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张 波
2010年 1月14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地谋划改革、扎扎实实地实施改革,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深化新一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军令正式发出了。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是今年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的改革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我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鉴以往经验,总结历史教训,遵循高教规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实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
一、解放思想是前提
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前提还是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解放思想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我认为针对新一轮改革,这是一个不能不说的问题。
我们的干部尤其是校级干部要解放思想。一是要从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是每位领导思想上的共识,也是逢会必讲的词句。但实际反思工作过程,确有口头重视、实际忽视的状况,这也是一种无奈。领导们为了教职工的生存要跑资金,为了学校的发展要跑项目,为了多评几个教授要跑指标,为了多进几个人才要跑编制,为了争先创优要认真接待各种检查,为了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要“跑部”、“进委”,为了稳定要耐心接待信访、人访,学校所在区、市召开的打扫卫生、节日庆祝活动等类型的会议学校领导不到场都说你不重视等等。在这种疲于应付的情况下,对如何培养人、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思索,力不从心是不言而喻的。解放思想,就要求我们的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为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而殚精谒虑,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完整思路,提出具体措施。二是要从对旧模式的留恋中解放出来。现在的高校领导大都是高等教育旧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有着十几年、几十年的高校教学管理经验,稔熟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管理流程,甚至沾沾自喜于高等教育尤其是本校十几年几十年发展的成就,因此就少了一些勇敢承认旧思维、旧模式弊端缺陷的勇气,也少了一些大刀阔斧地改革的决心,这就难以迸发促进改革的智慧。解放思想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从对旧模式,个思维的留恋中解放出来,理性地判断和把握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清醒地认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新祁盼,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平添几分引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勇气—-敢于担当;集中形成引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思考的智慧—-善于担当。三是要从旧的管理理念中解放出来。高等教育的管理强调规范、强调秩序是必须的,但如果囿于这个框架的束缚,一味地高喊“规范”和“强化”管理,就会扼杀生机,所有的创造、创新都难以获得其应有的体现。在高校管理中,“服务”是宗旨,“激励”是妙方。因此,我们的干部必须强化的是管理的“服务”和“激励”的意识,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科研,激励师生员工的学习、教学、科研积极性,激励师生的创造、创新,这才是管理的最大效益。
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要解放思想。一是要有新觉醒。我们高兴地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脚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改革的推动下,形成了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为此,我们的教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艰辛的汗水。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提出,又使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任务,即由高等教育大国变成高等教育强国。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围城就难以突破。如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呢?答案是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创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世时曾对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的这句话直接点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软肋。中国高等教育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已经成为历史的使命、时代呼唤,作为高教中人的教师不能置身度外。二是要有新观念。要从不重视人的智力开发、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现代教育观念,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要从单纯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目的的观念,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每个学生,发掘学生的天赋,激发学生的智慧,激励学生的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信;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教育使命的观念,进而把时间精力集注到如何给学生以有效有用的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探索真理的方法上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我们的教师应以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天职,“不应当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1)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与人,不负学生的信任,不负家长的期盼,不负社会的希望。三是要有新责任。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校在照常发展,教学在正常运行,学生在一批批毕业的现状,而应警觉我们面临的危机——即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不充分已经威胁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真正承担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或更直
白地说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责任,不仅是学校层面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且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都应承担的直接责任。同时,要树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责任感。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不只是领导、教学部门的事儿,而是全校师生都应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全民工程。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特别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高度责任、高度兴奋、高度智慧是很难完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积极性比领导的积极性更能动,教师的信心比领导的信心更重要,教师的智慧比领导的智慧更高超。四是要有大勇气。教育教学改革的真谛在于创新。创新就需要有敢于实践的大勇气:调整课程体系需要勇气,精讲课程内容需要勇气,删减不必要的课程需要勇气,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机会需要勇气。没有教师的勇气,就不会有创新的实践;没有创新的实践,就没有改革的成效。
我们的学生要解放思想。一是要从“学好学差一个样”的认识中解放出来。进而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打好未来工作的知识基础。二是要从“校不如人”的认识中解放出来。承认学校与学校的差距是好事,但如果得出“学校差,学生就没出息”的结论,就会自甘暴弃,就会消极颓废。学校差,但学生并不一定都差,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要自信,自重,自强,只要真正有本事,社会就不会慢待你,并且最终会为社会所承认。三是要从“眼高手低”的状况中解放出来。面对如此沉重的就业压力,国家、政府和学校都在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具体的措施,开通了多种渠道。虽不能彻底解决全部就业问题,但毕竟缓解了压力。然而我们的部分学生对此或麻木或偏执,有的讨价还价,有的待价而估,有的坐以待毙。这种消极的就业态度不仅让学校失望、家长绝望,而且更为直接的是影响毕业生本人的心理、生理和事业的健康正常发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培养模式创新是核心
