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的探讨 张国梁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的探讨 张国梁(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30) 摘要 国民体质健康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 标志之一,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 工程。它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宏观政策的制定 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在实际中、,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 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体质监测工作 常态化的因素,从体质监测的重要性、强化法律法规 的执行力、结合群众体育活动、完善监测网络系统、扩 充监测内容以及加强监测指标数据的研究等方面来 阐述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 关键词体质监测体育法制度化群众体育 运动处方测试项目常态化 国民体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科 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在2020 年建成全民健身体系。而每五年一次开展的全国国民 体质监测工作,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一部分。 目前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开展有一定难度。究其 原因,对自身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体质监 测工作的宣传和深度研究工作力度不够,对体质监测 工作的不理解,对体质监测工作的不重视等。 要保持体质监测工作的常态化,需要从多方面 努力: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和国民了解体质监测的 重要性,加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强化法律法规的基础 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并使体质监测制度化:结合群众 体育运动的发展特点,扩大和发展监测点,探索国民 体质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在国民体质监测项目基础 之上引入国民关注的体质相关测试项目,使得测试 结果更全面和更专业:研究增加心理方面的测试指 标。以便更全面反映体质健康状况;加强体测研究的 深度和广度,使测试数据有较专业和针对性的结论 和建议。通过以上措施,在制度化的保证下。宣传与 测试并举,使得国民乐于进行体质监测,从体质监测 中得到实惠,主动进行体质监测,以实现国民体质监 ・114・ 测工作的常态化。 1法律法规保证体质监测工作的常态化 1.I依法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是保证体质监 测工作常态化的基本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了对群众体育要进行体质监测。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 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进行。 l-2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助于体质监测工作的常态 化 从行政角度讲。可以将体质监测作为各级体育等 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日常工作内容之一,纳入考 核评定范围。另一方面.各组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可 自主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行体质监测。体质监 测单位也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媒体等途径,主 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和开展监测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 的一部分。 1-3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保证经费,也是体质监测 工作常态化的重要因素 根据相关条例,国民体质监测的经费来源包括本 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划拨、本级财政的划拨,另外要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经费支持。 这种既有强制性又具有灵活性的规定,使得在体质监 测工作的时候,可以依法通过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 保证体质监测工作开展的常态化。 2体质监测宣传工作常态化 国家的重视、国民的自觉参与,正是宣传体质健 康、开展体质监测的大好机会。宣传应该从国家、地方 和具体机构三个层面展开。全国性的监测工作是一个 宣传普及体质知识的机会。应该从国家层面在各种媒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体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地方政府举办的各 种群众活动,如“科技宣传活动周”、“全民健身日”等。 要有意识地推广和宣传体质健康。创建以人为本.和 谐社会氛围;地方体育系统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群 众性的比赛等,则可与体质测试活动有机结合,把其 视为宣传体质健康和开展体质监测工作的大好机会。 对承担具体职能的体科所或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来说,与各部门合作开展工作,包括参与各种宣传活 动、发放体质健康手册等;在各种群众体育活动中以 测试带宣传;体育进社区的同时体质监测也进社区 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灌输全民健身意识,宣传健 康理念,号召参与体质监测。 3体质监测与群体活动相结合 体质监测工作一般是由群体部门牵头,依托本级 体科所或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展开具体工作。国家大力 支持和发展群众体育工作,各地体育局也采取了增强 国民体质的一系列措施。 但中国的群体体育仍处在较低层次.在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人口方面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 差距,全社会的体育场地偏少、锻炼习惯不够、健身指 导缺乏等仍制约全民健身质量的提高。 体质监测工作应与群体工作有机配合。互相促 进。针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特点,开展体质监测工作。