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流程: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师:“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又是什么意思?{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生齐读
2、师: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生: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师: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师: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师: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生: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有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劳动的开端》教后反思
本文节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多的障碍,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抓住中心内容迅速的进入文章”在课前我一直思考着。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就此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前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教材,理清文章条理。
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 注重品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文章中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我”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范读、自读、互读等读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学生体会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 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如有的找出“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学生是找“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有的学生找的却是:“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还有的学生找“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胆子从左肩移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换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歇。”……而且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如“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挣几个钱。”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要赚钱,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有的同学却说:“我体会到作者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他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有责任赚钱维持家里的生活。”有的同学却说:“读了这一句,我体会到旧社会有很多穷人家。”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旧社会,穷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维,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