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近些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是各高校竞相出台的自选动作了,且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引导作用。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我们看到,正在研究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导向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明晰下述问题:
1、培养目标更宽泛。从目前的就业需求看,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欢迎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过去那种单一的以专业为基本定向的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以师范教育的数学系为例,过去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能胜任高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专门人才)。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这种表述受到了挑战:一是整体考察社会需求,数学教师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且短
时间内无法扭转。因此,不能千军万马都去挤这独木桥。二是,农村乡镇中小学师资匮乏,而要到农村中学特别是小学任教,说我只能教数学就不行了,人家更需要的是复合型师资。这样,培养方案必须制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一专为主,一专多能,不仅要有娴熟的数学教学技能,同时还能用途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三是以培养师资为主的数学教育是以基础数学的教学研究为主。从就业导向上看既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数学教育就应另辟它途,用计算数学分流一部分学生,培养应用数学人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体系更实际。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渠道。过去的培养方案改革中,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平台+模块”是众多地方高校的成功实践。在深化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应重新思考如何使平台更实、模块更佳。要特别设计好素质教育平台。应该说,素质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平台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素质教育与其它教育环节脱节,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课程质量的监控并没有纳入正常的监控体系,存在失控情况;考核的方式有失严谨,还有政出多门的情况;学分的核算不够规范等等。三是素质教育被边缘化,没有纳入教学之中,多被团组织或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活动所替代,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
3、课程内容更实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要在尊重知识体系规律的基础上,真正从结构、知识要点、知识运用等方面大胆改革,使课程内容更精、更实在,以减轻学生的不必要负担。
4、技能训练更实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要求我们的技能训练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训练内容更实用,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就业时一上手就顶用。二是训练方式更灵活,小学期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模拟训练与见习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岗位,就业时一入行就会作。三是训练要求更严格,加强对学生见习、实习、实践其间的管理,使学生真正利用见习、实习、实践的机会了解就业岗位,熟悉就业技能,进而胜任就业工作。
三、教学改革是重点
深化新一轮教学改革,重点难点是教学。“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这是有识之士的疾呼。
教学之所以难改,一是教材滞后,许多教材的内容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二是教学思路滞后,自抱残守缺,执拗于必须记住什么,而不是教学的方法。三是教学内容滞后,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发展,产品得不到介绍,学生仍是在废纸堆里寻觅。四是教学方法滞后,多数教师仍津津乐道于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不容许学生的质疑,不容许学生从另一角度的辩析;有的虽然
搞了启发式,但还是以自问自答为主;有的虽然也搞了教学互动,但多为应景之举,没有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五是考核方式滞后,仍然是以“年终结帐”式的考核为主,即或有平时的考核,其权重也很小,而期末考试权重很大,导致学生特别看重期末考试,为过期末考试关铤而走险的舞弊者屡禁不止。六是最难的,难在教师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没有人敢于从学生就业角度说我这门课应少讲,这样就等于自砸饭碗或减少收入;没有人敢从学生就业角度提议说应开设一门新课,这门课由我来上。因为这样说或做等于是自讨苦吃,就等于是傻子。笔者顺手拈来的这些现象,严重地阻碍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破解这些难题,就成为深化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将要在2010年研究制定深化高师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意见,对我们是个机会。但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应该积极探索,力争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一是要尽量采用新教材。教材滞后是不可逆的问题,但如以此为借口,不走选用新教材,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贻误学生。在教材的选用上,授课教师一定要承担直接责任,系主任要承担把关责任,教务处要承担审核责任。二是要转变教学思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定要实施这些方面的引导和监控,使我们的教师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潜心研究探索“授人以渔”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技能。三是要不断地用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科研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造欲望。四是要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基本要求是解决学生愿意学、学什么的问题。这首先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内功了得,对于课程大纲、课程结构、课程知识点的链接、课程内容的阐述、课程现状和未来走向等能信手拈来;其次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你这门课感兴趣,让学生知道它对于未来的发展会有什么益处;再次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未来就业所需,从而确定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什么内容该精讲,什么内容该精练,让学生在就业时真正受益。五是要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多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以考核能力为主,而不时单纯以考核知识点为主。
四、管理创新是保障
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是保障。我们说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就含有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能否真正深化、真正促进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管理不创新,活力难迸发”。(2)
实施管理创新,必须真正确立“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的理念,这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根源性问题。“以生为本”要求所有的管理者和管理部门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己
任,时时处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教学管理部门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技能,为学生奠定牢固的发展基础。学生管理部门要正确处理“严与慈”的关系。严格管理是教育学生知所趋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一手不能丢,更不能软;真诚的关注和热心的服务,是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成才;“以师为尊”要求所有管理者和管理部门必须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尊重教师的诉求,尊重教师的积极性。
