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柯萨奇病毒

2020-02-08 来源:华佗健康网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hievirus)是一种肠病毒(enteroviruses)分为A和B两类,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感染后人会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 1病理概述 柯萨奇病毒对乳鼠的敏感性很高,根据它们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柯萨奇病毒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通过型特异性抗原,经中和试验。elisa方法等可以对各型进行鉴定。 柯萨奇病毒 所有的b组及a组的第9型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在b组内病毒之间有交叉反应,但是a组病毒没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a组某些型别的型特异性抗原可在37℃引起人类o型红细胞凝集反应。 柯萨奇病毒(Coxsachievirus)是一种肠病毒(enteroviruses)分为A和B两类,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 2基因结构 病毒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基因长度7.4kb,其中碱基(G+C)含量约为47%。两端为保守的非编码区,中间为编码区。5’端共价结合一小分子蛋白质Vpg(约7kDa),与病毒RNA合成和基因组装配有关;3’端带有polyA尾。编码区编码的病毒结构蛋白VP1~VP4同EV71、CoxV一样,VP1、VP2和VP3均暴露在病毒衣壳的表面,有中和抗原位点;VP4位于衣壳内部,一旦病毒VP1与受体结合后,VP4即 柯萨奇病毒 被释出,衣壳松动,病毒基因组脱壳穿入。5'非编码区没有多聚嘧啶区和多聚C区。各型特点 构成衣壳的每个壳微粒都有四种壳蛋白,即VP1-VP4,均有抗原活性。根据其衣壳上的特异性抗原差异,最初将埃可病毒分为34个亚型,后来发现1型和8型抗原相同,10型归入呼肠孤病毒(reovirus),28型归入鼻病毒,34型是CoxA24型的变种,因此将埃可病毒从原来的34个血清型重新分为30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目前已知可以引起手足口病的埃可病毒主要是埃可病毒11型,该型病毒具有凝集人类O型红细胞的能力。 3症状体征 一、病原体柯萨奇病毒据其生物学特点分为两类:A类和B类。分属肠病毒类的埃克病毒(Echovirus)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virus)。现称“微细病毒(picoviruses)”。 二、流行病学Dalldorf及Sickles(1948)首先于纽约柯萨奇(Coxsachie)分离出病毒而得名。Melnick(1949)应用该病毒接种动物(小鼠)则引起运动失调、肢体软瘫。人类则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非麻痹性类脊髓灰质炎改变。 1.柯萨奇A9是一种常见致病病原体,常在夏季流行,常伴发脑膜炎及肺部损害,皮疹常见,但无特异性,可为散在性红斑、斑丘疹,初起于面颈部,后逐渐蔓延到躯干及上肢及掌跖。一般持续1-7d 柯萨奇病毒 ,可有短期发热,在出疹时则热退,并可发生水痘综合征,即高热3-4d,然后在红斑基础上发生1-2mm大小的水疱,呈向心性分布,皮疹不结痂。亦可伴发疱疹性咽峡炎,局部淋巴结肿大。此外亦可发生荨麻疹及紫癜,在病人咽喉分泌物、脑脊液、大便及血液中可分离此病毒。 2.柯萨奇A4可发生鼻塞、咽炎、流涎等前驱症状,且常有疱疹性咽炎性发疹,可持续1-10d,在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为2-5mm大小的斑疹或丘疹,主要分布于面部及躯干(但决不见于臀部)。此皮疹约1-4d消退,但亦可演变为5-10mm大小淡黄色不透明的水疱,成批发现于躯干,后向四肢蔓延,但不侵犯掌跖,不痒,需1-2周才消退,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 4临床表现 一、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粘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据调查(R0binson,1958)伴有口咽部疱疹和皮疹的急性热病中,79%为柯萨克A型病毒所致。 皮疹可为疱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外周侧、背部、四肢背面,呈离心性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足趾、背部皮疹多见,故称手、足、口三联症(hand-foot-mouthdi-sease)。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儿童多见,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1958)。临床表现除上述外,主要特点为急性发烧、皮疹。脑膜脑炎伴有Guillain-Barré综合征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Bell、Grist,1968,1969)。显性及隐性感染比例达1∶50-100。 二、柯萨奇病毒B型感染引起特征性传染性胸肋痛(epide-micpleurodynia)即所谓Bornholm′s病。可合并脑膜脑炎、心肌炎、发烧、Guillain-Ba-rré综合征、肝炎、溶血性贫血和肺炎。 三、柯萨奇病毒是从1948年Dolldorf和Sickles在美国纽约州Coxsackie镇,从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患儿粪便中分离出来的一组病毒。