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培养单位要根据本单位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紧密结合实践,制订详尽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编制能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的教材。其次,应基于专业学位教育特点调整与完善教学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模式,同时吸收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再次,考虑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应重点突出其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特点,应建立健全学生实践实习机制。高校可以与企业一道建立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平台。鼓励学生积极深入行业部门实习、实践,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完善研究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研究生权益保护。
五、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到政府、社会、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等诸多方面,其质量是多层面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要素将分成四个部分,即标准系统、评估系统、责任系统和文化系
统等,其特征是中国特色、系统集成。标准系统是这一体系良性运转的基础;评估系统是手段;责任系统是保障;文化系统是规制。
第一,标准系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起点。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已是迫在眉睫,是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是同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接轨的必然途径,也是研究生教育评估实践的必然需要。健全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明确教育质量的内涵、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探索形成符合国情校情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标准应是一个完整的、庞大的体系,包括国家、地方和学科专业等三个层次。制定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制、人才培养和研究生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定质量标准时要考虑国际化的问题。
第二,评估系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力执行工具。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1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为了加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向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转变,我国亟待建立面向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认证制度。为了提升政府宏观管理教育的能力,研究生教育应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第三,责任系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保证。责任是维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纽带,也是这一体系得以可能存在的前提。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责任系统是网状结构的,包括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和高校或是省级政府对高校的责任追究,属于行政层面的管理问责;高校对导师和研究生或导师对研究生的责任监护,属于学术层面的专业问责;行业企业对高校或社会组织对高校的责任监督,属于社会层面的消费者问责。
第四,文化系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隐性规约。这一系统最基础是研究生教育文化,诸如创新文化、卓越文化、和谐文化等,属于宏观层次的范畴。第二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重点突出“质量”的维度,如质量文化定义为一种院校文化,它能够促进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重视实施质量保障安排的能力建设,强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公共绩效责任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学习而非传授。第三层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文化,也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内核环节,体现出如师徒般的师生情感和如长辈般的育人责任感。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是开放系统,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需要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体系的组成要素或侧重点及内部组合形式;应是弹
性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既能保持基本的核心功能圈,又能增减体系的活动主体与要素;应是学习型系统,是一个有机的、与时俱进的、有竞争力的知识创新体系,小但能够有效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而且可以持续提供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知识。 七、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
完善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在中国,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研究生能够获得免费就读资格,其余人部分研究生都将自己支付每年7000-10000元的高昂学费。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供养一个自费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子女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绝人部分农村家庭则根本无法承受这笔支出。经费投入的缺乏和学习成本的高昂,必将影响部分高素质人才的选择,从而造成研究生教育招生水平的下降。因此,中国研究生教育若想提高质量,必须首先提高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要加人经费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高校亦须调整研究生资助体系,从单纯由国家出资的方式转为以科研为导向、以导师研究项目为依托的政府、校方和导师三方资助体系,从而在增加经费支持的同时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
其次,加大对导师队伍的建设投入。现有导师队伍不能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双导师制。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来说,既需要有校内导师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也需要有校外导师指导令业实践。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安排校外导师,有些安排校外导师的学校,在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目前校内导师方面,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加之教师本身还有着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对于己经远远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可谓力不从心。二是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目前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校门再回到校门,虽拥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对实践了解不多,难以适应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投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提高全日制令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非常关键。这主要通过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应
在己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积极引进一些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聘任更多来自实践部门的专业人才做兼职教师,建立令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二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通过鼓励教师到相关职业部门挂职锻炼、进修、加强内部培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