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5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2-27 07:30
1、意思是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2、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3、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4:38
“吴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意思是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二、赏析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
“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
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5:56
出自唐代韩愈《师说》,原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生年)比我大(早)还是小(晚)呢?庸,哪里。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7:48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所以哪里管他的生年在我先还是在我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