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定义:由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机体,导致以急性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性速发
性变态反应。 二、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抗原(多种多样):
药物 抗生素、化学药品、生物制剂中药等 食物 牛奶、蛋类、海鲜、坚果类、菠萝等 动物 蝎、蜂、毒蛇等
三、发病机制:绝大多数是以免疫球蛋白E(IgE)为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抗原 机体 全抗原 IgE
皮肤、气管、血管
再次接触
进入蛋白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组织胺 缓激肽 5-羟色胺
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症状及过敏性休克等 四、病理生理:
过敏性休克 血液渗透到组织 间隙、外周血管 阻力减低 血管扩张、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强、腺体分 泌增加 咽喉部水肿、肺 水肿、气道痉挛 皮肤过敏表现: 荨麻疹、血管性 水肿等 心跳骤停 低氧血症、 呼吸衰竭 死亡
五、临 床 表 现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所引起)表现为胸闷、气促、哮喘、 呼吸困难。
2、循环衰竭症状: (由于周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
面色苍白、冷汗、紫绀、 脉细弱、血压下烦躁不安等 . 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头晕眼花、面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或大小便失禁等。儿童可表现为疲乏、无力。
4、其它过敏反应: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出现的征兆。皮肤发红,瘙痒,广泛的寻麻疹,血管性水肿;喷嚏、水样鼻涕、声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等,腹痛常是本病的早期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可反应性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 尿常规可出现蛋白
血清电解质、血气可出现失衡 血清IgE升高
皮肤敏感试验可出现阳性反应
心电图可有ST—T改变或心律失常 胸部X线片可出现休克肺
注意: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过敏性休克必要的条件,不要为了检查延误了抢救!!
七、诊断
凡在接受某种抗原性物质或药物(尤其是注射)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用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解释,均应马上考虑本病。
有过敏诱因→过敏征(哮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其他→有打喷嚏、口周或手指发麻, 要高度怀疑过敏。
可疑:试验治疗肾上腺素 0.3mg iH 1. 急发型:
❖ 占80—90%,发生于0。5H内;
❖ 诱因(多为药物注射、昆虫蛰咬、抗原吸入 ) +突发性休克; ❖ 来势凶猛,预后差. 2.缓发型:
❖ 占10-20%,休克出现于接触过敏原0。5H以上,可迟至24H以上; ❖ 多为服药过敏、食物或接触物过敏; ❖ 相对轻,预后较好。 八、 鉴 别诊断
一、迷走血管性晕厥(晕针)多发生在注射后,尤其是病人有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患者常呈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继而可昏厥,很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但此症无瘙痒或皮疹,昏厥经平卧后立即好转,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这些与过敏性休克不同。迷走血管性昏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症 这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遗传的缺乏补体C1酯酶抑制物的疾病。患者可在一些非特异性因素(例如感染、创伤等)刺激下突然发病,表现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性水肿。由于气道的阻塞,患者也常有喘鸣、气急和极度呼吸困难等,与过敏性休克颇为相似。但本症起病较慢,不少病人有家族史或自幼发作史,发病时通常无血压下降、也无荨麻疹等,据此可与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九、治疗
(一)除去过敏原
❖ 如静脉用药,换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接上生理盐水快速滴入(开放多条静脉通
道)。
❖ 置病人于平卧位、给氧、通畅气道,持续监测血压。 (二)肾上腺素
(作用机制: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介质释放,因此是救治本病的首选药物。) 1、 对一般病人(40—70mmHg) 0.3-0.5mg im、iH,5—15分钟重复,原位注射。
2、极危重病人(0-40mmHg,或喉头水肿) 0。1mg 稀释在10ml 0.9%NS,5-10分iv,
1mg+250ml静滴,1—4μg/min,可逐渐加量。
3、小儿0.01mg/kg,最大剂量0。5mg/次,必要时每隔5—15分钟重复1次,直至临床状况改善.
(三)保证氧供(喉头水肿是致命的原因之一。)
加压面罩给氧通气及气管插管环夹膜穿刺、气管切开等辅助呼吸。 (四)积极液体复苏(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容量在10min丢失50%) 1、等渗晶体液(NS), 成人快速输液1-2L,首日可达3L。 2、最初5分钟内应输液 5-10ml/kg, 约250-500ml。 (五)其他抗过敏性休克措施 1、糖皮质激素:
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400mg和甲基泼尼松龙120—240mg, 静脉滴注。 可用地塞米松10—20mg 静脉注射(5—10mg静推,再10mg静滴)。 2、脱敏药物:常用异丙嗪25-50mg肌肉注射. 3、抗组胺药:
H1-阻滞剂 苯海拉明、非那根 降低血管通透性
H2—阻滞剂 雷尼替丁,具有对抗炎性介质损伤的作用 (六)其他对症治疗
升压治疗:
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低,间羟胺10—20mg或多巴胺20-40mg静注或肌注,或大剂量加入液体静滴。
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者:氨茶碱静注,沙丁胺醇喷雾。 防治并发症:脑水肿、代酸等.
过敏性休克处理流程
怀疑麻药、青霉素等过敏性休克 ↓ 1、 迅速停止用药,测血压、心率、观察皮肤是否有皮疹 以确定是否有过敏性休克存在 ↓ 确诊过敏性休克 ↓ 2、(通知高年资医生协助处理 )
肾上腺素0。3—0。5mg im、iH,5—15分钟重复.↓
3、开通多条静脉通道,大量补液, 同时留存静脉血做化验检查 ↓
4、保证氧供 面罩加压给氧通气,备气管插管,必要时环夹膜穿刺、气管切开 5、抗过敏 地塞米松10—20mg 静脉注射 , 异丙嗪25—50mg肌肉注射. 6、对症处理
7、如出现心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
注: 1. 如出现短期内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伴有呼吸困难、哮喘、皮疹等可确定为过敏性休克. 2. 保留相关资料、原始记录及使用物品、药瓶等
变态反应
一、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二、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三、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四、 Ⅳ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常见Ⅳ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