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试卷(含答案)
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判断题(45分,每题5分)
1. 胞内受体一般处于受抑制状态,细胞内信号的作用是解除抑制。( ) 答案:正确
解析:细胞内受体是指位于胞质溶胶、核基质中的受体。细胞内受体主要是同脂溶性的小信号分子相作用,具有同源性。胞内受体一般处于受抑制状态,细胞内信号的作用是解除抑制。 2. 原核细胞中只含一个DNA分子。( ) 答案:错误
解析:除DNA外还有质粒DNA分子
3. 在黏着斑连接中,跨膜蛋白与自身的细胞外基质相连。( ) 答案:错误
解析:与另一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相连。
4. 当有动作电位刺激时,轴突的膜电位瞬时变得负值增加。( ) 答案:错误
解析:动作电位将引发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即负值减低向正值转化),并发生电位反转。
5. 膜泡转移不仅沿内质网→高尔基体方向进行顺行转运,也可沿反方向逆行转运。( ) 答案:正确
解析:COPⅠ有被小泡便能进行两个方向的转运。
6. 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上所有与糖基化有关的蛋白都是可溶性蛋白。( ) 答案:错误
解析:都是整合蛋白。
7. 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的一套蛋白质,它们的结构、功能完全不相同。( ) 答案:错误
解析:一般情况下通过选择性剪接所导致的外显子改变并不产生根本不同的蛋白质,而是一套结构相关、功能相似的蛋白质异形体。
8. 在所有动力动物细胞中,中心体是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 ) 答案:错误
解析:在动物细胞中,微管组织中心还包括纤毛、鞭毛的基体。
9. IP3是直接由PIP2产生的,PIP2是从肌醇磷脂衍生而来的,肌醇磷脂没有掺入另外的磷酸基团。 答案:正确
解析:PIP2含有三个磷酸基团,其中一个连接糖与二酰甘油酯。IP3通过一个简单的水解反应产生。
2、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
1. G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答案:G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是三聚体GTP结合蛋白,由α、β和γ三个亚基组成,α亚基结合GDP处于关闭状态,结合GTP处于开启状态。α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A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解析:空
2. 印迹术(blotting)
答案:印迹术是指通过电泳或毛细管作用将DNA、RNA或蛋白质转移到某种基膜(如DBM滤纸、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的过程。由于此类过程类似于把墨渍吸到吸墨纸上而称为blotting,可译为“印渍术”。根据转移成分的不同,印迹术分为DNA印迹术(Southern blotting)、RNA印迹术(Northern blotting)和蛋白质印迹术(Western blotting)、当用凝胶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再进行印迹时,则为伊斯特尔印迹术(Eastern blotting)。
解析:空 3. 基粒
答案:基粒是指位于鞭毛和纤毛根部,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中心体,呈圆柱状的微管性结构,平均大小为0.2~0.5μm。其壁由9组微管三联体组成,包括完全微管与不完全微管。胞质动力蛋白。中心粒和基粒是同源的,在某些时候可以相互转变,且都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解析:空
4. 应力纤维(stress fiber)
答案:应力纤维是指真核细胞胞质内由微丝平行排列构成的微丝束。它参与黏合斑的形成和细胞的移动。在细胞的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中,应力纤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解析:空
5. 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
答案:生物氧化又称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是指各类有机物质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最终产生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ATP)的过程。包括TCA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三个步骤,分别是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的。 解析:空
6. 抑癌基因[山东大学2019研]
答案:抑癌基因又称抗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可控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抗癌作用的基因。该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癌变。常见的有p53、Rb和ras等基因。 解析:空
7. 端粒(telomere)
答案: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DNA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对染色体结构稳定、末端复制等有重要作用。端粒常在每条染色体末端形成一顶“帽子”结构。 解析:空
8. 负染色技术(negative staining)
答案:负染色技术是指用重金属盐对铺展在载网上的样品染色,吸去多余染料,干燥后,使样品凹陷处铺上一层重金属盐,而凸出的地方没有染料沉积,从而出现负染效果的一种技术;分辨率可达1.5nm左右。 解析:空
9. prokaryotic cell
答案:prokaryotic cell的中文名称是原核细胞,是指无核膜,DNA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的细胞;原核细胞小,多在0.2~10μm之间,无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且至今未发现细胞骨架。
