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2022-11-23 来源:华佗健康网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李霄

【摘 要】伊壁鸠鲁为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被称为快乐主义或者说是幸福主义.但是,也有很多人将其视为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其实,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追求的是心灵宁静,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期刊名称】《开封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8)002

【总页数】3页(P67-69)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现实意义

【作 者】李霄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502.31

古希腊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得到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他的哲学也因此被称为快乐主义或者说是幸福主义。但是,也有很多人将其视为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更好地理解快乐主义呢?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关于快乐的定义。在伊壁鸠鲁看来,快乐分为两种,即身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身体的快乐源于人的本能,人产生了这种快乐就等于人的基本自然欲望得到了满足。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欲望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要的。如天冷需温暖,口渴需喝水。这种欲望是再简单不过的,是维持人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第二种是自然的而不必要的。如过度的物质享受等。第三种是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如权力欲、贪欲等。这种欲望之所以是非自然的,是因为在人体中无法找到它们的生理依据。精神的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满足,这种快乐使灵魂安逸。身体的快乐与精神的快乐相比,无疑是低级的。获得身体快乐的手段有很多种,在这些手段中,不乏恶劣的甚至是极端恶劣的。通过这些手段获得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因为对物质的追求没有止境。精神的快乐讲求的是节制与淡泊。精神的快乐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第一种欲望即自然和必要的欲望的满足,这种快乐使得人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清心寡欲。另一个是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面对这两种快乐,我们无疑需要选择后者。正如伊壁鸠鲁在《致美诺寇的信》中所写的:“就快乐与我们有天生的联系而言,每一种快乐都是善,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取;正如每一种痛苦都是恶,却并非每一种痛苦都应当趋避。对于这一切,我们必须加以权衡,考虑到合适和不合适,从而加以判断;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觉得善是恶的,

而有的时候却是相反的,我们可以觉得恶是善的。”[1](P86)

那么,如何获得精神的快乐呢?在伊壁鸠鲁看来,知足常乐。知足是一个大善。如果我们没有很多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满足于很少的东西。其实,最能充分享受奢侈品的人也就是最不需要奢侈品的人。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最容易得到的,只有无用的东西才不容易到手。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取消了的时候,简单的食品给人的快乐和珍贵的美味一样大;当需要吃东西的时候,面包和水就能给人以极大的快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人对生活必需品不能挑剔。总之,在追求精神快乐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静观,需要拥有一颗淡然的心。

二、快乐主义的困境

由于伊壁鸠鲁不否定感官快乐,并强调感官快乐的自然性和合法性,因此很多人把他的快乐主义与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画上了等号。被称为“英国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也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昔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把快乐视为目的,而把德性看作是获得快乐并服务于快乐的手段和工具。”他把这种状态比作戏剧里主角与配角相互穿错了衣服,认为本末倒置了[2](P378)。在培根看来,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昔勒尼学派创始人阿里斯提卜的感官快乐一样,都是缺乏德性的粗俗的纵欲主义。

其实,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快乐。

阿里斯提卜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德性不过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德性的价值在

于它给人以幸福,以此来讲,不能给人幸福的德性是不幸福的。”[2](P379)阿里斯提卜认为,个人感官、肉体的快乐就是快乐。那么我们由此推论,为了求得肉体快乐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卑劣到无耻。伊壁鸠鲁也把快乐看做最大的幸福和最高的善,并且把评判道德的标准定为是否快乐。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仍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判断一切的善。”[3](P11)但是,他认为让人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才是快乐的标准。他明确地指出:“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这些人或者是无知的,或者是不赞成我们的意见或曲解了我们的意见)。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断的饮酒取乐,享受童子与妇人的欢乐,或享用有鱼的盛宴,以及其它的珍肴美馔,都不能使生活愉快。”[1](P88)

当然,阿里斯提卜与伊壁鸠鲁的不同点并不仅仅表现在这一个方面,在如何获得幸福的问题上,他俩的认识也有很大的不同。阿里斯提卜认为,智慧和知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达到快乐的方法;而伊壁鸠鲁认为,智慧之所以是获得幸福的手段,是因为“智慧能使我们思议肉体的终结和消散,而使我们解脱对未来的恐惧,理性使我们如此完备的得到生命所能得到的一切快乐”[2](P380)。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虽然大部分内容遭到了培根的误解,但是有一点培根说的是对的,也是快乐主义必须面对的,培根认为伊壁鸠鲁只讲求自身的快乐,只重视个人的安逸,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平静和知足,却忽视了社会。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对于社会而言是消极的,是无为的。这一点也使得快乐主义常常受到后人的诟病。

伊壁鸠鲁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欲望,以使得自己的欲望不会依赖于外部的运气。他也不害怕失去世俗带给他的好处。他培养友谊,他在友谊中发现了快乐。但是,正像斯多亚主义者西塞罗所批评的那样,享乐的观念本身是卑微的,而追求享乐就是将道德生活建立在一个与感官连在一起的非常有限的原则之上。他认为,唯有至善的标准是值得推崇的。灵魂的最高境界,包括公正、热忱、自制力、谨慎,都从不把享乐作为目的,而这种至善的道德境界是快乐主义伦理学所无法解释的。快乐主义理论的最大困境涉及伦理学的本质问题,这个困境就是:如果将伦理道德的标准和根据建立在快乐(无论是身体快乐还是精神快乐)的基础之上,伦理学的终极意义就将消失。怎么办?这是快乐主义难以回答的根本问题。

三、快乐主义的现实意义

虽然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它的价值是不容否定的。它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

(一)用知足的心态去面对浮躁的社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衡量一切问题的标准似乎都与金钱有关。在这种社会情况下,我们的内心变得躁动不安。而在伊壁鸠鲁的理论看来,现在我们所追求的都是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欲望,这些欲望没有止境。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淡然,才能使心灵无纷扰,才能得到更大的善,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心灵的位置。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二)用淡然的态度去面对得失

伊壁鸠鲁说: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来谋得它[3](P9)。就是说,在得到幸福时,我们应感到满足,不骄傲、不显摆、不炫耀;当我们失去幸福时,也不应该气馁,要时刻保持一颗坚定的心,去努力争取幸福。只有失去过,才懂得幸福的珍贵;只有对比,才有更深刻的体会。正如伊壁鸠鲁所说的那样:只有痛苦时,我们才需要快乐。所以,面对得与失、荣与辱,我们都要保持内心的淡然平静,做到处变不惊。

(三)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理智可以使我们对欲望进行有效的筛选,可以使我们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理智也可以帮助我们对先人的哲理思想进行辨析,去思考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不可人云亦云,也不可对权威百分之百地服从。理智的思考也可使我们得到快乐。如果人生在世不明智、不理性、不公正,就不可能生活得愉快。

四、结语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不完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遇到过非议。但是,其对心灵解放的追求、对灵魂自由的向往是值得肯定的,它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处世哲学之一。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唐凯麟.西方伦理学经典命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