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西汉丞相制度的演变

2023-09-17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4卷第4期 开封大学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UNIVERSITY VoL24 No.4 Dee.2010 2010年12月 试论西汉丞相制度的演变 王连旗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丞相是封建国家政权机构中居于中枢地位的官职,其职责是辅助皇帝、总理全国政 务。西汉统治者继承了秦的丞相制度。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比较大;汉武帝时期,丞相职权开始 衰弱;成帝时,统治者置三公官,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哀帝时,丞相被大司徒所代替。西汉丞相制度 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要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进行理性行政。 关键词:西汉;丞相制度;演变・9原因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2010)04—0023—04 汉承秦制,秦制源于战国。就丞相制度而论,其 肇始于战国,确立于秦代,完备于西汉前期,衰落于 动,主要是模仿古制设置了三公官。成帝时,何武建 言:“今末俗之弊,政事繁多,丞相之才不能及古,而 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久废而不治。宜建三公官, 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 ]‘卷 ' 朱博传 绥和元年,成帝就“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 西汉中后期。丞相制度在西汉政治制度中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汉行政体制的枢纽。本文试图 对西汉丞相制度的演变作一探讨。 一、西汉丞相制度中丞相人数和名称的演变 属、罢骠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 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官焉。” 卷 ' 朱博传 三 公官即大司空、大司马、丞相,丞相官名照旧。哀帝 元寿二年,丞相“更名大司徒”,“复赐大司马印绶, 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 ‘卷 ’ 玎官公卿表》)。外 朝设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些官职互不统属,互 秦代确立丞相制度,将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 的首脑。西汉丞相制度承袭秦代,并在秦代的基础 上又有所发展和完善。秦代自始至终基本上都设左 右丞相。西汉前期基本上是只设一个丞相。“高帝 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左右 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 ]‘卷 ' 公删表 。西汉 前期,只有三个人担任过相国,即汉高祖和汉惠帝时 代的萧何、曹参、吕产。在汉高祖之后,西汉开始设 左右丞相,如惠帝时陈平、王陵分别为左、右丞相,高 后时陈平与审食其分别为左、右丞相,文帝时陈平与 周勃分别为左、右丞相。这时的左右丞相制与秦代 不同的地方是,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如“孝文帝 相制衡。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名称的改变,由一 分为二、三,或二、三合为一,事实上,丞相的职权也 随着名称的变化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西汉丞相职权的演变 (一)西汉前期丞相的职权 西汉前期,多是功臣、外戚人相,位极荣尊,权势 很大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丞相的权力可分为以 下几个主要方面。 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徒为左丞相,位 次第二” 卷 ’《陈艰洲 家 。但是,西汉前期的左右丞 相制已经开始向一丞相制过渡和发展。《史记・陈 1.推荐选拔官吏 如韩信因不得志而弃楚归汉,又因不得志而欲 离汉,是萧何慧眼识英雄,从半路上把他追回,并说 丞相世家》载,文帝元年,“绛侯勃谢病,请免相,陈 平专为一丞相”。这一事件标志着自秦以来的左右 丞相制的结束和一丞相制的基本确立。从此以后, 直到西汉末年三公制建立之前,西汉王朝一直实行 一服高祖刘邦,力排众议,拜韩信为大将军,为刘邦选 拔了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萧何晚年又把本来与 自己有隔阂的曹参推荐给惠帝,使之做了西汉第二 任丞相。这既表现了萧何不计前嫌、为国求贤的品 丞相制。从成帝开始,汉中央官制有了很大的变 收稿日期:2009—12—19 作者简介:王连旗(1971一),男,河南民权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23 德,又说明丞相在选官派将上确有很大权力。 2.弹劾、诛罚百官 文帝时,内史晁错有罪,申屠嘉奏请皇上杀晁 错,皇上未同意。申屠嘉对其长史说:“吾当先斩以 闻,乃先请,固误。” ‘卷4。, 晁错传》 另外一个例子是: 文帝时,申屠嘉为丞相,文帝宠臣邓通对其怠慢无 前,丞相由列侯充任,均是“贵族(列侯)丞相”,公 孙弘则开创了“布衣丞相”的局面,但这种“布衣丞 相”与皇帝的关系极为疏远,很难得到皇帝的尊重。