实施管理创新,关键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管理就是服务”,这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耳熟能详的词句,但因站位不同,故用意相向。前者用,是一种无奈状的自嘲;后者用,是一种哀求式的祈盼。如果前者把它变成自觉的恪己要求,后者把它变成发自内心的赞叹,和谐局面就会出现,管理的价值就能真正体现。学校所有管理部门都应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提升本部门的信誉度、提振全体师生的向上志气和奋斗的锐气:办公室在综合协调中搞好服务,使党委和行政的决议决定变成教职工的自觉行动;教务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教学运行情况,帮助各系和任课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教师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集注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科研管理部门主动引导、帮助和协调好教师的科研课题选项、立项和结项工作,使他们不致于在繁杂的履行程序的过程中耗费过多的精力,以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尽职尽责地搞好服务,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舒心舒畅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冬有温暖如春的寝室,春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夏有百花争艳的环境,秋有如诗如画的校园;学生管理部门通过服务,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学生的成才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使以生为本的理念得以真正落实;人事管理部门以自己优质的服务,吸引学校急需的人才,凝聚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学校未来的人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科学合理地做好定岗定编工作,使专任教师、实验教师、教辅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五支队伍良性发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急教学之所急,及时解决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和购置问题,使每台套仪器设备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及时维修、及时更换,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如果没有服务理念,上述场景根本无法实现,学校的发展就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想来不寒而栗。
实施管理创新,就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种障碍发展,阻碍进步的规章制度。制度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但制度是有局限的,制度需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需要修订制度;教师的聘后管理制度是一项带有探索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引进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引进制度需要调整;按照新的《劳动法》的规定,临时用工制度也需要调整等等。只有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才能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实施管理创新,要落实到提高效益上。我们走过不少企业,都有“向管理要效益”的标语,体现的是企业的理念,也是成功的实践。学校的管理不能完全克隆企业管理,但毕竟有可借鉴之处。说不能克隆,是因为学校的生产过程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各个教学单位不能把学生作为挣钱的工具,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后勤不能把学生作为增收的对象,而是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最高追求。说可借鉴,是说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实现目标的最优化。管理到位,学校内部就会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和谐向上的人才培养环境。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实现科学管理的另一重要目标是以较少的投入换来最佳的产出,该省的一定省,该花的必须花,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人才培养最需要的地方,师资培训、仪器设备、学生实习实训等经费必须予以保证。
实施管理创新,必须厘清管理者的责任,管理是有层级的,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任务。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权力,才能保证学校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否则,推诿扯皮、互相攀肘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不仅有损于部门在教职工中的形象,而且会贻误学校、个人的正常发展。
五、文化建设是支撑
深化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又一重要任务。“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存在”。(3)目前,关于大学文化的内涵见仁见智,但简而言之的共识是:大学文化应是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文化。“一所高校只有蕴育了丰厚而先进的文化内涵,才会具有鲜明的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学校的形象和灵魂”。(4)因此,重塑大学形象,确立大学灵魂的当务之急就是升华大学文化。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因为伴随着办学实践和师生员工的培育,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学术品位,精神传统、学风校风、价值体现。但大学文化又是一种发展中的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升华,需要在发展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一要厚重的底蕴。底蕴靠的是积淀,靠的是提炼。每所学校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历史任务,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而大学文化又在塑造着大学和一代代大学人。对不同一时期不同任务的诠释和不同时期培育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人的提炼,就升华了大学文化的底蕴。目前,在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学术上遏制腐败、治理失范,还高校一个清净之所,还教师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圣之身,还学术一个创造的希望。这项工作任重道远。但要使大学文化得以升华就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甚至用大血本解决这一问题。
二是要开阔视野。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为大气。形成大气,就要求有大视野,能够与时代相呼应,与社会共进步,使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引领功能,站在历史的潮头,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
展。
三是要丰富内涵。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大学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需求,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在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中,高校必须紧扣时代脉博,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新举措,在培育和谐文化中有新亮点,在营造创造新文化中有新建树。
四是要彰显特色。作为大学文化内涵基本特征的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等4个方面并不是均衡着力,而是根据学校历史、定位、风气和社会评价的不同而显 差异,由差异而产生特色。历史上的北京大学曾以追求真理、兼容并蓄而著称,清华大学则以严谨求实而扬名,美国哈佛大学以追求真理而为自豪,麻省理工学院以崇尚为术为骄傲。这种彰显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基于上述思考,深感完成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感受到深化的艰难、艰巨和艰辛,但更感悟到这是又一次历史机遇。只有乘势而上,才能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举、新突破、新成就。抓住机遇,勇于担当,认真谋划,整体推进,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推进教育观念创新》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5/16期 (2)浩歌:《联系高教实际解放思想》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8期 (3)房喻:《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建设实践》中国高教育2009第7期 (4)刘华东:《大学校园规划应突出文化特征》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9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