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工作三年以来,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我能够迎难而上,拓宽思路,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成为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分管党建、计划生育、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以及协助其他村干部做好中心工作。现将这三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我认真学习党的报告,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我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加的全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党员的身份来带动他人。
二、踏实努力工作,不断培养自己
农村工作是琐碎的、繁忙的,每天都是紧张忙碌但又有条不紊的开展中:
(一)立足重点,做好本职工作
我分管党建和计划生育工作,远程教育是党建工作的一大重点,我到村任职的时候,村上刚好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因为村两委人员年龄偏大,对于他们来说,那套设备完全是陌生的。我到村后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村远程教育站点管理维护工作。
由于大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比较保守和落后,对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部分村民对先进科学技术持排斥态度,对现代远程教育更是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远程教育工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第一次组织村支部党员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来,但我没有灰心,主动奔跑于各村民小组和农户家中,不厌其烦地做宣传动员。直到我跑到第三遍的时候,才有几个老党员开始抱着看热闹的想法前来观看,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几个老党员的参与,把村里的其他村民带动起来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东西——各种致富信息和科学种养技术。
我到村任职以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公布农产品行情信息30余次,下载信息80余条,播放远程教育节目50余次,下载内容达40gb,参学党员和群众1000余人次,及时将致富信息、先进的种养技术、现代的生活理念带给群众,提高了农民群众各方面素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把文明之风吹向农村,把科学的种子撒播农村大地,为此我赢得了群众的好评,也为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团结力量,做好上级下达任务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全村土地复垦工作全面展开,完成13.5亩,拆除老房13户。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顺利完成3期,有效的扩充农民知识,科学养殖。并组织人员对鸡鸭等畜禽进行2次防疫,有效的完成动物防疫工作。
进一步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70元/人,今年我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为迎接生态市、省市级环境卫生整治验收,我多次组织人员对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按要求完成上级验收。垃圾保洁,专人负责,天天清理到位。
(三)找准项目,引领致富
根据村河道丰富的优势,我在村里发展养鹅项目,零九年三月二十七号,村民叶富堂、刘少林两家各购进500只鹅苗,已出售后获利万元。效应影响到周边镇村,包场镇河南村姜银芳现饲养300只鹅,目前已有四户村民通过发展养鹅业脱贫致富。现在是信息化网络时代,我在人民网上注册了微博,通过微博把村的农产品对外展销,让更多的人了解村的特产以及风土人情。继续做好网上村村通相关工作,把村里信息发布在网上,让村民及时看到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让老百姓关注我们身边的事。
(四)关注青少年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针对现在青少年中突出的问题,我在暑期村关工委举办的校外辅导站上给包场初级中学的同学们讲了关于青春期教育和防范网络成瘾的课,这让我感触很大。同学们在学校只接受书本教育,青春期教育他们则知之甚少,但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针对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在村里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留守儿童阅读图书、唱歌跳舞、交流谈心、解答问题。使这一特殊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我在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了省市委组织部、团委、妇联组织的各类活动,在南通市组织的“青春在基层飞扬”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省委组织部与信息田园网联合组织的建站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市妇联、团委联合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市团委组织的“我的村官生活”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在支部换届选举中,我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更是以3063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被评为“市优秀女大学生村官”的光荣称号。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工作三年多来,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转变了角色,融入了基层,但我也深深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离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者尚有一段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处理实际问题经验不足;二是农村工作方法生硬、不灵活。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请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真正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并认真总结经验,加倍努力,克服不足,勤奋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李源朝部长为大学生“村官”题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