将 体质监测作为工作考评内容之一,充分发挥各级体育 部门的作用;在群体工作的基础上,与各行业体协、各 单项协会合作,和其他群众体育团体展开体质监测活 动,对长期健身网点和健身人群做体质监测工作,既 实现全民健身的科学化目标,也可实现体质监测工作 常态化。 4建设社区体质监测网络点 开展体质监测,构建监测网络,是体质监测工作 常态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社区监测点作为监测网络的 主要组成部分,其体质数据研究在体质监测工作中是 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社区可作为体质监测的主体,社区体育指导中 心、体育活动站、辅导站都可以发展成为体质监测网 络点。社区工作人员组织本社区群众进行体质监测. 2011年(第24卷)第1期(总第90期) 同时依靠有组织能力、技术水平高、热心服务群众的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锻炼人员进行体质监测。 根据条件,还可适当把周边体育活动开展好的单位、 企业发展成体质监测点,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社 区群众经常性的进行体质测试,就是我们体质监测工 作常态化的最好体现。 5丰富体质测试内容 体质监测的对象是群体,评价标准也是建立在群 体之上的总的评价,在个体体质测定方面针对性较 差。此局限性降低了对群众的吸引力,导致体质监测 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研究个性化体质评 定软件、标准和相关的测试内容。 体质的含义包括了健康和人体的适应能力。根据 实际情况。为了保证体质监测工作的常期进行,在国 家的测试项目外,适当引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例如 亚健康、骨质疏松等是国民关注的身体健康内容,以 适应国民对体质健康监测的要求。通过国民体质监测 指标与专业仪器的测试结果的分析。结合各指标相互 关联性,综合运动项目和强度、运动次数等因素,给出 受试者更为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 评价体质强弱的综合指标有形态发育水平、身体 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心理发展状态 和适应能力。但对体质综合评价的心理和环境的适应 能力相关指标,未列入测试内容。而目前心理问题、社 会性问题日显突出。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体质健康下 降所占的比例增高。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也应适当进行 调整,增加部分心理和社会性的体质指标,如心理方 面的指标、社会适应性指标等。 参考文献 [1】黄力生.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1999,(1):16—19. [2】《体质、体力及其评价标准》中国网. [3】黄渭铭.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功能[J]. 福建体育科技,2000,(3). [4】陈子超李姗姗.浅述从全局看影响国民体质的 几个因素.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下转第108页) ・1】5・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TU) 2011年(第24卷)第1期(总第9O期) 2.i反应形态 4反攻的训练手段 这种形态主要是判断或反应对手的技术形成速 度反应发力,主要为反方向发力。这种技术的发力基 4.1强化运动员反攻的准确性及技术的发力原 本在同一时态同时启动或稍慢于攻方发力。 理 可以采用反攻打人、反攻投入来完善反攻技术的 2.2控制形态 细节,熟练技术原理,以此让队员明确反攻技术中把 这种形态主要是依据对方的动作来控制对手的 位的变化,距离的掌控及相应的步伐结合与发力原 发力,调整好自己的重心状态,针对对手的发力方向, 理。 在选择反作用力或借助对手发力的一种技术形态,这 4.2用双人半对抗及对抗的训练方法,逐步加强 种形态首先要有一定的防守能力及把位控制能力,以 攻防的动作力度及速度,以此增强反方对进攻技术的 及自身重心的本体感受。 感应能力及对抗力度。同时也要求反方正确控制反攻 2.3晃动或调出形态 技术的发力方向。 这种形态主要是反方针对对手的站立或重心形 4.3针对性加强反攻技术的专项力量,可以采用 态,利用身体或步伐晃动,或以假动作调动对手迫使 三人打人等方法来强化其专项能力。 对方在己方的压力下使用技术,而给己方创造反攻发 力的一种技术形态。 5小结 3培养运动员的反攻意识 目前,我国柔道训练体系还比较单一,在反攻方 面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柔道技术的革新与发 柔道项目的意识性训练非常关键。所谓意识,它 展,柔道技术的攻防体系也日趋成熟。如果我们不能 着重体现在动作机会的把握,动作连接的本体感觉。 更好的掌握柔道技术的发展规律,不能顺应时代,在 同时,在反攻中它也是对动作的感应及发力的重要标 训练中不断追求训练的整体化。就会很快落伍于项目 志,如果意识到位,那么无论进攻或者防守都能够较 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方面的差距,尽快填补 好的把动作的细节及发力的方位体现的淋漓尽致.那 空白。以此推动我国柔道项目快速、全面的发展。 么如何培养运动员的反攻意识呢? 3.1让运动员了解反攻的重要性及反攻技术的准 参考文献: 确性,并对反攻有着明确的本体欲望。 3.2在思维性及日常训练中着重对运动员技术环 [1】林岭.现代竞技柔道科学化训练理论与实践.光 节提出要求并强调细节。同时也要确立反攻是柔道技 明日报出版社.2009.12. 战术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的得分手段。 (收稿日期:201O一12—16) ‘‘‘‘‘‘C‘‘‘‘‘‘(‘《‘‘≮‘‘‘Cc‘t‘‘c “‘‘‘‘‘‘‘‘‘C‘‘‘cc‘(‘‘t‘C‘‘‘‘ ‘‘‘‘‘‘‘‘‘‘c‘‘‘‘【‘‘‘‘0“X‘t‘t‘‘‘‘ ‘‘‘c‘‘‘‘《‘‘‘“‘‘‘‘‘‘c‘‘‘‘c‘‘‘“‘‘“‘“‘‘‘‘ ‘‘‘代‘‘‘‘‘‘(‘‘‘‘(‘‘‘‘‘‘‘ (上接第115页) 监测系统的研究【M】.2000.8. 【5】胡利军.社会经济发展与国民体质关系的研究. [9】邢文华.关于体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体 体育科学,2005,(5). 育科学,1993,13,(3):31—33. [6】曹莉、孙晋海、刘伟,等.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 flOlq ̄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 体系的系统规划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1】全民健身条例.法律出版社,2009年. 2009,(1). f121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人民体育出版社, [7】黄海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民体质监测 2o07年. 服务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7,(2). 【8】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 (收稿日期:2011--01--19)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