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因其鲜明的用声音传播、用听觉感知的特性,决定了各个广播节目稿件都有所不同。具体说,它有两类三种形式
两类:
新闻类和非新闻类 三形式:
一是单纯的文字稿,如:新闻类的新闻纵横、非新闻类的偏文学类节目,普遍对主播的播音水平和内在涵养要求高;
二是以音乐配合文字的组合稿,非新闻类的影音娱乐节目较为常用,如音乐有话说; 三是以文字(语音)解说现场录音的实况稿。较为典型的就是校运动会中的实况解说特例是校运动会的校媒现场报道和主持。
录音和音效播放,是广播最鲜明的个性特色,广播的各种类节目也离不开录音,具体有:录音报道、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谈、配乐广播、广播对话、广播评论、重大集会和重要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的实况转播等等。
广播稿的基本写法
1、稿件的构成要素和通常格式
新闻(此处特指消息)它有其固定的构成要件和基本格式,即固定的写作套路。这种套路是所有媒体稿件写作的基本框架,易感、易解和目的明确。
类同新闻稿件六要素
六要素:五个“W”和一个“H”
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非新闻类稿件制作中,主播编制稿件以人物或事件为重点,时间、及事件发生地点穿插其中,而事件的结果(有时事件并未完全结束,则以当时掌握的情况为结果)则是最终要为听众带来的音乐、文段和影片的介绍。无论是稿件或节目,在编制过程中都应清晰地显示出六要素的内容。
2、广播稿写作的语言特点(重点)
广播稿在写作法则上,与写其他稿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都得遵循写作的一般程式和规则,都要费心费力地经营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然而,所不同的是,广播稿它是通过声音与听觉结合并相互作用的形式而体现出的一门语言艺术。
要写好广播稿,就必须考虑到语言表现和听觉习惯的两个因素,在声与感上下功夫。
第一,追求口语化,少用书面语
听觉感官,是相对声音而言的,没有声音,自然没有听觉器官。而听觉器官长期适应于某种声音的频率或结构形式以后,也就养成了某种听觉习惯,一旦这种声音发生变化,听觉器官就难以适应。
新闻联播中的高大上的感觉,就是因为与日常的口语交流习惯不符。因此,广播稿一定要符合于日常的口语习惯,要尽可能口语化,适合听觉器官的接受与感知习惯。
老舍先生说:“书面上美好的字,不一定在口中也是美好。
‘老李,说说,切莫冗长’!大概不如说:‘老李,说说,简单点’!后者现成,容易说,容易懂。”这里的一个“切莫冗长”和一个“简单点”,在听觉感知上,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使用口语,还要尽量将文言词改为白话,尽可能将音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以适应听众的口语习惯与听觉习惯。
第二,少用方言土语和听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
广播是大众性传媒,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地域性的和知悉面较窄的方言土语,尤其是生僻的方言土语,就尽可能不要用;用了,人家也不知其意。
简称,是不能随意的,特别是那些不被大多人知晓的,就更是如此。 如:河粮储、公正谐安等,央广与发改委类似的简称更熟悉。
第三,力求字准意明,避免音近意远、音同义异。
大凡字、词或词组,都有一定的字面意思。如果是通过书面来眼认心读,一般不会出现什么歧义。倘若是口读耳听,就会对一些语音相近的词产生混淆,生出与原意截然不同的歧义来。
“你说的有意义,我也就没异意。”这里的“意义”和“异意”两个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如果不结合的语境,仅仅凭语音,就容易造成歧义。
若是改为“你说的很对,我并没有什么意见。”表达或许更明了,易听、易感。
第四,多短句,突出韵律和节奏,少用长句和连续仄声字词
平常口语和听觉习惯,都以短句为多;句子长了,不便读,也不便听。短句易读易记,易有节奏感,产生韵律的美感。既是长句,又是连续仄声,这样的句子,一是拗口,二是难听明白。
“不对大吵大闹恶劣习气予以狠狠惩治就不利作风建设。”
这是典型的连续仄声的长句。主播要一气读完,比较考验水平。而听众要听明白也会非常吃力。
“太过溺爱会祸害后代。” 这不是长句,却是一句典型的仄声句子。主播念时,虽不致像上面一句憋得喘不过气来,但却又像是在念绕口令。“会”、“祸”、“害”、“后”四个字相连,声母相同,并不好念。
连续仄声不好读,那么连续平声会怎样?如: “春天桃花开得非常妖娆。”