解析:空
10. 中心体[暨南大学2019研]
答案:中心体是细胞中染色很差、很难辨认结构的球形区域,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在不同细胞类型中中心体的半径不同。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也有中心体,它是细胞分裂时内部活动的中心。 解析:空
3、填空题(95分,每题5分)
1. 目前已发现的参与膜泡运输的有被小泡的种类有、和。 答案:网格蛋白有被小泡|COPⅠ有被小泡|COPⅡ有被小泡 解析:
2.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从、、三个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答案: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 解析:
3. 一般将胞外的信号分子称为,将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 答案:第一信使|第二信使
解析:信号分子主要功能是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一般将细胞外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将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4. 受体修饰是细胞适应的一种方式,机理是:①;或是②。 答案:受体被磷酸化后失去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能力|受体被磷酸化易与抑制物结合而失去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能力
解析:受体钝化是指受体对信号分子失去敏感性,一般是通过对受体的修饰进行钝化的,这也是细胞适应的一种方式,其机理是①受体被磷酸化后失去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能力;或是②受体被磷酸化易与抑制物结合而失去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能力。
5. 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前期Ⅰ中的,染色体去凝集形成巨大的灯刷染色体。 答案:双线期
解析:减数分裂的前期Ⅰ中的双线期常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染色体去凝集形成巨大的灯刷染色体。
6. 无活性的蛋白激酶A有和亚基,cAMP结合它的使其激活。 答案:调节亚基|无活性的催化|调节亚基
解析:蛋白激酶A又称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A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其中两个是调节亚基,另两个是催化亚基。无活性的蛋白激酶A有调节亚基和无活性的催化亚基,cAMP结合它的调节亚基使其激活。
7. 细胞拆合的化学法常用处理细胞,使细胞出现现象,再用离心技术将细胞分拆为和胞质体两部分,然后在PEG或仙台病毒的介导下,核体可同另一融合,形成重组细胞。
答案:细胞松弛素B|排核|核体|胞质体 解析:
8. 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称为,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的同一基因称为。
答案:细胞癌基因|病毒癌基因 解析:
9.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研究领域中做出奠基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英国的Brenner、Sulston和美国的Horvitz。他们创造性地用作为实验模型,实现了对器官发育过程中的、的原位观察,完成了的绘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研究了调控器官发育的关键基因。
答案:2002|线虫|细胞分裂|分化|细胞图谱|程序性细胞死亡 解析:
10.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答案:氨基糖与壁酸|纤维素与果胶
解析:细胞壁是位于细胞膜外的一层较厚、较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氨基糖与壁酸,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果胶,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11. MPF包括和两种蛋白质。 答案:周期蛋白B|CDK1蛋白 解析:
12. 蛋白聚糖是一种由和组成的巨大分子。 答案:糖胺聚糖|核心蛋白 解析:
13. 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结构有、和。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解析:细胞器分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核糖体、中心体。其中,叶绿体和细胞壁只存在于植物细胞,液泡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低等动物,中心体只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因此,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14.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和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分化。 答案:形态|结构|功能 解析:
15. 不能正确折叠的畸形肽链,不论在还是在中,一般都不能进入高尔基体。这类多肽一旦被识别,便通过从内质网腔转至,进而被蛋白酶体所降解。它们的约为20~30 min,有些只有5 min。 答案:内质网膜|内质网腔|sec61P复合体|细胞质基质|半寿期 解析:
16. 高尔基体是多层扁囊的结构,是一个极性细胞器,由近细胞核到近细胞质膜的方向依次为、和。
