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作者:林愫
来源:《现代企业》2020年第08期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技能及应用型专业教改做出了指导。4月,教育部、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应用型本科教育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1+X证书”制度方向与意义 (一)“1+X证书”制度主要方向
“1+X证书”制度计划从技能人才较为紧缺的10个领域进行改革,涉及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除了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开展工作,制度同样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参与。这一制度鼓励学生获取多元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强调技能应用能力的认证。其中,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于,改革院校要根据相关技能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将需学习与掌握的内容设计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丰富、扩充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设置课程,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融通性、指向性。
(二)实行“1+X证书”制度的意义
1.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驱动。我国长期以来存在职教、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问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吻
合度、前瞻性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1+X证书”制度旨在构建产业所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畅通人才培养路径,借力于市场化力量调节人才供需平衡,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社会输出具备实操能力的人才。国家从高层进行政策指导,可协调应用型及研究型人才结构,逐步落实工作,也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等重要问题。 2.推进应用型高校教育纵深化改革与发展。在政策指导下,应用型院校需紧密结合“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课程、师资等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此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能够为应用型教育院校拓宽服务范畴。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宏观政策和行业需求的“双马车”驱动下,应用型高等教育将进入又一次纵深化改革。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现状 (一)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优势与机会
1.民办高校承担重要角色。在技能型、应用型高等教育中,民办高校是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专科层的民办职业技能型学校有320所,本科层民办主导的应用型院校有417所,分别占比30%、50%。而从高校在校生数量看,2012年-2017年公办规模稳定,民办本科增速为3%左右,民办大专为5%,贡献了主要增量。从招生人数看,民办本科招生稳中有升,2017年占比25.1%,同比增长0.2%。
2.应用型院校成为毛入学率突破口。毛入学率是衡量教育普及程度的关键指标。在高等教育方面,毛入学率在2016年已达到42.7%,但还远低于欧洲的64%和北美洲的87%,“十三五”规划2020年目标为50%,未来几年的高校学生增量的提升主要靠毛入学率。但近几年教育经费向义务教育倾斜,逐年提至30%以上;生均財政性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经费占比下降较明显,从2013年31.8%降至2017年28.3%。因此,毛入学率目标的重要承载力落在民办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校中。
3.新增劳动力中应用型人才占比高。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当前社会就业需要突破的瓶颈,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教育可以为缓解矛盾发挥了重要意义。以升学路径为基础,结合每年出生人口粗略推算,近1700万出生人口中,最终进入本科学习的仅400万人,进入专科的约350万人,这同时意味着余下的职业培训潜在人群数量约达800-900万人。此外,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中职和高职在内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70%,可见应用型人才占比高。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依然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与社会潜力。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1.政校企行联动体系建设不完善。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部门在应用型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还未形成成熟的协作体系,相关制度标准不够健全,职能部门未能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应用型学科建设中,行业协会等部门在对接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的作用,但目前行协在应用型专业高校教育的参与度还不高,相关企业参与办学、合作的动力不足。
2.产教脱钩现象。据统计,我国近年普通高中生数量约是中职类在校生数量的6倍,可见我国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梯队性培养明显不平衡,并且应用型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加剧了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矛盾。此外,应用型领域市场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但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求有区别,部分专业的学生“学艺不精”、“全而不专”的特点逐渐成为学生与社会人之间的沟壑,使得产教脱钩现象愈发显著。
3.应用实训资源缺口。一方面,学生在校参与实训的平台较少、时间较短,只有在实习期间能实际进行应用实训,且衔接性也不高,因此此轮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应用型专业的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较为重大,但目前较多专业存在缺乏专业师资的现象,部分师资的实操技能与教育需求也不匹配。 三、“1+X证书”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一)把握发展时机,提升相关专业毛入学率
由于教育经费倾斜,公办院校招生增量有限等原因,民办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校成了提升毛入学率目标的重要力量。因此,应把握发展时机,尤其在“1+X证书”政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可结合政策试点专业和方向,采取全新设立相关专业,或扩张已有相关专业招生数量的方式,综合提升相关专业的毛入学率。 (二)结合需求特点,突出就业导向
结构性就业矛盾刺激社会人才市场转型,从而出现了新增就业人口中应用型人才占比高的现象。同时,“1+X证书”政策背景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政策红利,应用型高等院校和专业应结合显著的市场需求特点和政策红利,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突出就业导向,切实为社会输送有迫切需求的人才类型。 (三)加强政校企行协同作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要的功能是促进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行业协会集中了本行业的专业精英,其服务辐射到整个产业链,能够整合行业资源,应加强与学校的面对面指导与合作,在人才培养中主要可以从认证互动、教育培训、信息互动、共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则拥有科研人才和实验设备优势,是人才的直接孵化基地。因此,要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产教融合企业的直接沟通机制,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提升产教匹配度
根据制度文件,院校要根据相关技能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将学生需掌握的内容设计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丰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改革向提升产教匹配度发展,产教融合将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都需探索改革,主要内容见表。
(五)加强师生实训环节建设
为了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应用实训平台,必须与企业形成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构建实训基地资源库,从初期的入学教育,到中期的企业参观、调研,再到后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使企业充分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流程中。在教学中试行“多导师”等制度,专业教师承担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企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和业师,指导实操或实验课程。与此同时,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亦或盘活行业教学资源,积极开展“1+X”相关培训,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教师、企业专家的双向交流,优化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此外,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可大力引进社会性资源,通过产业合作的机制进入校园,在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的人才配置方面实现多元化,这种合作机制有利于政、校、企共同搭建多功能的校内实践教育平台,为“1+X”相关改革培训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基金項目:2019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F2019021)。]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