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美构建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春江花月夜》的审美教学

2022-11-11 来源:华佗健康网
用美构建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春江花月夜》的审美教

李燕

【摘 要】张若虚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样一部赞誉如此之高的作品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怎样更好的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伟大的艺术表现力.美文就要美教,我在设计本课时,力图将教学视点放在一个“美”上,用美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美,感悟诗歌哲思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3页(P66-68)

【关键词】意象;意境;构建;意境美;哲思美 【作 者】李燕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33.3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张若虚创造了以一首诗俯瞰诗坛的传奇。张若虚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也因此“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样一部赞誉如此之高的作品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怎样更好的展

现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伟大的艺术表现力。

语文的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要力求“美”,高中语文新的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古典诗词无疑都是文学精品,应该成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领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阶段选修教材。这本教材的主旨是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们阅读古代诗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诗歌鉴赏方法,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应注意还原诗词的本来特质,遵循美育规律,注重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美文就要美教,我在设计本课时,力图将教学视点放在一个“美”上,用美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注重教学语言的形象、准确、凝练、优美、雅致,注重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的同时,把诗词意蕴、意境等审美因素原汁原味地再现和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加强对作者审美体验的理解,引领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美,感悟诗歌哲思美,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学生明确地认识作品的情感形式诸多方面的特征及其审美风格。鉴赏诗歌,只有通过学生认真的感悟,才能使诗情逐渐明晰化,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内心”,深化对诗歌深层情感的认识,才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悟是阅读的一种创造。只有对文学作品美读、美品、美悟,才能完成文学作品的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智性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将作者文本意义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内化为自己的独特审美意义的心路鉴赏历程。因为鉴赏的过程本身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就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过程,这中间包含了鉴赏者的认知智慧与实践智慧等因素的综合调动与运用,是学生们在教师用美搭建的教学过程中,在解读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去体会作品,内化作品,

创造出崭新的文本。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是通过吟诵,把握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进而理解本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要鉴赏题目。本诗的题目就令人心弛神往,春、江、花、月、夜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同时也是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全诗以月为核心意象,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作为外在的线索,随着月光的角度的不断变换,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一方面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另一方面也突出它们在月光的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月是本诗的灵魂。

诗人用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的卓越文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壮阔艳丽,涌动着活泼跳跃的生命热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在这良辰美景中,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站在江边第一个凝视明月的那个人会是谁呢?江边这一轮明月,又是何时就开始俯照大地了呢?引发了作者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自古已有,但都苦苦探寻,而不得其解。作者自然也不得其解,不免有了淡淡的哀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继续思考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这样来看,又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欣慰!作者此时已经由对生命的短暂的感叹,转悟到人生的永恒!诗人“哀而不伤”的情绪,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昂扬、热情的盛唐之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这清丽美妙的画面中,皎洁的月光下,唯有大江奔腾远走,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作者自然而然地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转向了相思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行人,这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相思,缠绕着她,卷不去,拂还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然而,放眼望去,鱼儿腾跃,鸿雁展翅,却都不能替她传递思念,只能让思念在她的心中徘徊。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花落山潭,游子思归,又一个春天过去了,可游子依然远离故土,这心中有多么浓重的思乡之情!花落山潭,春光将老,人却仍然远隔天涯,让人情何以堪?随着江

水滚滚而去的不仅是春天,还有游子的青春、梦想和憧憬。

在写游子思妇的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时,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想表达的是游子思归,却用细腻温婉的笔触来写思妇怀人。思妇怀人之景不是诗人眼前所观,却是他刻骨铭心所想。对照而写,游子、思妇,虽身处两地,相思的分量却没有任何不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光将尽,游子却远在天涯,山高水长,他却只能对月相望,却不能乘月回家,只好把自己的满腔离情,伴着月光,洒在江边的树林中……作者用他的才情和智慧把跃不出江面,飞不出月色的思念,把天各一方,只能望月思人的孤寂和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中月下朦胧美丽之景与思念惆怅凄美之情完美融合。诗人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山河,歌颂了人间最纯洁的情感,把对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宇宙精神的思考,和对离情别绪的抒发结合在一起,完美的呈现了情、景、理交融的美妙诗境。

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再像张若虚那样,把一夕江月渲染的如此壮阔美丽,面对如此壮美的诗篇,我们唯有搭建好美文美教的平台,用美构建诗歌鉴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去感知,去欣赏,去体味。

【相关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周宇杰.《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初探[J].读书文摘,2015,(10).

[4]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 [5]张小茹.《春江花月夜》赏析[J].新课程(教研版),200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