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权力开始被内朝官和尚书等势力 分割,丞相的地位也随之降落。 . 汉代成熟时期的内朝官包括大司马诸将军和侍 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六种加官, 这些官职的本来职掌均为顾问应对、议论政事、谏诤 礼,申屠嘉即以不敬丞相之罪,正式行文召邓通至丞 相府欲杀之,文帝派使者营救,申屠嘉才将其释 放 ‘卷4 , 申屠嘉传 。这些事件证明丞相有自行诛罚 之权。 3.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 总领郡国计薄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史 记・张丞相列传》记载:“萧何为相国,而张苍乃自 秦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计藉。苍又菩用算律历,故 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西汉前期, 丞相通过总领地方上计,一方面得以了解地方民情, 另一方面据此考查地方官吏。 4.总领百官奏事 汉初几朝,凡遇重大事情,都由丞相召集百官集 体议论,然后由丞相领衔奏事。如平定诸吕叛乱后, 大臣共谋召立代王(刘恒),“群臣上议”,则由丞相 陈平领衔上奏… , 文帝纪 。 5.封驳、谏诤。丞相对于皇帝的诏令有不符合 法律、制度者,有封驳谏诤之权。如景帝想要封皇后 兄王信为列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说:“高 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 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 而止之…‘卷40t 周勃传”。 总之,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势是很大的,~人之 下,百官之上,具有生杀封夺大权。从以上简略的叙 述中可以看到,丞相的职权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用 人,二是出谋定策。这两个方面无疑是为政的要害, 千头万绪的政事都和这两个方面有关,其职事繁重, 自不待言。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发展,如此集中的相权必然要被分割和转移,皇权必 定要加强对它的控制,这种变化是从汉武帝时期开 始的。 (二)西汉后期丞相职权的变化 丞相制度到西汉前期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丞相 权力可以说登峰造极,以至于到汉武帝时代形成了 “权移主上”…‘卷 , 蚧传 的局面。然而,这种局面 是专制制度绝对不允许的。从丞相本身的情况看, 到汉武帝时代,汉初的功臣列侯势力已消亡殆尽,丞 相失去了雄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从公孙弘以儒术 白布衣入相后,丞相选任格局发生了变化。在此之 24 拾遗、宿卫皇宫等。由于有这些职掌,他们具有一种 特殊的地位与条件,他们既不同于朝廷中与皇帝比 较疏远的公卿百官,也不同于仅对皇帝生活负责的 仆役之官。一方面,他们与皇帝的关系比较密切,经 常接受皇帝顾问,议论政事,参与决策;另一方面,他 们知识渊博,学通古今,很受皇帝的尊重。所以,内 朝就是在这批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获得加官头 衔的官员大多为这批谏议、顾问、宿卫之官 。武 帝时期内朝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相权,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侵蚀了丞相的辅政之权 自霍光以后,内朝首领均处于辅政地位。起初, 在形式上还是内外朝首领共同辅佐天子,外朝首领 即丞相在表面上还被列为辅政大臣之一。《汉 书・车千秋传》云:“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壹 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终不 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在车千秋之后,丞相的这 种辅政地位在形式上也被取消了,丞相中再无一人 担任辅政之职,辅政之位为内朝官所独掌。如宣帝 遗诏,辅政大臣中就取消了丞相。《汉书・萧望之 传》云:“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 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为 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 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其他内朝首领如王 凤、王根、王商、王音、许嘉、丁明、王莽等均居于辅政 之位,掌辅政之权,而外朝丞相再也没有辅政之权 了。 2.侵蚀了丞相的军事之权 西汉前期丞相可以参与军事决策,甚至可以率 兵征战。汉武帝以后,军事之权完全归于以将军为 首的内朝。无论是京师宿卫之军或是外出征战之。 军,其统帅权均为内朝将军所掌握。如《汉书・张 安世传》云:“(安世)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 事。数日,罢车骑将军屯兵,更为卫将军,两宫卫尉、 城门、北军兵属焉。”军事决策之权也为内朝所掌 握,重大军事行动均由皇帝与内朝决定。《汉 书・魏相传》云:“元康中,匈奴遣兵击汉屯田车师 者,不能下。上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 兵击其右地,使不敢复扰西域。”而丞相在一般情况 下,是不得参与军事决策的,只有在皇帝特诏的情况 下,才能人禁中与内朝臣共商军事决策。《汉 书・冯奉世传》记载:“永光二年秋,陇西姐旁种反, 诏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左将军许嘉、后将军 奉世人议。” 