答案:顺面膜囊或顺面网状结构|中间膜囊|反面膜囊和反面网状结构 解析:高尔基体是由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囊叠加在一起所组成,是一个极性细胞器,由近细胞核到近细胞质膜的方向依次为顺面膜囊或顺面网状结构、中间膜囊和反面膜囊和反面网状结构。
17. 利用活性染色质部分核心组蛋白H3暴露出的巯基和有机汞的亲和性,可以通过层析和洗脱方法进行活性染色质的分离。 答案:有机汞色质和|二硫苏糖醇 解析:
18. 在早熟染色体凝集实验中G1期的染色体呈现,G2期是,而S期是。
答案:细线状|双线状|粉末状
解析:G1期中细胞代谢旺盛,开始合成细胞生长需要的各种蛋白质,染色体去凝集,呈现细线状;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M期做准备,染色体呈现双线状;S期即DNA合成期,DNA数目在此期加倍,染色体呈现粉末状。
19. 是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约占人体蛋白总量的以上。 答案:胶原|25
解析:胶原蛋白是生物高分子,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功能性蛋白,约占人体蛋白总量的25以上。
4、简答题(40分,每题5分)
1. 试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蛋白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浙江理工大学2019研]
答案: 蛋白质翻译后的前体蛋白是没有活性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之后才能发挥功能,参与蛋白修饰的蛋白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参与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作用于赖氨酸、精氨酸侧链的N原子上,甲基化的个数与基因的沉默和激活相关。 (2)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参与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修饰,可以通过对组蛋白电荷及相互作用蛋白的影响来调节基因转录。
(3)蛋白磷酸化激酶、蛋白质磷酸酶:蛋白质磷酸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中最为广泛的共价修饰形式,两者相反的作用是目前所知最主要的信号传导方式。
(4)糖基转移酶:参与的N糖基化与分泌型蛋白相关。 (5)泛素激活酶、泛素结合酶、泛素蛋白质连接酶:参与的泛素化修饰与蛋白质降解相关。 解析:空
2. 细胞内的突变使编码参与DNA复制的蛋白质的基因失活。在没有这种蛋白质的情况下,细胞内的DNA复制仍然尽可能地进行。如果下列蛋白质消失,将会产生什么样的DNA产物? (1)DNA聚合酶; (2)DNA连接酶;
(3)DNA聚合酶的滑动夹钳; (4)清除RNA引物的切除酶;
(5)DNA解旋酶; (6)引物酶。
答案: (1)无DNA聚合酶,复制根本不可能进行,RNA引物将在复制起始位点积累。
(2)DNA连接酶负责连接后随链上合成的DNA片段。没有连接酶,则新复制的DNA链将保持片段状态,但核苷酸不会丢失。 (3)无滑动夹钳,DNA聚合酶常会脱离DNA模板,虽然原则上能够再结合上来并继续反应,但不断地脱离与再结合将会耗费很多时间,从而大大降低DNA复制的速度。
(4)没有RNA切除酶,则RNA片段将保持与新复制的DNA片段共价连接。由于连接酶不能将DNA连接于RNA,连接反应不能进行。因此,后随链将由RNA和DNA片段两者组成。
(5)没有DNA解旋酶,则DNA聚合酶将不会前进,因为它不能分开其前方模板DNA双链,不合成或极少合成新的DNA。 (6)无引物酶,则RNA引物在前导链或后随链上均不能合成。DNA复制不能起始。 解析:空
3. 动物体细胞克隆有什么意义?
答案: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成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而且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结合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物。现在很多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表皮生长因子等都是动物细胞体内正常的代谢物,某些病人由于产生
这些物质的功能发生缺陷,导致了相应疾病的发生,目前的治疗方法就是给这些病人注射这类药物。由于这类药物本身是来自动物的某些脏器,制备这种药物就需要大量的动物提供脏器,因此成本就很高,如果通过转基因技术把相应的基因转入到哺乳动物,让动物的乳汁生产具有疗效的蛋白质就会降低成本,再结合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将这种转基因动物大量无性繁殖克隆,就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时也保证了所转基因的稳定。该项技术也可以生产供动物本身和人类器官移植的动物,解决器官捐赠长期缺乏的问题。另外,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在基因结构和功能、基因治疗、遗传病及人类衰老等的研究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解析:空
4. 什么是Ras蛋白,有何功能?Ras突变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 答案: (1)Ras蛋白是ras基因编码产物,是一种小的GTP结合蛋白,具有GTP酶活性,位于胞质侧,结合GTP时为活化态,结合GDP时失活,Ras蛋白具有分子开关作用,激活磷酸化级联反应。GAP可增强Ras的GTP酶活性。Ras释放GDP结合GTP,需要鸟苷酸交换因子参与。 (2)Ras蛋白的功能
Ras蛋白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子开关蛋白,通过其他蛋白质的作用使得GTP与其结合而处于激活状态。一种GTPase激活蛋白可促进Ras蛋白将结合的GTP水解为GDP,Ras的工作类似电路开关。如果Ras分子开关失去控制,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下游MAPK一直处
于活跃状态,使细胞有丝分裂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癌变。
(3)发生突变的Ras蛋白能够与GTP结合,但不能将其水解成GDP,从而使自身锁定于活化状态,导致恶性细胞转化和肿瘤的发生。 解析:空
