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述
作者:张冬梅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8期
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1]
一 团体心理咨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905年,美国的内科医生普拉特首次利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将住院的20多位肺病患者组成一个团体,采取讲课、现身说法和讨论等形式,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福尔克斯最先提出实施集体分析治疗,积极鼓励成员轻松自由地暴露出所有忧虑、困难、想法,然后在讨论中由治疗者加以引导和阐释,消除病人对这些问题的习惯性批判和抗拒。到了60年代,人本心理学兴起,心理辅导中开始出现交友团体的形式,这些团体具有个人成长、人与人之间充分沟通交流的特点,侧重体验学习,目标指向心理成长与发展。70年代以来,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将团体咨询广泛应用于对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的矫正,以及对普通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之中。
团体咨询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起步早、发展快。团体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在台湾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学校的应用率高达88%。1920年香港地区开始尝试以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为目的的团体咨询活动,所有大学的学生事务处都有辅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与职业咨询。[2]
我国学者李献中等做过以“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影响”为对象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控制班相比,当众演说时的焦虑程度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在自我评价方面(尤其在口头表达、当众演说、乐观心态、交际水平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说明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明显的影响。[3]
刘春燕等通过对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初中生自我概念水平的研究,发现团体咨询不仅使团体成员的自我概念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焦虑水平降低,情绪问题减少,学习情况有所改善,而且还提高了自尊水平和自我接纳程度,降低了自我概念的僵化程度,增加其灵活性,使自我和谐程度明显提高。[4]
孙时进等进行了针对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的研究,通过分析量表测量结果及其他定性研究方法,发现团体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团体心理咨询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展性目标上也是有效的。[5]这个研究结果对今后的团体心理咨询研究及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还进行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治疗大学生的抑郁症方面的效果的研究,具体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被试者为四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抑郁程度。[6]
傅安球等对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用问卷调查法从183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24名,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对这24名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7]在一项研究中,黄辛隐等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考虑构建了心理训练结构图,为心理训练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依据。[8] 有研究考察了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辅导后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减轻,scl-90多个因子改善,积极应对方式有所增加,自尊程度有提高,3个月后随访测查,以上指标较测前多有改善。[9]这样的研究大大丰富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1 需要理论。马斯洛把归属需要视为人的基础需要之一,交友、获得别人的赞同和鼓励、获得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心理需要构成了团体中的个体心理基础,对于这种心理需要能否满足就构成了团体吸引力和团体内聚力的一个基础和条件。因此,整个咨询活动过程中要针对成员的具体特点,结合他们的需要,不断丰富和修改活动内容,使成员感到活动对他们具有实际意义,从中学会接纳自我和别人。
2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它研究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如何受到另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或者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相互影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成员们相互之间进行观察和模仿,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相互帮助,互相鼓励,这种效果和作用是其他类型的活动所不具有的。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倾向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需要和他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在此种理论指导下,团体咨询活动中,指导者是各成员成长的促进者,对成员最核心的态度是真诚、无条件的关注和同感。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平等互动的双方关系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指导者尊重、关心和了解成员,让成员有充分的心理空间,并促进双方互动;采用民主的活动方式,实现体验性和实践性的学习。
4 群体动力学理论。群动力学理论诞生于2O世纪3O年代的美国,创始人勒温借助于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来解释心理活动。“场”具有复杂的非物理的力及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使场成为动力场,随着动力场的千变万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着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化。群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意义和重要性、强调群体成员在群体决策、群体过程和群体生活中的动力作用,注重群体目标的动机和激励影响,群体内部的合作和交流、重视群体气氛和群体内聚力的影响。这一理论不仅为团体咨询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指导者的作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群体动力学的一些研究,如敏感性训练等,直接成为团体咨询的方法、技术。应用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管理上的实用技术还有角色扮演、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技术等。[10]
三 团体心理咨询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团体咨询对指导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指导者自己必须有良好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还应当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有丰富的个别咨询的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创造融洽的氛围,保证团体咨询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指导者应当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咨询对象的把握要全面细致。团体心理辅导对群体性、发展性的问题有效果,同时对个案心理障碍的了解与治疗也是极有帮助的。有部分同学对心理咨询尚有模糊认识,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只有将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帮助的作用。
最后,团体指导者要以此为工作背景,把握好工作的态度,尽可能地做到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同时又不能轻视咨询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从团体咨询来看,十几个人坐在一起,要直面他人,袒露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冲击疗法,使团体成员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在与他人的碰撞、互动之中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引起改变。[11]
四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咨询效率,扩大受益面。团体心理咨询是以学生团体的方式离开进行心理咨询。以同一年龄组的青年学生对咨询对象,在节省时间和人力的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共有的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定、看问题片面、偏激、易冲动、在学习问题、社会问题及恋爱问题方面的困扰、疑惑等。个别心理咨询也能解决此类问题,但是受益面窄,但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收效甚微。因此,团体心理咨询能弥补个别心理咨询的不足,提高学生咨询效率,扩大受益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提高交往能力。主要人际关系的适应是人心理适应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广泛而复杂的。他们想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而团体心理咨询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团体咨询中创设的情境或氛围,可以帮助成员认识自己,并亲身体验自身的行为是否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理解,从而找到适当的行为方式。通过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帮助大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并通过示范、模仿等方法,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咨询的最大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中的成员可以把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信任周围的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2]比如对大学新生提供“大学是我家”的团体辅导;对有学业困扰、焦虑的大学生提供“学业规划与管理”的团体咨询;为改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提供“你我同行”团体咨询;探讨生涯规划、探索个人择业潜力及工作适应方式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团体”等等。 4 提高高校学生心理整体水平。团体心理咨询不仅有消除咨询对象心理障碍的功能,而且强调帮助人们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团体心理咨询关注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发展障碍,而且十分关注与下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衔接。团体心理咨询强调促进人的心理成长,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问题的发现与预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生发展的课题来规划辅导、咨询的内容。因而,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参 考 文 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1996.
[2]郑学琴.浅谈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 应用及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李献中,李宏志.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影响 的实验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4).
[4]刘春燕,詹仁碧,乔梁.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初中生 自我概念水平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 [5]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心的效果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
[6]孙时进,范新河,刘伟.抑郁的团体心理治疗[J].心理学 探新,2000(1).
[7]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 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
[8]黄辛隐,张秀敏.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 练设计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
[9]官锐园,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 能力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19-221. [10]陈贵玲.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枣庄 学院学报,2006,12(6):107-108.
[11]苏雯.云南大学生的团体咨询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3,(17).
[12]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 200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