3.侵蚀了丞相的人事行政权 内朝对丞相人事行政权的侵蚀主要表现在对公 卿百官的任免和监督弹劾方面。如《汉书・元后 传》记载:汉成帝时外戚王凤专权,“王氏子弟皆卿 大夫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对于外朝官员,内 朝首领也有相当大的干预权,甚至对外朝首领如丞 相、大司马、大将军等也可以左右其任免。如《汉 书・蔡义传》云:“义为丞相年八十余,常使两吏扶 夹乃能行。时大将军光秉政,议者或言光置宰相不 选贤,苟用可专制者。”另外,西汉后期内朝可以弹 劾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外朝官员,其方式,或由内朝 首领书面弹劾奏免外朝官员,或由内朝会议议定外 朝大臣之罪而加以集体劾奏。内朝已成为最高弹劾 机关。 4.侵蚀了丞相参知机务权与对国家大事的决策权 武帝以后,内朝牢牢地控制了作为国家政事中 枢组织的尚书,排斥了丞相对尚书的领导,等于剥夺 了丞相在国家大事方面的决策权力,外朝丞相成为 内朝政令的执行者。这种内朝决策与外朝执行的行 政关系,可由下面这个事实证明。《汉书・杨敞传》 记载:“昌邑王征即位,淫乱,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 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 敞(丞相杨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 唯而已。” 不仅内朝官侵蚀了丞相职权,而且尚书也在一 定程度上侵蚀了丞相的职权。 尚书一职可溯源于战国时代。在西汉时期,尚 书的地位与职权的发展变化大致说来可分为两个阶 段。在武帝以前,尚书是少府的属官,与尚衣、尚席、 太医、太官、汤官、导官等一样,仅仅是职掌皇帝笔札 的仆役之官,其地位、品秩、权力均很低。汉武帝时 期,尚书组织较以前增大,开始分曹办事。到成帝 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尚书组织。《汉旧仪》卷上云: “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而五,有侍曹尚书,主 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 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 尚书主断狱事。” 尚书利用这种地位与条件,开始侵蚀丞相职权。 表现为: 其一,尚书职典国家枢机之事,君主之诏令由尚 书下达,群臣之上奏由尚书总领。《史记・三王世 家》云:“御史臣光守尚书令未奏央宫。制日:‘下御 史。’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 非,下御史书到。”如果皇帝违背了章奏诏书由尚书 上传下达的原则,就会被视为违常与例外。如《汉 书・魏相传》记载:“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 一日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其二,尚书代表皇帝任命百官,侵蚀了丞相在百 官任免方面的权力。《汉旧仪》卷上云:“旧制,令六 百石以上,尚书调拜迁,四百石长相至二百石,丞相 调除。”六百石以上的高级官吏皆由尚书调除,可 见,丞相拜除官吏之权大大削弱。 其三,尚书侵蚀了丞相对公卿百官的考课与监 督弹劾之权。元帝时,“上使尚书选第中二千石,而 野王行能第一” 卷 ’ 野 。 。这说的是考课官 吏。尚书的弹劾权更大,有时甚至弹劾丞相,俨然成 为西汉中后期的最高监察弹劾官员。如平帝时, “尚书劾(董)贤帝病不亲医药”…‘ 。’ 佞幸董贤传 。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相权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从 汉初的独相制到武帝以后内朝、尚书等势力对丞相 职权进行侵蚀的过程。这种变化是在所难免的。皇 权对相权加强控制,使其不断地向皇帝容易掌握的 身边近臣手中转移,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取消相权 的独立性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此 外,在新形势下,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 益,也不得不对丞相制度做一些改革。 三、西汉丞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 (一)皇权与相权之争 皇帝感到丞相对其威胁太大而削弱相权,是导 致丞相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历史上, 皇权和相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皇帝是国家 元首,行使最高统治权;丞相是政府首脑,行使国家 最高管理权。没有丞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 能江山不保;没有皇帝的信任重用,丞相也难居高 位。然而皇权和相权始终划分不清,且国家重人治 轻法治。丞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 其他官僚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皇 权,皇权也就时刻防范着相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在西汉王朝的发展中始终存在。 虽然西汉前期丞相位高权重,但是随着形势的 发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就成为必然结果。明君与 贤相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极少数,即便谨慎的萧 25 何也难免受到刘邦的怀疑。皇帝总是尽可能地把大 权集中到自己可以控制、比较放心的人手中,但又没 有令他最放心的人选。