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中西文化比较浅谈教育观

2020-07-22 来源:华佗健康网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教育观

Abstract:

Nowadays,education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par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Educ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process in which one acquire his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his future life.The more educated you are,the more contribution you will make to the progress of mankind.Yet,up to now,there are still some people who are ignorant of the importance of good education.some parents,especially those who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think it unnecessary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must be enforced to ensure that there will be enough young people for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摘要:教育观 中国 国外 比较 1、教育和教育观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客观认识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

的教育观有助于人们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规划、制度,从而促使人们进行合情、合理、合规、合适的教育活动。

所谓教育观, 简而言之, 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教育观中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 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2、中西教育观比较: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和教育发展历程中, 逐渐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的教育观, 从而使中西教育呈现出种种不同走向的理论和实践特征从主流文化和主流教育上讲, 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 恶” 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西方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善”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在中国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的怀疑大大多于信任、蔑视大大多于尊重、批评大大多于表扬、苛求大大多于宽容、压制大大多于鼓励、约束大大多于自由。在西方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大大多于怀疑、表扬大大多于批评、宽容大大多于苛求、鼓励大大多于压制、自由大大多于约束。、

2.1中国传统教育观:

春秋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养士用士-百家争鸣-又以儒、墨、道、法四家为最,故今人探讨先秦诸子-多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代表。

从对后世道德教育的影响来说-无论在当时或在后世-在国内或国外-诸子百家中又以儒家影响最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潜移默化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准则、精神支柱和传统习俗-构成有别于西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典范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方其他国家-并远及欧美。我们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其精神实质是接续一个中断已久的传统,

恢复孔子开拓的教育文化精神,即重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学习方法方面,孔子认为学恩并重,又应以学为基础,主张通过思维括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孔子的这种学思不可偏废的思想,在今天看,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孔子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就是要针对学生智能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学。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诗、书、礼、乐、射”无所不包,主张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孔子施行的足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民主教育.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这同样是现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总的看来,如今我们大力学习的西方教育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孔子教育观的继承和发扬。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为社会下层劳动者利益代言的、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大规模从事私人讲学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亘古未有的博爱主义大家。墨子在孔子教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动施教,学以致用的观点。道德教育也是墨子教育观中的重要部分,他十分重视勤劳和节俭的美德教育:“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上他把培养实践“兼相爱,交相利”的“贤士”,“兼士”作为自己的使命。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教师的地位一度不可触动,高高在上。与之相匹配的也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上也有绝对的统治力,学生只能受制于教师,被动的接受已被定格的知识。师生应该自由地交流思想,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师生关系和 学习氛围,学生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与别人思考与交流中迸发出火花,产生创新意识。

老子把“无为”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原则和人的至善品德。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人人做到“无为”即朴素无欲,无所作为,即能\"天下将自定\"。老子宣扬“无为”的道德教育观,目的是实现\"其政闷闷!其民醇醇”的道德理想,看上去他的道德教育似乎是无目的的。无作为的,其实不然,道家同样有自己的道德教育目的。老子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大道自然的精神来治理社会,使人心归真。

法家的道德教育目的从表面上看是培养顺民。法家主张以法为本,以君王的是非为是非,反对开启民智,对普通人的道德教育不重视,故儒家的道德教育目的受到法家空前的批判。因为法家认为:教育开启民智,增长知识,使人性中恶的本性进一步扩大,破坏了君王刑、法、术、势的强硬统。\"因天命,持大体\"“名成于前,德垂于后。”完成自我使命,这是法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法家的人性观以人性恶,“人性利己”为主。因此,在道德教育形成上主张“德生于刑”。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张重术势,重外部制约,对普通人的道德教育不重视。

2.2 西方教育观

一代先哲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丰富深刻隽永,他的许多教育观点被后世教育家们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实施继承发展,有些教育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着眼于国家,立足于国家,始终把教育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而培养人才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成为有序和谐、人民幸福的正义的国家,关键在于统治者必须是“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具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哲学家。他们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应该从孩提时

代开始,因为“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塑成什么型式”。。他还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应贯穿人的一生。与儒家教育观很相近的一个方面,柏拉图主张和谐发展教育观,他所谓的和谐发展就是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他认为体育和音乐教育是两项基本的教育,两者结合塑造心灵、培养善德和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相互调和,最终达到“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培养高尚完美的人。理性教育观是柏拉图和谐发展教育的第二阶段或最高阶段。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性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掌握理性知识和发展心灵能力相结合,理性教育的过程就是两者结合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学习掌握理性知识是启发智慧、培养理性的基础,也是训练心灵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辨证推理能力等等能力的基础。。所以,他非常重视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对培养人的理性的重要作用。学习这些课程,在他看来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发展智慧、培养理性,提高心灵的各种能力。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以其对人的本性的独特见解,对20 世纪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学说,第一次揭示了被意识封锁和压抑在人心灵深处的各种本能欲望和非理性的隐秘王国,打破了意识独尊的一统天下,改变了对人类精神结构的看法。新精神分析学者,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弗罗姆的“社会潜意识”等理论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动摇了理性主义对人的传统看法,为符合人性的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启迪。该学派的教育观点主要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使人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的关键是形成强有力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精神分析认为,成年人的人格异常往往在某些方面可追溯到儿童时代的事情或经历,因此,他们极其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奠定了早期教育的基础。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罗杰斯的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观,有意义的学习天性的学习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观是其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旨在实现由“教书”转向“教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复归。“完整人格”、“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是其价值追求。基于此,我国以注重知识的“单面人格”、“机械学习”、“讲授教学”的教学现象需要得到根本超越。

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有:必须坚持学生主体论,进行建构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因素,融入教学过程中。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总是强调:“我的核心思想是相互作用”。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构造的结果。这就表明了结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强调了主体活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道德、智力、体力、意志、审美等诸多因素得到全面、协调、充分的发展。从而使其生命价值得以扩展,使其生命力量得以体现。并以相应的形式融入社会发展事业中。推动社会进步。这个教育目的。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具有重要特点——建构性。因此.对现代教育的具体行为——教学过程.应赋予崭新的内涵。教学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求知、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强化创新的建构性活动体系。

3、小结与展望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体制,都没能很好的继承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秉持之应试教育的原则,以至于很多的人的创

新精神都被扼杀了,学生缺乏灵活性,随机性,应变性和幽默感。我们把教育看得太严格,太拘泥于形式,这样的气氛下是、使学生“形具而神散”学到的东西也比较死板,不会变通。这种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一种内在的压抑、被动和不自信, 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内在活力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不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相对而言, 西方学校的教学氛围显得自然、灵活和随机得多, 较少拘束, 较少条条框框, 较少形式主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比较自由、轻松、活跃, 灵活性和应变性比较强,也不乏幽默感。学生在这种外在的轻松氛围下却会内在地感到轻松与自由, 尤其是思想上的轻松与自由, 比较主动, 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 不必畏惧什么, 这种教学氛围往往使得教学“形散而神聚”。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下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异,以及两者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对国外的教育观念也要扬长避短地吸收,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合适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自由快乐的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关于中西文化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 扈中平 刘朝晖 2、关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思考 刘福宁 3、柏拉图教育观初探 魏茂恒

4、孔子的教育观与素质教育 赵海燕 教育探索,2001,10

5、论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及其启示 章结明 许庆亚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6、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观 连榕

7、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启示 谷陟云 现代教育科学 2009,5

8、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张芳 世纪桥 2009,9

9、墨子的教育观及其对当今教育之启示 任维伟 现代教育科学 2008,3 10、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 刘萍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11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曾云莺 孙卫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教育观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902 姓名:化春燕 学号:091202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