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1:1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03:42
粪便,俗称“大便”、“屎”、“便便”、“㞎㞎”等,是人或动物的大肠排遗物。粪便的四分之一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对于农民来说,粪便可以作为较好的庄稼的有机肥料
食物未被吸收而产生的残渣部分,由消化道通过大肠,从*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又称“屎”,在民间大多地区方言内称“粑粑”。[1] 对于农业来说,粪便可以作为较好的庄稼的有机肥料。
形成
食物在胃和肠道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胞和酵母。
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细菌的重要作用是能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如食物缺乏维生素时可在肠内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蔚酸,叶酸和消旋泛酸。
粪便在肠道中的位置
也能产生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使粪有臭味。如长期用抗生素则不易合成维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维生素缺乏症。食糜通过回盲瓣到盲肠每24小时约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日能吸收460mmol(约10.6g)的钠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
直肠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药物。肠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时可影响吸收。腹泻时肠蠕动增强,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和电解质。如果正常则在乙状结肠内形成粪便,等待排出。[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03:43
大便是在 大肠处制造而成的,大肠并不进行食物 的消化吸收,其主要 功能就是吸收水分 和电解质,制造大便并排泻。大肠最粗部位的直径为5~8厘米,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食物被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黏糊状的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开始蠕动,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把糊状的残渣转变为固态,即大便。食物经消化吸收,送达小肠的末端,大约需要5~10小时,而到达大肠后则需9~16小时以吸收水分。肠内细菌会使食物残渣发酵或*,以制造大便。大便形成后通常先积存在乙状结肠中,不久,当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动到直肠时,直肠内的感应器就会受到刺激,产生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