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电话是否被监听,视办案机关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执行机关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进行通信监控,但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不得中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为六个月。对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期限届满的情况,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并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
法律分析
取保候审期间电话是否被监听,这取决于办案机关是否需要,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执行机关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其遵守监视居住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
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监控的合法性和限制条件
取保候审监控的合法性和限制条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法律实践中,监控取保候审的合法性主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例如刑事诉讼法等。监控的目的是确保被取保候审人不会逃避审判或继续从事犯罪活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然而,监控必须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以保护被监控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限制条件可能包括监控期限、监控范围、监控方式等,旨在避免滥用监控权力和侵犯个人隐私。因此,确保取保候审监控的合法性和限制条件的平衡是维护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的关键。
结语
在取保候审期间,电话是否被监听需根据办案机关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执行机关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监视,包括对其通信进行监控。然而,监控必须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以保护被监控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取保候审监控的合法性和限制条件的平衡是维护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的关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