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抗日神剧

2023-06-27 来源:华佗健康网


人民日报评“抗日神剧”:历史不容娱乐

[导读]这种“自我解放”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友戏称“手撕鬼子”为“横店(某影视拍摄基地)名菜”,戏称此类作品为“抗日神剧”,有的还调侃道,“鬼子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五花八门背后则是惊人的一致:我方战士英俊(或性感)潇洒,神勇无敌,日本军人猥琐而弱智、暴虐而无能。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

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然而在坚持大是大非的前提下,对人性的复杂多一些细腻的刻画,因为可能被不理性的声音所“抗议”,这样的尝试却不愿碰触。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当年义和团运动“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以惨剧收场,带着如许悲壮的意味,又何尝不是因为落后甚至愚昧。今天,借助无与伦比的奇妙想象和神乎其技的电视特效,义和团的旧梦终于重圆,却如此让人哭笑不得。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重庆时报:“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的暴力拆迁

[导读]抗日战争不是杀人游戏,而是一场庄重而沉痛的民族保卫战、家园保卫战。赤手空拳地对坚船利炮并不值得骄傲,恰恰是落后挨打的血淋淋教训。

女子裸体面对红军战士,相互敬礼;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横店影视城17天“打死”鬼子10846人,尸体摊开可绕地球2圈……基于历史的抗日剧,竟然被演绎得不但血腥而且魔幻。抗日剧可以这么拍吗?央视《新闻1+1》发出这样的疑问,而这,也是观众的疑问。

历史是神圣的,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影视剧打造的“梦工厂”。这不比科幻魔幻,留有广阔想象的空间。历史的灵魂是真实,过度的演绎只会让历史“失真”,让民众遗失对历史的神圣感。

何为历史?如历史学家麦克内尔所说:“历史是人群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集体的自我认知所必须的。”历史又有何用?“为了对人性,对人类的前途保持信心。”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伯特·李将军如此论断。而从充斥中国电视银屏的“抗日神剧”来看,这种由苦痛代价积淀的厚重历史,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变得夸张肤浅。缺少历史敬畏,如何让人们对人性和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

也许,历史以故事的方式还原,才能让真实的灵魂拥有更加丰满的躯体。但讲故事不是编神话,甚至编瞎话,“抗日神剧”里将勇士塑造成杀人魔王,这不仅仅是在改编历史,甚至也在改造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抗日战争不是杀人游戏,而是一场庄重而沉痛的民族保卫战、家园保卫战。赤手空拳地对坚船利炮并不值得骄傲,恰恰是落后挨打的血淋淋教训。

历史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是一种客观的集体记忆和静水流深的态度。撕裂庄重和神圣,演绎魔幻和血腥,“抗日神剧”恰似是对历史的一场强暴拆迁。血肉模糊的场景里,散落着完整历史的残肢断体。魔幻的场面可以唤醒民众的荷尔蒙,但对于历史而言,这恰恰是最可怕的致幻剂。这会让痛感遗失、苦难失忆。没有可以信任和正视的历史,又如何面对未来?

与“抗日神剧”在精神层面对历史的拆迁相比,有些“拆迁历史”的暴行正在野蛮地推进:唐代高僧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却料不到千年后的“第八十二难”带来的灭顶之灾——其埋骨处西安兴教寺,最近面临拆迁威胁。当年历经劫难拜佛求经,将佛教文化带回东土兴盛文化。今天,在政治和商业的利益下,却要铲除这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何其讽刺,何其悲凉。

当历史为收视率让路、被政绩梦想和利益冲动拆迁,那么历史也就难免陷入苟活的困境。对历史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这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也就难免走向离散和沦陷。当下,道德为何沦陷,价值缘何迷失。就制度而言,乃法治精神迷失;就历史观而言,乃敬畏缺失所致。一个社会,在娱乐至死的“抗日身剧”中看不清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如何看得清未来的路径所在?“抗日神剧”撕碎的,是历史的神圣感,更是现实的真实感,以及未来的清晰感。

面对现实,感叹“童话都不带这么写的”;面对历史,又不禁感叹“神话都不带这么编

的”。一个失去敬畏和庄重的世界,已经难以让人找到真实感,更别说归属感。难道,我们要在这个魔幻的世界,继续癫狂下去吗?