它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s)、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柯萨奇病毒的毒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呈球形状,裸露的核衣壳,直径约23-30nm,无包膜,无突起,病毒有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四、柯萨奇病毒已知有30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对乳鼠的致病特点及对细胞敏感性 柯萨奇病毒 的不同,将病毒分成A组和B组,A组病毒有24个血清型,即A1-A24,其中A23型与Ech09型病毒相同;B组病毒有6个血清型B1-B6。 五、柯萨奇A组病毒可引起1日龄新生乳鼠松弛性麻痹,继后发生呼吸变慢、变弱、变浅,12-14h内死亡,有的引起肢体性麻痹毛松及全身麻痹。病理组织学显示:骨骼肌广泛受损,呈水肿,淀粉样变性,局部坏死细胞浸润,当鼠龄超过24h后,小鼠对柯萨奇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下降。柯萨奇A组病毒多数型别的毒株不能在培养的细胞生长,但近年研究报道,A组的一些病毒可以在RD细胞(横纹肌瘤细胞)上生长。六柯萨奇B组病毒可引起乳鼠全身虚弱、震颤、肌肉痉挛性麻痹,死亡前有呼吸困难、青紫等症状,一般在48h内死亡,存活的小鼠可显示发育障碍和一般的共济失调。脑内注射后导致脑软化,伴有囊肿,肉眼可见肩胛间脂肪肿胀、灰白的局部透明区,有的还可以发生胰腺炎。组织学显示,随意肌局灶性坏死,炎细胞浸润,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等。A组病毒不引起此类病变,当鼠龄超过48h,则对病毒感染性大大降低。柯萨奇B组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上生长,并引起细胞病理改变,导致细胞死亡,病毒释放。基于上述特点,分离柯萨奇A组病毒以乳鼠最为合适,而分离柯萨奇B组病毒则以细胞培养的方法最为合适。 5并发症 柯萨奇病毒可以引起脑膜炎和轻度麻痹、胸膜痛、肋间痛、Herpangina、呼吸性疾病、结膜炎以及手足口综合征。手足口病患者中许多与柯萨奇A组病毒16感染有关,是手足口病暴发传染的重要病因。其它柯萨奇组病毒如CoxA4、CoxA5、CoxA9和CoxA10及CoxB5也可以引起手足口病。 6检查 1.病人体液(脑脊液、疱疹液、心包液、胸水等)分离出病毒即可确诊。 2.恢复期血清出现抗体,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 7治疗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柯萨奇病毒混合型IgM.干扰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注射液结果,上呼吸道感染组CV-IgM阳性率25.56﹪,肺炎组阳性率24.05﹪。CV-IgM阳性上感患儿:干扰素组热退时间 柯萨奇病毒 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V-IgM阳性肺炎患儿:干扰素组热退时间及治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柯萨奇病毒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在上感中占25.56﹪,肺炎中占24.05﹪。②干扰素对呼吸道柯萨奇病毒感染治疗效果较好。 8个案介绍 脑炎及脊髓炎 发热,头痛,呕吐,肌痛,1-2天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0.1-0.2)×109/L,少数>×109/L;病初中性粒细胞占优势,其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略高。部分病人有暂时性肌力减退。发生瘫痪者甚少,恢复较快。少数病人有意识障碍,与乙脑相似。 心肌炎、心包炎 心肌炎常发生在新生儿,多于生后一周内发病,起病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纳差、稀便,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唇紫绀、面苍白、心动过速等,重者很快出现心衰。近年来发现成人及年长儿童也不少见。常先有呼吸道症状,心包可同时受累,亦可累及心内膜,继之心前区痛,出现心包摩擦音 脑炎 ,半数有肌肉、关节痛。X线显心包积液,常伴左侧胸腔积液,心电图示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及心包炎。 流行性肌痛或胸痛 阵发性剧烈肌痛,可累及全身肌肉。成人及年长儿童多有胸痛,常在季肋部,可牵涉肩背;婴幼儿腹痛较常见,多在上腹,亦偶有误诊为阑尾炎者。此外,尚有发热、咽痛、头痛、厌食、吐泻等。 疱疹性咽峡炎 发热,咽痛,咽部出现灰白色疱疹,破溃形成表浅溃疡,少数可见于外阴,亦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另一种为儿童急性淋巴小结性咽炎,咽部出现灰白或淡黄色小结,不形成疱疹及溃疡。 呼吸道感染 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也可引起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6、婴儿腹泻 黄绿色稀水便,一日数次,无脓及粘液。 出疹性热病 发热,出疹,有斑疹、斑丘疹、荨麻疹、疱疹、淤点等。不痒,不脱屑。少数病例于手、足皮肤及口腔粘膜出现疱疹。亦称手足口病。 新生儿全身感染 急骤起病,拒食,呕吐,惊厥,呼吸困难,紫绀,心律失常,心及肝脏可急剧肿大。死亡率极高。尸检可见脑炎、心肌炎、肝炎、胰腺炎及肾上腺病变等。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注意休息,针对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预防继发感染。做好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及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