5. 简述核仁三种基本组分特点和功能。
答案: 核仁由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和颗粒组分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如下:
(1)纤维中心:电镜下,是被颗粒组分包围的一个或几个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小岛,主要成分为rDNA、RNA聚合酶Ⅰ和结合的转录因子,这些rDNA是裸露的分子不形成核小体结构。通常认为纤维中心代表染色体NORs在间期核内的副本,它是rRNA基因的储存位点。
(2)致密纤维组分:电镜下观察,致密纤维组分是超微结构中电子密度最高的区域,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纤维中心,主要由致密的纤维构成,rRNA以很高的密度出现在致密纤维组分内。转录主要发生在FC与DFC的交界处,并加工初始转录本。
(3)颗粒组分:在代谢活跃的细胞中,颗粒组分是核仁的主要结构,由直径15~20nm的核糖核蛋白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RNP。GC是核糖体亚单位的成熟和储存位点,并负责将rRNA与核糖核蛋白装配成核糖体亚单位。 解析:空
6. 膜转运蛋白在物质跨膜转运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膜转运蛋白是可以帮助物质进行跨膜转运的膜蛋白,主要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1)载体蛋白通过与被转运物质结合、变构,使物质转运跨膜,其转运过程有的是耗能的主动运输,有的是不耗能的易化扩散。在转运方式中,有的载体蛋白只能转运一种物质(单运输),有的同时同向转运两种物质(共运输),或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物质(对向运输)。 (2)通道蛋白则是靠在膜上形成的极性通道转运物质,此过程都属于不耗能的易化扩散。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有的是持续开放的(如水通道蛋白),有的是在特定条件控制下间断开放的(如配体闸门通道、电压闸门通道和离子闸门通道)。
(3)两类膜转运蛋白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 膜转运蛋白类型及其特征功能 解析:空
7. K+葡萄糖协同运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协同运输又称协同转运,是指一种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依赖于另一种物质的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的物质运输方式,不直接消耗能量但是需要间接地消耗能量。协同转运又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同向转运的物质运输方向和离子转移方向相同。 (2)K+葡萄糖协同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无须直接消耗ATP,但需要依赖Na+梯度和电化学梯度。 ②载体蛋白有两种结合位点,分别结合Na+与葡萄糖。
③载体蛋白借助Na+K+泵建立的电位梯度,将Na+与葡萄糖同时转运到胞内;胞内释放的Na+又被Na+K+泵泵出细胞外建立Na+梯度。 解析:空
8. 简述非共生起源学说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答案: 非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它比典型的原核细胞大,这样就要逐渐增加呼吸作用的膜表面。开始是通过细菌CM的内陷,扩张和分化(形成的双层膜分别将基因组包围在其中),后形成了线粒体和叶绿体和细胞核的雏形。 (1)成功之处: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的渐进过程。 (2)不足之处:实验证验不多;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的来源也很难解释。对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也难以解释。 解析:空
5、论述题(20分,每题5分)
1. 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如何发展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什么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答案: (1)生物膜结构模型的发展 ①双分子片层模型阶段
该理论认为质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脂分子的疏水性非极性尾部
相对,而极性头部朝外。极性头部上覆盖着一层球形蛋白质分子,质膜上有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小孔穿过脂双分子层,为水和极性溶质分子提供进出细胞的通道。而非极性溶质分子则直接穿越脂双分子层。 ②单位膜模型
单位膜模型认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具有共同的膜结构——单位膜,膜中央为脂双分子层,膜两侧为展开的蛋白质分子层。与双分子片层模型的不同之处,单位膜模型认为膜两侧的蛋白质分子展开的,而不是球形的。 ③流动镶嵌模型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中的脂类分子成双分子层排列,构成了膜的网架,脂类分子的亲水头端朝向水相,疏水尾端埋藏在膜的内部。蛋白质分子有的以不同深度嵌插在脂双层网架中,有的则黏附在脂双层的表面上。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主张膜总是处于流动变化之中。
(2)流动镶嵌模型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原因
①流动镶嵌模型能够将细胞膜上磷脂与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与理论中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的结构联系起来; ②流动镶嵌模型能够解释细胞膜的电镜观察结果;
③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该流动性被很多实验所证明,也符合细胞生长,变形虫运动等现象。 解析:空
