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土条件
白马雪山中生代时系古地中海的一部份,至印支- 一燕山运动时期才一上升成陆, 临第三纪末, 由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成为一起伏不大的准平原。因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青藏高原崛起, 本区也伴随着向上抬升, 准平原被破坏, 产生了许多断裂带、线。尤其是印度板块强劲有力的推挤.形成了南北向断裂沉降运动, 从而形成了金沙江、珠巴洛河等不同级别的断裂带。通常, 本保护区北部以砂岩、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紫色砂页岩为主, 局部为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等。中部主要为花岗岩、板岩、页岩、石灰岩等, 局部为片岩、片麻岩。南部则主要为石灰岩、片岩、砂岩, 局部为页岩、花岗岩、安山岩等。以上不同的岩石经风化后成为不同的母质, 使土壤的性状产生了基础性的不同的程度的变化。
在地貌形态上,本保护区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 白马雪山源自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 向南延伸至云南后称为云岭, 其北段的察里雪山、人支雪山、甲吾雪山、白马雪山等主峰为南北向的骨架, 然整个地势为由西北向南南东倾斜, 超过50 0 0 m 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 数白马雪山最高, 海拔5 4 3 0 m, 终年白雪皑皑, 从峰顶到金沙江边相对高差达3 4 8 Om !这种悬殊的高差所产生的不同自然景观给土壤分布、性状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成土条件的烙印。
保护区内金沙江谷地, 山高坡陡, 谷底宽150一200 m, 水面宽80一120 m, 河谷呈“V” 形,走向为西北一东南。而珠巴洛河, 发源于保护区内的白马雪山垭口, 由北向南流经保护区, 至霞若折向东在拖顶汇入金沙江。起伏较小, 河谷较宽广, 走向北北东一南南西, 便于西南暖湿气流溯河谷而上, 致使后者河谷地带, 气温梯度递减要比前者低, 气候偏湿润, 以致两个河谷地带气候不同。虽然奔子栏以北的金沙江河谷要比珠巴洛河霞若段河谷位置偏北, 然而温度偏高, 分布亚热带性土壤, 而珠巴洛河霞若段则为暖温带性土壤。
气候为山地季风气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立体”气候的特征显著,二是具有季风气候的特征。 山地气候产生了随海拔高度由低到高的不同植被。
1. < 2 5 0 0 m 的地带为仙人掌( Q pu n t i a m o n a e a n t h a 、苦刺( S o la n u n 飞d e f le x i e a r p u m )、牡荆(V , [ e x li n n)、酸浆草( S o
la n u m n i-g r u m )、篙( A r t e n l is ;a s p.) ;
2. 2 5 0 0一2 9 0 0 m 的地带为云南松( p in u s y u n n a e n s i s )、华山松( P in u sa r m a n d i )、长穗高山栋( Q u e r e u s10 ; l g is p i e a )、
光叶高IJ 栋( Q u e r e u s r e h d e r ia n a ) 等;
3. 2 90 0一3 4 0 0 m 的地带为云南松、云南铁衫(T s u g a d u m o s a )、川滇高山栋( Q u e r e u s a q u i f o li o id e s ) 等;
4. 3 4 0 0一3 8 0 0m 的地带为云南铁杉、丽江铁杉(T s u g a f o r r e s t i i )、华山松、波缘中华械( A e o rs i n e n s e ,、滇藏械( A e e r w a r
dii )、四照花( C o r n u s s p.) 等;
5. 3 8 0 0一4 2 0 0 m 的地带为长苞冷杉( A bie s g e o r g ; )、苍山冷杉( A b i e s d e la v a y , )、羽叶花揪( S o r b u s sp.)、滇北蔷薇( Ro s a m
a i r e ; )等;
6. 4 2 0 0一4 5 0 0 n 飞的地带为栋叶杜鹃( Rh o d o d e n d r o n ph a e o e h r y s u m )、白雪杜鹃( R h o d o d end r o n a g a n n i p h u n l ) 、
岩生杜鹃( R h o d o d e n d r o n r u b i e o la )、 7. 高山柏( S a b in a s q u a m a t a )、多枝杜鹃( R h o d o d on d r o n p o ly e la d u m 、等: 4 5 0 0一4 8 0 0 m 的地带为垫状植物, 如苔状蚤
缀( A r 。n a r l am u s c i f o r m i s )、垫状点地梅( A n d r o s ae e T a p 。t 。) 以及龙胆( G e n t l a n a )、雪莲花( S a u s s u r c a ) 等; 8. 4 8 0 0m 以上的地带植物被少,终年积雪。
海拔由低到高, 有以下几种土壤:燥红土、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以及人类耕作活动为主而产生的水稻土、旱地等。
白马雪山一一奔子栏植被、土壤分布
地形的起伏,海拔的变化,在土壤分布迁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由于本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 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带西部型褐色土或受河谷焚风效应影响的干热燥红土或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黄红壤, 故每一垂直土壤带谱的基带则分别为褐色土、燥红土或黄红壤。
其次, 由于太阳辐射南多北少, 以及暖湿气流由南面的印度洋沿河谷向北推进, 北面寒冷的气流由北面的西伯利亚向南侵袭, 加深了纬度水平地带性的影响使本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土壤打上了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影响的烙印。北部有大片分布的针叶林一针叶林土, 南部则有大片分布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一棕壤、褐色土。
人类生产活动, 多半发生在水源充足, 土层较厚, 气候温暖, 光热资源充足的河谷两岸的阶地和高河漫滩上。因此, 耕作土壤( 尤其是水稻土) 则是锯齿状或树枝状分布于金沙江和珠巴洛河两岸, 且以前者分布狭窄, 面积较小, 后者分布宽广。
由于本自然保护区内成陆时间较晚, 土壤成土时间短, 以及山高坡陡, 故土壤普遍呈土层薄, 土体多半夹有半风化的母质。表现在耕作土壤上则土壤熟化低,农作物产量偏低。
土壤的成土过程亦呈现垂直变化规律, 随着海拔由低到高, 风化物的厚度由厚变薄, 成土过程出现了由燥热化~ 腐殖质化~ 草甸化~ 灰化~ 原始化。而在石灰岩地区则呈现钙化过程, 由于水的淋溶作用, 土层上部的碳酸钙可溶性盐类向下淋洗, 在土体的下部重新淀积, 形成钙质层。 来源:
虞光复等(1996)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