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误解立秋,其实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的到来,而且立秋节气之后天气还是会非常的炎热,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立秋并不是秋天到来的标志。从气象学角度看,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才可认定为秋天。尽管有“立秋之日凉风至”一说,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纬度、海拔跨度都很大,导致各地气候差别较大,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
从气候特点看,立秋时节由于盛夏余热未消,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因此,民间有“秋老虎”之说。一般要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很高,尤其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天气依然酷热,暑气难消。
秋天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之后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气象专家指出,其实立秋的早晚和天气炎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未来会不会出现高温天气,还要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的情况。如果像前段时间那样台风频繁,或者冷空气南下的脚步加快,那么出现炎热的概率就小。一般立秋以后,会重新出现暑热的现象,这时候“秋老虎”就会出现了。
膳食平衡是立秋养生的基础,所以在秋季的养生首先要保证膳食的平衡。只有这样才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多喝水,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1600ml,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人群要有相应的调整。一是为了补充夏季肌体丢失的水分。二是可以防秋燥,缺水是引起秋燥的原因之一,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咳嗽等。
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多食熟、温软、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以蒸、煮、炖、焖为主,忌油炸、烧烤、煎等烹调方式,调养肠胃。
秋季天气非常的干燥,这样容易使大肠蠕动速度减慢,形成便秘。所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类的膳食纤维食物。蔬菜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还能预防眼睛的干涩和呼吸道的感染等疾病。
同时可选择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如梨、苹果、香蕉、橘子、山楂等。薯类中可选择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来代替一部分主食,即可调理肠道,还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