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10月至xx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实验小学德育培训班的学习,在导师范校长的指导引领下,为自己的德育工作发展进行进修。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有幸认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们,在范校的组织引领下,大家逐渐熟悉热络起来,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次培训活动,范校都安排了丰富的“节目”,有教学观摩、案例研讨、专家讲座等等,让我收获颇多,同时也对自己平时的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促使我在德育工作方面积极思考。
一、遇专家、育理念、促感悟
《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构建与实施》是这次德育基地研究的主课题。培训班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都拟定了相关主题的子课题。大家围绕校园活动课程,来探讨有效的活动设计、关注活动的育人价值、聚焦活动课程的建构。为了让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实践有更多依托,导师范老师安排了若干精彩的讲座。能有机会聆听专家的精辟点拨,给予了我许多启迪与震撼,帮助我反思自己工作。譬如,余玲华主编做了《好题:成功写作的前提》的讲座,建议在撰写文章时立题要有新意,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挖掘素材、聚焦问题、提炼经验。余老师提出“选题要新颖;信息要前沿;材料收集要客观”的要求,并结合真实案例,从编辑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如何把文章写好。从余老师的讲座中我重新检查了自己的小课题,确实发现了相应的问题,马上进行了修改。可见,这类讲座非常的实用,有助于提高我们一线老师的德育科研能力。
再如,华师大教授李家成老师所做的《实现班级建设与学科的综合融通》的报告,让我了解中美两国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更新了对东西方教育异同的认识,开拓了思维和眼界。在李教授的报告中,分析了美国学校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观念等方面不同于中国的一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的教室、活动的课堂、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认定,等等,有些内容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由于我校是外语特色学校,所以在课程设置、学校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与西方教育有融通之处。因此在学校的温馨教室评比活动中,我就把一些讲座中颇有感受的体会和西方教育的理念介绍给班主任们,建议大家根据学校的课程内容,结合班级特色进行教室个性化的设计。例如,板报如何设计,墙壁上张贴哪些内容,学习区和活动区如何安排,等等。确实,教室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甚至家长的积极性,集中大家的愿望与想法来进行教室布置,凸显班级个性和特色,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在教室这个学习环境中的温馨,从而享受更多自由、更加活泼的学校生活。
二、展活动、互研讨、享收获
在培训班的活动中,经常进行的是学员学校之间的项目展示研讨活动,这也是我们在学校特色活动项目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主要途径。主题活动展示、班队课展示研讨每次活动,我们观摩学习之后都会和培训班的组员老师们一起互相分享观摩后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头脑风暴,有利于我们提高对项目活动进行设计的思考和能力,挖掘和凸显活动的特色和德育作业。
众所周知,实验小学在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开展上,一直是区里的模范。范校在基地活动中,多次敞开大门,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到实小的活动中进行实地学习。从实小少代会的观摩过程中,我深刻体会了实小德育活动的深厚实力。实小的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己当家作主”,从会场司仪、主持、大队工作汇报、少代会提议介绍、大队委员竞选等各个环节中,都是学生在做主角。学生们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队辅导员胡波老师可以说是整场的导演,入镜不多,但却全权把握。少代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胡老师一直在做一个引导者、支持者,这才得以让学生能有效进行活动。特别是在投票唱票环节出现耽搁的时候,胡老师智慧地把话筒递给了场下的学生,让不是少先队代表的学生也有机会说说自己对提案的想法。在少代会的总结汇报和提案交流环节中,呈现了实小学生工作序列化的推进过程。从大队委员改选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我推选、队知识考试,现场答题、合作展示、学生代表和老师综合评分、少代会当初投票。这个过程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流程,做到了全员参与。每个环节有紧密联系,步步推进,保证了活动的层次性,活动前沿后续,形成了序列。这次活动,让我对少先队活动开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少先队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验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获得新知,最终形成主人翁意识。
三、修自身、育意识、炼素养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导师范向华校长还要求我们要多读书,不仅是德育专著,还可以是各方面对自己成才成事有促进的书籍。说实话,现在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很快,我已经有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借此机会,在放假的时候,“逼”着自己要好好学习、陶冶情操。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中,李博士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有生命自觉的人,要“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读过之后,让我对新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认识更为清晰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呈现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给这些案例进行了“诊断分析”,从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管理等方面梳理思路、探究原因、提出建议给了我很多启示,非常的“接地气”正如商友敬老师在《讲台内外》这本书中所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教材和教辅资料外,其他的书基本上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商老师身为教授,又要讲学又要研究,但他依然挤出时间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阅读。这说明,是否愿意做某一件事,实质上不是有无时间的问题,而是重视与否的问题——重视了,就舍得拿出时间、付出精力。即使拿不出整块时间,也可利用零星时间一点一滴地学习,只要坚持不懈,总会学有所获。
和实验小学的德育工作相比,与众多的优秀德育教师相比,自己的思考和经验还有不成熟之处。通过一年多的培训班学习后,我会把这些收获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在工作中继续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能够改变的方面开始实践。育人先育己,一名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赤诚的教育情怀,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非常感谢德育基地的培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