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无力赔偿时,执行可终止,但如有财产可执行,应追偿。特殊情况下,他人可代为赔偿,如未成年人由父母负责赔偿,同案犯需承担赔偿责任,违法所得用于家庭共同生活需退赔,亲属可代替被告人赔偿。最高法院规定,若被告人确实无财产可执行,执行可中止或终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3条,民事判决、裁定必须履行,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执行。
法律分析
若被告人确实无力赔偿,且也无财产可供强制执行的,将终止执行,但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被告人自己无力赔偿,但根据法律规定,可由其他人代为赔偿,如以下情形:(一)未成年人犯罪造成损失的,其父母负有赔偿责任;(二)如果有同案犯或其他人参与犯罪,造成损失,同案犯或参与犯罪的人即使没有构成犯罪,也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三)如果违法所得有部分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对于这部分家属负有退赔义务;(四)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损失的,被告人的亲属应被告人的请求,或者主动提出并征得被告人同意,可以代替被告人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3条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依法判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裁定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法律客观: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拓展延伸
被告人无力赔偿,法院如何保障民事赔偿权益?
在被告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法院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民事赔偿权益。首先,法院会对被告人的财产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其可供执行的财产。如果被告人确实无力履行赔偿责任,法院可能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例如查封、扣押或拍卖被告人的财产来弥补损失。此外,法院还可以根据被告人的经济状况,决定是否允许被告人分期支付赔偿金额,以减轻其经济负担。同时,法院还会监督和执行赔偿协议,确保被告人按时履行赔偿义务。通过这些措施,法院努力保障受害人的民事赔偿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结语
在被告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民事赔偿权益。通过调查和评估被告人的财产,确定可供执行的财产。如被告人无力履行赔偿责任,法院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或拍卖财产。根据被告人经济状况,法院可决定是否允许分期支付赔偿金额,减轻经济负担。法院还会监督执行赔偿协议,确保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通过这些措施,法院努力保障受害人的赔偿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一)死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