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成山卫的成山卫的沿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2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6:17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先后在辽东、山东至广东沿海设置50余卫,形成了卫、所、寨、墩的防御体系,在军民的严密防卫下,倭寇大为减少。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14世纪中期,日本进入*时期,内战频繁,一批武士因战败而失掉军职,成为无业浪人。他们勾结奸商,横行海上,伺机侵扰、洗劫中国沿海,还袭扰朝鲜及东南亚诸国,时谓之倭寇。
明代初期,地处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文登、荣成离倭寇最近,受倭患最重。为加强这里的防务,明朝在元朝设寨御敌的基础上,又在沿海派兵建寨。洪武二年(1369年),在宁海州文登县设置了赤山寨(今荣成市石岛镇北)、温泉寨(今环翠区泊于镇东北)、辛汪寨(今环翠区寨子村),各设弓兵百人。寨下辖墩,每墩有兵把守,一有敌情,白天放烟,夜间举火报警,寨兵则出动歼敌。后来倭寇发展到成千上百,为进一步为加强山东半岛最东端的防御,洪武十三年(1380年)析文登县最东端滨海地置成山卫,又在文登普庵郡建靖海卫。18年后,修筑了成山卫和靖海卫城。成山卫周长3280米,墙高6米,城墙厚2米。4个城门楼因由李永泰、张天顺、郭文兴和徐武宁4个财主捐款修建,故东门称永泰门、西门为天顺门、南门为文兴门、北门为武宁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析文登辛汪都东北部置威海卫(此前威海汉代称石落村,元代改称清泉夼)。威海卫初设时有防无城,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魏国公徐辉祖征调文登县、宁海州军民7万余人筑威海卫城。城墙南北长870米,东西平均宽632米,占地55公顷。城内以东西、南北两条主要干道划为四个坊隅。威海卫指挥司衙门,威海卫学(卫内自办学校)和主要庙宇,均集中在东北隅;生活居住区多集中于东南隅和西南隅;集市则设于城内中心的十字街口(现海林宾馆处)附近地带。威海卫向北8里至海,向南8里接文登县界,向东不足1里至海,向西55里至初村庄,接宁海州界。
三卫建成后,形成了卫、所、寨、墩的防倭体系,但因倭寇漂流在海上,来去不定,突然袭击一卫,其他两卫难以救援。为弥补这一欠缺,1427年,又于文登城设立文登营,驻马步兵1000余人,以便与各卫策应。文登营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东部沿海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文登营的职官“把总”“指挥”大多是将军级,授“护国大将军”衔,有的官至二品。文登营及三卫在抵御倭寇对中国东部沿海的入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35年,文登营迁于城东5公里处修筑了营盘。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到文登营巡视海防时,曾留下“齐东重镇”,“东海名藩”的题词。
卫属军事性编制,最高领导机关是指挥使司,其职责是治军理屯。理屯即组织屯军。春夏耕种,秋后练兵习武。指挥都司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当时地方的知府为从四品或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从官级上,卫与府同级,卫指挥使受山东都司管辖,辖区内的*、军事等事均由其自行处理;卫所及军屯中的军民词讼、征粮纳税也为卫管辖。卫的军员世袭相继。
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三卫的设立,对防御倭寇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永乐四年(1406年),倭寇首次袭扰威海卫。占领刘公岛后,扬言攻打威海湾南岸的百尺所,妄图将卫城守军引出城外,乘虚攻城。倭寇阴谋被识破后,便强行登陆,先在城外进行了疯狂的杀掳,随后大举进攻卫城。卫指挥佥事扈宁率领官兵在城里居民的支援下,与倭寇血战3天3夜,卫城安然无恙。这时,援军赶来助战,内外合击,入侵的倭寇被击溃,丢下大批尸体,狼狈逃窜。此后100多年,倭寇再未敢袭扰威海卫城。明朝中期,朝廷衰败,治防逐渐松弛,各卫所官兵纪律松散,城墙、烟墩毁坏严重。期间,威海地区沿海卫所的城墙,虽经山东按察司副使赵鹤龄征调民工整修加固,但治防危机仍很严重。明嘉靖年间,卫所军卒逃亡过半。3卫的总兵力只约原一个卫的编制。此间,倭寇探明情况,乘虚而入,入侵船只多时上千只,威海人民再次陷入苦难之中。倭寇在荣成俚岛南经常登陆窃居,(当地军民称其地为南倭岛和北倭岛,20世纪80年代后此地改名为南我岛和北我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在山东沿海主持抗倭,督修各地防倭设施,采取 鲁人守鲁土的方略,训练当地青壮年农民,沿海抗倭的形势大为改观。
威海卫、成山卫和靖海卫的建立,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也为封闭的边远之地带来了生机。卫与知府同级,*上高于县,所辖有关待遇自然也高于县。卫里的集市贸易发达,买卖兴隆,每10天3个集。每个卫内都有官办的卫学一所,卫学高于私塾,也高于明清两代所设的社学和义塾。卫学的设立提高了当地的文化层次。由于卫所的官兵,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把各地的先进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当地,推动了威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与外地的经济交流。卫城的京操军(正规军),每年春秋两季进京训练,不少民众随之进京经商,当时成山卫就有走京(北京)闯卫(天津卫)的说法。
明朝后期,卫所及屯地划入地方。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一并划归文登县(军事上仍由山东都司管理)。卫所划归地方后,军需由地方负责,过去屯地劳作的军户不需再种地,从而扩大了卫所的寄生阶层,地方的负担更加深重。文登知县在《留成靖二卫祥文》中抱怨道:旺季之时,卫因县辖,官民俱多其累。
清朝初期,由于军事*变化较大,拉开了裁卫并所的序幕。顺治二年(15年),裁并了内陆卫所。登州、宁海两卫此时并入蓬莱、宁海两县。威海、成山、靖海等卫虽未裁,但卫官的世袭制被废除,成山、靖海卫只设守备1人,负责管理卫中之事,兼屯田等事务。康熙二十年(1681年),裁卫又提到了议事日程。威海卫《阖绅士留卫条议》则以威海是军事要地为由,要求保留。另外,莱阳、文登二县及大蒿、成山、靖海三卫,士*名公呈,力陈风土形势,追言创制始末,极言利弊……登州知府依此,递交了《登州府尚卫祥文》,裁卫之事再一次被搁置。雍正三年,裁卫之议又起,兵部行文裁卫。贡生吕曰卓再一次冒昧渎陈,要求不裁威海卫,于是威海卫等又保留下来。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东总督王士俊奉旨率员到登州裁卫。这时各卫绅士仍然呈文要求保留,其中靖海最甚。王士俊态度强硬,将靖海卫力主留卫之人,拿送宁海州监禁,以奸匪论罪。王士俊登州之行,达成了裁卫的统一意见,遂上疏兵部:请将成山卫改为荣成县,大蒿卫改为海阳县,威海、靖海两卫的疆域、绅民俱归文登县。而学校生童,威海则附于荣成,靖海则附于海阳。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兵部议定后,雍正帝下诏裁卫,设荣成、海阳二县。至此,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全部裁撤。从设卫到裁卫,历时355年。
三卫虽裁,但其历史痕迹却长久地保留下来。就威海卫而论,阮、苗、刘、陶、毕等姓,祖先大部分是明朝设卫后其*的后裔。另外,卫的官兵大都从外地而来,其方言至今仍有保留。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龙须岛等地人说话,与当地人有明显不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