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5:04
1、鲁迅的环境和侧面描写
都衬托着人物的悲凉,对环境描写鲁迅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所写的文字都和人物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喻手法非常的独特和尖锐。
2、和猫,
通过描写兔子和猫的矛盾,来写生命,写出了生命的轻微,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对生命一点都不重视,死了就多造几个,也写出了中国对生命的轻视,只是简单的认为死了,重新制造就可以了,而不去考虑生命的意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1年辛亥*推翻了清*的*统治。中华*临时*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迁到北京。
但辛亥*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5:05
读《呐喊》有感《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呐喊》都是以贫苦大众为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树立的形象也不一样,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典型,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么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运。
《呐喊》表现的是鲁迅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5:05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