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畋去世时间是什么时候

2022-12-05 来源:华佗健康网

李畋去世时间:公元690年农历12月18日。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南省醴陵市李畋镇麻石村。出生时间:公元601年农历4月18日。主要作品:《句》《句》《句》《送钤辖馆使王公》。主要成就:发明了纸质鞭炮。

关于李畋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李畋的诗词 点此查看李畋的详细内容

《送钤辖馆使王公》《句》《句》《句》

二、人物纪念

李畋故居走在有些凌乱且肮脏麻石街上,杨翔一直滔滔不绝,讲述他们引以为自豪的爆竹老爷的故事。“这就是李畋的故居,对面是一座戏台,以前这条街左边属于江西,右边属于湖南,这里的人语言相通,风俗习惯也相同,实质没有什么区别。”李畋故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气派,其实只有一间简陋的堂屋而已。里面供奉的李畋塑像和牌位表明,这半栋建筑应该只是文献记载中的“佑圣观”,而非李畋日常起居的“老屋”。当然,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眼前的这座“松仙庙”据说供奉的就是李畋,“这里原来只有一座小庙,香火却很旺盛,每年李畋生日的时候,这里都是人山人海。”杨翔说。据《萍乡地方志》记录:明洪武三年(公元1307年),上栗人民在“佑圣观”设立爆竹祖师神位,每年4月18日,到“佑圣观”祭祀李畋。李畋铜像1998年,醴陵市在西山公园内的西山顶上建造了全国第一座李畋殿,李畋殿由广场、前殿与后殿3部分组成,全部是唐宋民族风格,大殿气势宏伟,内殿坐落有李畋祖师刷金塑像。每年四月十八日醴陵市四方花炮厂家必前往大殿进行祭祀活动,也成为醴陵市重要的新的人文景观之一。1999年12月,上栗县开始建设李畋公园,众多花炮业主和社会各界为李畋铸塑了一尊高12.8米,重2.5吨的铜像,立于319国道上栗佛岭地段龙山岭上,成为花炮之乡的亮丽人文景点,上栗花炮传统产业的标志。2011年10月18日,浏阳市大瑶镇李畋广场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龙舞狮跳。第十届花炮节主题活动之一的花炮始祖李畋铜像揭幕仪式正式举行。2011年是花炮始祖李畋诞辰1410周年,竖立在大瑶李畋广场的铜像高被特意设计为14.1米。

三、人物生平

李畋,生于唐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李畋天资聪慧,随父练就一身武艺,曾被多处聘为武术教习。父母去世后,他搬至狮形山半岭上,与采药人仲叟为伴。一天,两人上山采药、狩猎,偶遇风雨,回家后,仲叟一病不起。乡人言称为山魈邪气作怪(实为瘴气),将危害一方。李畋十分焦急,突想到父亲曾说燃竹可壮气驱邪,即试之,颇具声色,但爆力不足,他便大胆地在竹节上钻一小孔,将硝药填入,用松油封口引爆,效果极佳。乡邻仿之,一时山中爆声四起,清香扑鼻,瘴气消散,仲叟病愈。但这种竹爆携带不便,且不安全,李畋又以纸代竹,经反复试验,其声如雷,光气四射。后来,这种爆竹除用于驱除瘴气,还用于婚丧喜庆。李畋为恤民富乡做下这一事业,受到各方好评,但因缺少资金等原因,爆竹生产一时未能发展起来,直到宋代,始建作坊、爆庄。为制作爆竹,李畋历尽艰辛,手足多次伤损,住屋亦毁于硝火,且末能按时婚娶,直到中年才与一唐姓贫女结为夫妻。此后,他继续从事爆竹制作和硝药提炼,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享年70岁。为纪念李畋研制爆竹,其乡邻好友特集资在半岭上建李畋庙一座,还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生日)定为爆竹节。宋时,爆竹业得到较大发展,又在县城田家巷建李畋庙一座 (后被元兵所毁),并将李畋故居改为李畋阁,将他的墓由东峰界迁至阁后重葬。清初,在县城畀冲观侧重建李畋庙。

四、鞭炮历史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遇到喜庆之事,像儿女婚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经营的店铺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喜庆吉利。特别是农历的除夕、新年的元旦、正月十五等,鞭炮声充满寰宇,带有普天同庆的味道。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绘了新年贴对联、放鞭炮的热闹情景。 过程燃放鞭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燃放鞭炮从何时开始,鞭炮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称鞭炮是宋以后的事。从《诗经.小雅.庭燎》中,我们可读到这样的诗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以前了。古书《周礼》有岁终驱疫鬼即“驱傩”的活动。汉代,燃放爆竹,也为了驱鬼辟邪,时间在正月初一。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南朝梁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说:正月初一“鸡鸣即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魈怕爆竹,民间便将山魈演变成一个叫“年”的怪物,年年从海里爬上岸来害人,后来它被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这样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驱邪,就渐成一种习俗。发展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使之燃火发声。随着纸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加上炼丹家逐渐发现硝、硫磺与炭是易燃物质。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唐诗人来鹄在《早春》中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记叙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质混合在一起创造火药的“硫磺伏火法”。火药用于爆竹也就逐渐开始,最初是将火药装入竹筒里燃放,后改进为用卷纸裹火药来燃放,爆竹也改名为“爆张”或“爆仗”。到宋代,不仅纸制爆仗兴盛,而且烟花成为节日必需之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南宋宋孝宗时,元宵节夜晚在宫中一次要放烟火百余架。到明代,藩王、权贵之家,节日也以放烟火来争奇斗胜,促使爆竹烟花规模、花样不断翻新。清李声振《爆竹》说:“声爆竹除残腊,换尽桃符逐祟回。 且缓屠苏守岁饮,听他万户镇天雷。”制作工序 筒子阶段裁纸——裁纸凳、压纸架、裁纸刀、磨刀石、尺。扯筒子——扯凳、铁签子,小桌了。闭筒子——桌子、水刷、浆刮子、面灰碗。捆筒子——桌子、绳子、油筒。腰筒子——梭凳、双角架、磨刀石。饼子阶段紧箍——桌子。刮底——铁刮子。糊筒口——棕刷子。穿筒口——竹签子。装硝——棕刷子、撮斗。装黄泥——棕刷子、撮斗。打土底——铁站子、方木锤。钻眼——钻子、钻眼板/油斗。栽引线——桌子。炮竹阶段磕炮竹——磕刀、磕凳、敞口斗。结鞭——竹盘子。封炮竹——桌子、浆糊碗。装箱。黑硝阶段捣硝——石臼、木杵、筛子。磨木炭——石磨子、筛子。和硝——铁锅、铲子、筛子。引线阶段:裁引纸——裁纸架,弯刀。做引——硝签子、盛硝筒。浆引——引扒子、浆糊碗。晒引——包引——浆糊碗。裁引——裁纸凳、裁纸刀、则子。印纸阶段制板——画笔、刻刀裁印纸——裁纸凳、裁纸刀。印刷——棕刷子、颜料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李畋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