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的羊遇到商业的狼——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在过去看来,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是很难统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对立的,很难从中找到默契的东西。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演变,观众对于电影这种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面我想从张艺谋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的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下简称《三枪》)谈起,说说我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看法。
我首先想说的是张艺谋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9年这三十多年,不能用很简短的话说出这段漫长的历史,1978年张艺谋电影学院毕业,开始拍《红高粱》,又跟陈凯歌合拍《黄土地》,之后拍了《活着》《秋菊》。在此过程中,他是作为一个导演而存在的,但在此之后,他慢慢开始追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所以我认为2001年后拍的已不再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张艺谋符号化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缺失了文化,在视听语言上可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看不出是中国人拍的电影。评价《三枪》,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多大小品,它都是小品。我们看二人转可以去“刘老根大舞台”,完全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三枪》。这是由于市场化机制的进行了转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中国的楼市并不因为老百姓的意愿升降。中国电影最早是从第三代导演之前,开始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去学习,后来他们发现这条道路不可行,因为老百姓看不懂,就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他拍《让子弹飞》时说:最起码我得让老百姓看懂。其实看电影相对于看书来说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最视觉、最直观的一门艺术,观众不可能看不明白。只是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通俗好看一些,不应该深沉,所以就会认为法国、欧洲的电影太过艺术。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已经有了艺术电影的院线,而中国电影没有,也没有分机制,观众期待中国电影一定要好看,所以人们看了一部觉得好看的电影,但当走出电影院以后,观众真正能思考的是什么?如果走出电影院还能思考,是给艺术留了一点空间。我的看法就是如此,一个电影
人对电影商业化和艺术化的探索和结合,是在我们能所理解的视听语言里寻找一种可能,一种不仅大家能看得懂,还有大家能就此思考一些东西的可能。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如果按照他以前的方式来拍电影,我们会说他自娱自乐,不顾大众的口味,然而他开始迎合大众了,我们又觉得他低俗。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三枪》与其说张艺谋走向世俗化的一个标志,不如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模式的一个探索,一个很成功的探索,所以我觉得他拍这个电影本身没有价值,但其行为是有价值的。《三枪》是改编自美国的科恩兄弟在1984年拍的一部影片《血迷宫》,据说这部电影是是花80万美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拍成的。而当科恩兄弟听到张艺谋要购买这部影片,自己也很吃惊。因为科恩兄弟作品典型的特点就是黑色幽默:冷峻的悬念,残酷的手段。所以科恩兄弟一直是电影节的宠儿,但在票房上是非常失败的。我看过《血迷宫》原著:一个男职员和自己老板的妻子偷情,被老板发现了,老板派了一个不太职业的杀手来杀他们。两部影片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并且该片也有三枪。其实科恩兄弟一直独立于好莱坞之外的一个导演,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种好莱坞之外的尝试,后来也慢慢成功了,实际上他们是跟台湾的侯孝贤,杨德昌,大陆的张艺谋、陈凯歌是同属于第五代人,所以张艺谋去寻找科恩兄弟的电影做一种尝试和模仿是没有问题的。艺术的诞生开始就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变成自己的风格,形成高明的存在,就是成功。有人说《三枪》就是俗,哪有张艺谋的风格。但是我们深入想想,《三枪》其实也是典型的张艺谋的影片,他的电影是很相像的: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和一个年老色衰的男性,在一个森严的封建制度下,追求生命的自由和解放,之前的有《活着》《菊豆》《红高粱》等,这次是《三枪》,只不过跟我们以前所熟悉的文艺张艺谋换了种表达方式。那为什么是他敢于做这样的尝试而不是别人,我觉得是借了奥运会这个契机,奥运会之后张艺谋的名声已经达到了他历史的极端,他是想证明他是一个大师,还是想证明他是一个好的商业元素?还是商业跟艺术并存?所以他选择了这种尝试,他走下神坛,去拍了《三枪》,大家能不去看吗?所以《三枪》票房肯定会高,但如果张艺谋继续拍《三枪》,第二次,第三次,我想张艺谋不会是被观众从神坛被拉下来,而是他自
己把自己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所以我断定他还会回到以前的张艺谋,所以后面有了《山楂树之恋》,有了《金陵十三钗》。
我们现在回过头反思《三枪》这部电影,这部大众一致认为“俗气”的电影,为什么当一个人不缺钱了,已经六十岁了,可以出大师级作品的时候,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去拍了这么一部电影呢?当我们回忆张艺谋的作品、书写文学史电影史的时候、,我们会记得《三枪》还是《菊豆》呢?说到底中国电影不应一味的商业化,一味的跟好莱坞去学习,但是也不能一味走观众无法快速理解的艺术路线,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等等,我们没有培养出一大批的能够坐到艺术电影的院线去观影的观众。所以说张艺谋选择了《三枪》这么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做尝试,他集中了很多流行元素,其水平如果从电影学上来剖析,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这部电影有一个问题:没有心脏,所以观众觉得俗气,同年电影《十月围城》,同样有很多中国元素在里面,但最后让我们从人性角度回味了一下:人性在极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崩发。所以观众包括影评人认为把所有的精彩元素拼凑到一块也是好电影,还是觉得想一个小品。所以电影整体效果不理想。
一部好电影,为什么能称之为好,就现在来看,不仅仅要在艺术性上能称之为好,也要能赢得广大观众的心。而一部好电影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看多了欧美大片,就拿《阿甘正传》来说吧,其实剧本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心。再比如《盗梦空间》,这算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但是依然获得了成功。所以说中国电影人不仅仅光是要一味模仿好莱坞,更要有自己的精髓,我想应该是贴合民族共通点的精髓。
最后我想说的是国民对于中国电影的支持,确实现在很多所谓国产大片都是抱着一种赚完钱就溜的心态来制作的,坑骗了无数观众的门票钱,所以呢观众对于国产电影也是越来越失望,但是事实上,其实也还是有很多小成本的优秀电影,不一定有巨资投入和庞大
的演员阵容,但是确实很优秀,所以就需要观众的支持。就像《三枪》一样,大家完全就是冲着“张艺谋”三个字去的,再加上和现在加大了好莱坞电影的引进,更是对国产电影的冲击更大了,就连《赛德克巴莱》这样的电影都排不上线。我们期待更多的像《失恋三十三天》这样的票房黑马,也更期待有一天这样的国产电影的成功不再称为黑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