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美学元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一提到诗歌,许多人都能如数家珍。无论是对于诗歌还是诗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诗歌是一种能让人读着就能沉醉其中的艺术。无论是形象还是意境,都是回味无穷的。中国古代的诗歌虽没有现代诗歌形式自由,但其中所蕴含的韵味要更厚重一些。再者,现代诗歌当代气息要浓厚,对于个人意愿表达明显,而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家国的理想程度则更深。
艺术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无疑的,但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学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纯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
以王维的诗为例,除了表达一个大主题:对功名充满热情与向往。但他的一贯作风是将音乐、绘画与自然山水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让你在诗中的意境中沉醉,更让你在沉醉的同时充满对这首诗的想象。看了不会让你觉得对功名追求的急功近利,转化成了一种勃勃志气。而当你停下追寻的脚步时,你还会有一种隐逸的心情。意境、形象都到位了,这不就是美的体现吗?
古代抒情诗中有不少纯粹的写景,描绘客观境界,但是不写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感情,但是你能在诗句当中体会得到,处处都是诗歌的情调。诗可以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字每句都反映出自己对物关照,和物的对话,表现出对物的热爱。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无疑这是一首闺怨词。本次中没有直接将女人的形象跑出来,给予我们的是想象中的一个愁绪满腹的女人之态。纵观全词,没人多少字眼是花在对妇人形象神态的
描绘,更多的是落日余晖、悠悠细水。纵然如此,我们仍然能够靠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一个个的意象联想成一幅画、一个人。那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最直接的也才是最能反映得出本真的。
美无处不在。诗中当然不缺少美,问题在于如何去发现和体会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表达在外也就是意象。想让别人发现诗的美,就要将它具体表现在形象中,那是旁人全看见你心灵的美,自己也才能切实具体地发现你心里的美。
读一首美的诗词,是一种对心灵的陶冶。静下心来看,更像是一场旅游,一种心灵的历练。诗中有的不只是感情,更多的经验的化身。成大事者,多是经历过生活的磨练与人世的沧桑。在作诗时,笔尖下流露的才会显得成熟稳健。往往在欣赏这些诗作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感慨,何以至此!它总是能影响着我们,教育这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透露着新的生机。古代诗歌中有“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之别。流光溢彩绚烂中,看起来总是让人感觉眩目与奢华,而初发芙蓉的那种清丽却给了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如同是品味清新的花茶,味虽淡,但有如绕梁之歌久久不散。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清丽的一派诗歌就是谢灵运的山水诗。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能够捕捉到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他们一一真实再现出来。特别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甚有初发芙蓉之意。
当然,化景物为情思,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无论诗句如此华丽,要是没有一个灵性也是枉然。许多为了追求诗歌的灵性,常常是艰涩生僻,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这样只会让诗歌如空中楼阁一般没有稳固的根基。灵性不在,自然意境亦不在。独辟灵境,创造意象,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从意境中发掘出更深的情,同时也能让情渗入更深的景。空灵动荡又深沉幽渺,需凭胸臆的创构,更要有传神和妙悟,才能把握全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