连续平声,不像连续仄声那样拗口与别扭,但是,也不是很好读、不是很好听,只是两者相比较显得问题小一些而已。稿件编写中,要避免出现连续仄声句子,也不要多用平声句子。
为表现出句子的韵律与美感,一方面要将句子写短,另一方面要平仄起伏错落,还要考虑兼顾声母韵母的搭配,使句子富有抑扬顿挫的乐感。听起来非常带感,我们自己在播稿的时候,也会更容易的代入到稿件情感进去。
如第一个例句,就可以这样修改:
“对于大吵大闹的恶习,要严加惩治,强化作风建设。”
修改之后,原来拗口憋气的句子就好读得多,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第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用解说与注释性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使文章变得更具美感、乐感,能使文章更好地表现主题和丰富内容;反之,会破坏文章的美感、影响阅读和表情达意,而在广播中,听众的信息捕捉集中在稿件开始的前半区,这就要求稿件所表达的重点应尽早点出。
在书面语言中,有不少情况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来说明或注释文章句子。最主要是两种符号:一种是破折号;另一种是括号。看文章,很容易看清读懂两种标号要说明与注释的内容,然而,广播就无从进行表现,只有专门的语言进行说明。还有一种标号,即省略号,有些意思读者可进行联想与猜测,而听广播,就无从知道省略号的意思。如:
“全国唯一的钧瓷专题博物馆——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于1991年开馆。” (年月日都该有,但当时间不确定时,只写已知的时间) 作为平面媒体新闻,破折号不会对读者阅读新闻产生任何障碍,而作为广播稿之于听众,就得进行修改。
可改为:
“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于1991年隆重开馆。目前,它是全国唯一的钧瓷专题博物馆。”
或:
“作为全国唯一钧瓷专题博物馆的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于1991年隆重开馆。”
1991年,禹州市委市政府在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内成立“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钧瓷专题博物馆。
第六,用顺序的形式进行布局,不用或少用倒叙和插叙
日常的口语习惯都是顺序式的,除了故事,没谁有意去埋伏笔,设悬念,吊胃口。一般来说都是按时序的发展脉络而推演。当然,在开头部分,还是应该先将最重要的事实予以推出,但在进入正文的主体部分后,就不要再支离破碎地插叙,让听众觉得零乱而如入五里云雾之中。更不要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表现。音画效果,同单纯的声音效果,在感官感知程度上,会有较大的差别。
广播新闻稿,以不枝不蔓的清晰与单一的结构方式叙述为好。
非新闻稿件虽并不严格要求,但类似的倒序、插叙,设悬疑、吊胃口的方式应避免出现第二次。现代广播具有非常强的快餐感,对听众来说,节目失去新鲜感之后,便不再有听下去的意义。
第七,写完稿件,要自己先念一两遍
广播稿是用来口播的,所以在写完稿子后,一定要念一两遍,发现不好念或不易听的地方,立即进行修改。毕竟,写稿时,默默地用心和用思维在写,是习惯性的书面语言,只有用声音念出来,才能发现是不是顺畅的口语,才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写完广播稿,要自己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上口顺耳的稿子就是意思明白通畅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决不至于发生误会。”
总起来说,广播稿在写作上除了要遵循一般新闻套路的规则外,还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殊性,要突出它的口语和听觉元素,一定要适于口念,适于耳闻;不要用长句子,避免连续仄声词语;语意要表述完整,不要用标点符号作提示;在结构布局上,脉络要清晰要单纯,少用倒叙与插叙。稿子写好了,还应口念一两遍,再进行最后修正。
3、播感相称,音效协和
此处着重突出网技部的录音软件培训
基础的人声(稿件)、背景音乐和节目素材的协调搭配会是一个节目(非新闻类)的完美表现,从而在一瞬间捕捉到新老听众的听觉敏感区,抓住他们的内心,这将会是一个极好的推出自己和电台的机会,为自己、节目和电台带来更多粉丝。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校园广播 永声相伴
新闻采访部制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