2. Ca2+泵(Ca2+pump,Ca2+ATPase)的结构和作用原理如何?
答案: Ca2+泵分布在动、植物细胞质膜、线粒体内膜、内质网样囊膜、动物肌肉细胞肌质网膜上,是由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跨膜蛋白,它是Ca2+激活的ATP酶,每水解一个ATP转运两个Ca2+到细胞外,形成钙离子梯度。 (1)Ca2+ATPase的结构
Ca2+ATPase有10个跨膜结构域,在细胞膜内侧有两个大的细胞质环状结构,第一个环位于跨膜结构域2和3之间,第二个环位于跨膜结构域4和5之间。在第一个环上有Ca2+离子结合位点;在第二个环上有激活位点,包括ATP的结合位点。Ca2+ATPase的氨基端和羧基端都在细胞膜的内侧,羧基端含有抑制区域。在静息状态,羧基端的抑制区域同环2的激活位点结合,使泵失功能,这就是自我抑制。
(2)Ca2+ATPase的作用原理
①Ca2+ATPase泵有两种激活机制,一种是受激活的Ca2+钙调蛋白(CaM)复合物的激活,另一种是被蛋白激酶C激活。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时,Ca2+同钙调蛋白结合,形成激活的Ca2+钙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同抑制区结合,释放激活位点,泵开始工作。当细胞内Ca2+浓度下降时,CaM同抑制区脱离,抑制区又同激活位点结合,使泵处于静息状态。在另一种情况下,蛋白激酶C使抑制区磷酸化,从而失去抑制作用;当磷酸酶使抑制区脱磷酸,抑制区又同激活位点结合,起抑制作用。
②Ca2+泵的工作原理类似于Na+K+ATPase。在细胞质膜的一侧有同Ca2+结合的位点,一次以结合两个Ca2+,Ca2+。结合
后使酶激活,并结合上一分子ATP,伴随ATP的水解和酶被磷酸Ca2+泵构型发生改变,结合Ca2+的一面转到细胞外侧,由于结合亲和力低ca2+离子被释放,此时发生去磷酸化,构型恢复到原始的静息状态。Ca2+ATPase每水解一个ATP将两个Ca2+离子胞质溶胶输出到细胞外。 解析:空
3. Hans Spamann和Hilde Mangold是如何通过蝾螈胚胎移植实验证明了初级诱导?
答案: 胚胎诱导一般发生在内胚层和中胚层或外胚层和中胚层之间。从诱导的层次上看,分为三级,即初级诱导、二级诱导和三级诱导。能够诱导新胚胎形成的现象称为初级胚胎诱导。
在原肠胚形成过程中,位于胚孔上方的细胞将内陷到胚胎的内部,产生一种多层结构,其中有些细胞直接处于将发育成神经细胞的层面。为了在新内陷的细胞中寻找是否存在有决定神经细胞发育的细胞,他们将一种原肠胚胚孔的动物极的细胞移植到另一个原肠胚不同位置。为了区别供体和受体,将它们用不同的色素进行染色。结果是移植的胚孔物质诱导宿主发育成一个全新的胚胎:一个复合双生体。 将有色素的蝾螈原肠胚胚孔背唇细胞移植到无色素蝾螈原肠胚,出现第二个胚胎发育,如同复合双生。由于复合双生是无色素的,那么有色素的背唇细胞必须被无色素的宿主细胞诱导分化成第二个胚。 解析:空
4. 试设计至少两个实验证明膜蛋白的流动性。
答案: (1)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
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使两种细胞融合,10 min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开始扩散,40 min后已分辨不出融合细胞表面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区域,如加上不同的滤光片则可观察到红色荧光或绿色荧光都均匀地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此实验清楚地显示了与抗体结合的膜蛋白在质膜上的运动。
(2)光脱色荧光恢复技术
首先用荧光物质标记膜蛋白或膜脂,然后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某一区域,使被照射区域的荧光淬灭变暗形成一个漂白斑。由于膜的流动性,漂白斑周围的荧光物质随着膜蛋白或膜脂的流动逐渐将漂白斑覆盖,使淬灭区域的亮度逐渐增加,最后恢复到与周围的荧光强度相等。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证明膜的流动性,同时也能测量膜蛋白扩散的速率。 解析:空
6、选择题(10分,每题1分)
1. 与PCNA结合,直接抑制DNA复制的CDK激酶抑制物是( )。 A. p27 B. p21 C. P16 D. p18
答案:B
解析:p21为IPKIP类K激酶抑制物,PN为N复制聚合酶δ的辅助因子,为N复制所必需,p21同PN结合后直接抑制N复制。 2. 具有稳定微管的结构特异性药物是( )。 A. 秋水仙素 B. 紫杉酚 C. 细胞松弛素 D. 鬼笔环肽 答案:B
解析:紫杉酚能促进微管的装配,并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但这种稳定性的增加对细胞是有害的。