济南日报:“抗日神剧”撕碎历史神圣感

女子裸体面对红军战士相互敬礼;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横店影视城17天“打死”鬼子10846人……基于历史的抗日剧,竟然被演绎得不但血腥而且魔幻。抗日剧可以这么拍吗?央视《新闻1+1》发出这样的疑问,而这也是观众的疑问。

历史是神圣的,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影视剧打造的“梦工厂”。这不比科幻魔幻,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历史的灵魂是真实,过度的演绎只会让历史“失真”,让民众遗失对历史的神圣感。

何为历史?正如历史学家麦克内所说:“历史是人群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集体的自我认知所必须的。”历史又有何用?“为了对人性、对人类的前途保持信心”,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伯特·李将军有如此论断。而从充斥中国电视银屏的“抗日神剧”来看,这种由苦痛代价积淀的厚重历史,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变得夸张肤浅。缺少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如何让人们对人性和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

也许,历史以故事的方式还原,才能让真实的灵魂拥有更加丰满的躯体。但讲故事不是编神话甚至编瞎话,“抗日神剧”将勇士塑造成杀人魔王,不仅仅是在改编历史,甚至在改造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抗日不是杀人游戏,而是一场庄重而沉痛的民族保卫战、家园保卫战。赤手空拳对坚船利炮并不值得骄傲,恰恰是落后挨打血淋淋的教训。

历史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是一种客观记忆、静水流深的态度。撕裂庄重和神圣,演绎

魔幻和血腥,“抗日神剧”恰似是对历史的一场强暴拆迁。血肉模糊的场景里,散落着完整历史的残肢断体。没有可以信任和正视的历史,又如何面对未来?

对历史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这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也就难免走向离散和沦陷。当下道德为何沦陷、价值缘何迷失?就制度而言,乃法治精神迷失所致;就历史观而言,乃敬畏缺失所致。一个社会,在娱乐至死的“抗日神剧”中看不清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如何看得清未来的路径所在?“抗日神剧”撕碎的,是历史的神圣感,更是现实的真实感,以及未来的清晰感。

“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的亵渎

中国新闻网 2013-04-12 11:24:00

一些情节离奇的“抗日剧”中,一颗手榴弹可炸下日军的飞机,一把飞刀可灭重炮。1名群众演员1天内在不同剧组死8次。专家称制作方选择抗日剧因不会出现政治错误。央视对“抗日神剧”现象评论称,一部接一部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

不得不说,现在的许多抗日神剧已经有点挑战观众智商了。江湖奇侠徒手劈开敌人,女八路身背箭筒在空中飞来飞去,日本兵在冰天雪地里强奸村姑……情节恶俗至极,剧本经不起推敲,观之令人生厌。

把抗日片拍成娱乐片、科幻片,说实话,这不是尊重历史的态度;相反,还有亵渎历史之嫌。若当年的日本人真如此好对付,那八年抗战何以打得如此艰苦卓绝?那些热血男儿又何至于毁家纾难战死沙场?诡异的是,就是这样拙劣的抗日剧,却能顺利在各地上星播出。

其实,拍这样的戏,有时候导演也很无奈,他们也感觉深受市场、收视率左右,最终掉进了这样荒谬的漩涡里,无法自拔。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圈内一位小有名气的导演,还在某国际电影节获过奖。可最近几年,他一直窝在山沟里拍抗日剧,我们经常奚落他,屏幕上到底有多少鬼子是在他的指挥下被消灭的,对此,他自己也很郁闷。

为何如今有这么多弱智的抗日剧扎堆播出,据他本人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需要。前几年,随着《亮剑》等片子的热播,收视率狂飙,投资商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抗日题材的戏容易吸引投资商的眼光,迅速聚拢资金。但是,拍出好戏需要有分量的本子,在短期利益面前,投资商往往不会给编剧、导演留下太多时间去打磨剧本,再聪明的脑袋也有被榨干的一天,如此,重复、幼稚、荒诞的剧情就开始屡屡上演了。

二是,目前由于有诸多题材不能拍,一些题材也只能在规定时间段播出,这也是令许多导演颇为头疼的地方。如此严格管理的结果,我们就只能看到敌我分明过分的抗日剧了。

事实上,如此粗制滥造、违背历史真实的抗日剧,浪费了资金、愚弄了观众、嘲弄了历史,并不能创造出激发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文化。其实,现在的电视剧行业是异常发达的,每年都能聚拢数量巨大的资金,关键是我们要怎样利用好这个市场。

要脱离低俗,首先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多元的影视剧市场,一直充当着评判电视剧优劣唯一标准的收视率,其调查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不能总以收视率为风向标。其实,收视率并不能代表播出方与收看方的互动,却往往左右了电视剧的生产与播出,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充斥荧屏。其次,拍出好片子,这需要文艺工作者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担当,要懂得对艺术与创作的坚守。

编剧、导演们短期的追名逐利、浮躁喧嚣,可能会带来高额的收益,可是,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年轻人会在网络上被更具创造力的美剧、韩剧等所吸引,最终导致国内的电视剧市场的凋敝,到那时候,导演们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我们又怎样去奢谈文化的大繁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