷同划一为原则,将几千个人像以模型翻砂式的套制,有如波斯大流士宫殿前的装潢,又有如罗马的康斯坦丁上在的侧面人像,成排结队的出现,既不必讲究生动,也毋须在艺术角度上斟酌?又很多人指摘秦始皇的迷信.像在陵墓附近配置陶俑就有迷信的嫌疑.可是他如果信神权的话,为什么不采取埃及的办法,将人像塑成几丈高,又设计为鸟头人身,或照印度的办法,造成三头六襞?而偏偏像希腊雅典一样,保存了集体作品之个别的美感?
这些问题,尚待研究.可是从新发现的资料来看,我们也敢确定中国初期早熟的政治统一,造成"书同文,车同轨"的局面,是一种有历史地理性的组织和一种带群众性质的运动,有如陶希圣和沈任远的提议,我们应从秦始皇的后面,看清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认识农业技术的进步,商业的兴起,客卿在各国政治的地位,以及游侠的活动情形.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在秦的领导之下统一.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本来世界主要河流夹带泥土4%或5%,已算很高,南美的亚马逊河夏季能带砂10-12%.然而1940年间在陕县附近的观测发现,黄河夹砂以重量计达45%.夏季其中三个支流的夹砂量从42.9-63%.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问题的严重和庞大了.
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的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亚圣(注:孟子)自己就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吾子过矣!"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集权,已无法避免.秦始皇并非不知道这事,他统一和国后碣石颂秦德,自称"决通川防".他又改名黄河为"德水",更称秦为"水德之始",这都是确切的证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1 07:10
功:1.建立秦朝 2.创立了一套君主的集权 3.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4.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5.被击匈奴修筑长城和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过:1.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2.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和巨大的骊山陵墓.为修建它们.秦始皇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3.赋税很重 4.刑法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