3. 裂殖酵母中的cdc2基因在芽殖酵母中的同源物是( )。 A. cdc28 B. cdc2 C. cdc20 D. cdc25 答案:A
解析:在芽殖酵母中的cdc28基因和裂殖酵母的cdc2基因产物为同源物,等同于K1。
4. 下列关于信号分子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能传递信息
B. 本身不具有酶的活性 C. 神经递质属于亲脂性信号 D. 可作为作用底物 答案:C
解析:神经递质属于亲水性信号分子。
5. 下述有关细胞质膜结构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结构模型都有相关的实验证据支持,但都不够完善、充实 B. 三明治模型和单位膜模型得到了X射线衍射分析与电镜观察结果的支持
C. 光学显微镜发现细胞后,人们并未同时观察到细胞质膜,直到电镜下显示出质膜的超微结构,人们才证明了质膜的存在
D. 用有机溶剂抽提人红细胞质膜的膜脂成分,并测定膜脂单层分子在水面的铺展面积,发现它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提示质膜是由双层分子组成 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对细胞内渗透压的研究已经证明质膜的存在。 6. 抑癌基因的作用是( )。[中山大学2019研] A. 编码细胞生长调节因子 B. 编码抑制癌基因的产物 C. 抑制癌基因的表达
D. 编码生长因子 答案:B
解析:抑癌基因是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内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编码抑制癌基因的产物。
7. 适用于分析难以形成三维晶体的膜蛋白和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等大分子复合体的技术是( )。 A. 电镜三维重构技术 B.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C. 负染色技术 D. 冷冻蚀刻技术 答案:A
解析:项,负染色技术是一种制备电子显微镜样品图像呈现复反差的技术,用于观察样品中的颗粒性物质或生物大分子。项,冷冻蚀刻技术是在冷冻断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复杂的复型技术,一种将断裂和复型相结合的制备透射电镜样品技术。项,电镜三维重构技术是电子显微术、电子衍射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而形成的适于分析难以形成三维晶体的膜蛋白等大的复合体三维结构的分析技术,适用于分析难以形成三维晶体的膜蛋白和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等大分子复合体。项,扫描隧道显微镜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术工具,可以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类原子力显微镜更加高的分辨率。
8. 在下列细胞器中,能分拣内吞大分子的是( )。 A. 高尔基体 B. 滑面内质网 C. 内体 D. 糙面内质网 答案:C
解析:内体是膜包裹的囊泡结构,有初级内体和次级内体之分,初级内体是由于细胞的内吞作用而形成的含有内吞物质的膜结合的细胞器,次级内体中的pH呈酸性, 且具有分拣作用,能够分选与配体结合的受体,让它们再循环到细胞质膜表面或高尔基体反面网络。 9. 下列选项中有关核被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核被膜可以看作是粗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 B. 双层核膜互相平行但不连续
C. 内核膜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在其外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
D. 内核膜上有核纤层蛋白B受体 答案:C
解析: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环状开口即核孔,因此双层核膜是不连续的;核纤层紧贴于内核膜的内表面,故项错误。 10. 以下关于吞噬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泡的形成需要微管骨架的参与
B. 吞噬泡直径一般大于250 nm C. 吞噬作用的进行需要触发机制 D. 吞噬泡的形成需要微丝骨架的参与 答案:A
解析:吞噬泡的形成需要微丝骨架的参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