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阶层,从 理论上来说对皇权是没有选择权的,即使丞相个人 相之职(如周勃),而且到文帝末年列侯已死亡殆 尽,不得不先以关内侯申屠嘉为丞相,然后封列侯。 另一方面,列侯的第二代、第三代多为纨樗子弟,除 个别人(如周亚夫)外,才干往往较差。《史记・张 没有与君主争夺权力的初衷,但为了保证官僚体制 的正常运转,也会经常与君主专制的非理性因素进 行对抗,而失败者往往是丞相一方。有不少丞相在 丞相附申屠嘉列传》记载:“自嘉死后,景帝时开封 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武帝)时,柏至 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筹 与君权政治的冲突中被皇帝处死。比如武帝一朝 l3位丞相,有6个被杀或自杀。西汉共有8位丞相 被杀或自杀,武帝朝就占了6位。这中间不排除武 帝个人的原因,但说明君和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 情况,这种不和谐主要体现在皇帝和丞相分权方面 以及彼此政治生活的定位上。 (二)统治者为了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进行统治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新形势下,为了提高统治 效益及质量,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整体利益,西 汉统治者不得不做出一些改革。汉武帝以前,西汉 王朝基本上采用“黄老清静无为”之术,在具体统治 中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汉武帝即位时,清静无 为的黄老政治已经不合时宜。窦太后去世后,这种 局面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因为经过70多年的休养 生息,西汉经济恢复,国力强大,况且汉武帝又是一 个拥有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 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开始转变为积极有为, 对丞相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当时的丞相 制度却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首先,按旧制,帝相之间见面次数较少。《汉 书》卷八九《循吏传》序:汉宣帝“厉精为治,五日一 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而进”。“厉精为治方五日 一听事,则在此之前必在五日以上,或许是一月二 朝” ‘卷 , 张禹传 。间隔时间长,对于迫切需要听取 古今治道的武帝来说如何等得及?为了弥补此缺 陷,皇帝固然可以多召见丞相议事,可是按旧制,礼 节隆重。“丞相进见,圣主御坐为起,在舆为下,还 有谒者为之赞唱” ]‘卷 , 狸 进传 。《史记》卷一百二 十《汲郑列传》记载:汲黯为主爵都尉,“大将军(卫) 青侍中,上踞厕(床侧)而视之。丞相(公孙)弘晏 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 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 其奏”。此事既说明武帝不喜烦琐礼节,甚至见丞 相都不冠,又说明礼制毕竟约束很大,武帝对丞相也 只是“或时”不遵行,而且限于宴见和冠饰,一般情 况下丞相来朝见,商议政事,皇帝必得一丝不苟。因 此限于礼制,汉武帝不会屡召丞相。其次,按旧制, “常以列侯为丞相”。列侯多武将,不一定能胜任帝 26 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 能发明功名有着于当世者。”一句话,按旧制任用的 丞相多半不称职,起不到雄心勃勃的武帝左膀右臂 的作用。第三,按旧制,武帝自己不能充分发挥作 用。因为天下文书资料汉初以来皆保存在丞相府和 御史大夫寺㈨卷 ,《萧何传",丞相才干差,固然不能充 分利用这些文书,而武帝在宫中,离两府较远,参考 文书很不方便,必然影响到武帝的决策。汉武帝为 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下诏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选取 有才干、有智谋的官吏与士人为己所用,然后设置尚 书台,建立内朝制,使汉初以来的丞相制度为之一 [5] 又 O 西汉丞相制度的演变,是西汉封建专制主义制 度发展的一个侧面。在其演变的每一个阶段的初 期,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稳定皇权、发挥政权效能、 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等积极作用。其组织机构由初期 “助理万机” 卷4 ,《眦 》 的丞相制演变成为三公 的“分职授政” ’ ‘ ' 朱博传",这些演变,从某种意义 上说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进步的一种表现。然而, 从封建专制制度的基本结构来考察,丞相是皇帝的 驯服工具和牺牲品,皇帝是国家的化身,具有至高无 上的权威。所谓“天无二日,士无二 王” 。 ‘卷 , 高祖术纪 , ‘‘有善归主, 有恶自 与 卷∞, 萧¨传 等等,都是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 君臣关系的概括,是封建专制制度特性的反映。 参考文献: [1][汉]班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的丞相制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1982,(5). [4]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J].史学月刊,2003,(3): 31—33. [5]祝总斌.西汉宰十口制度变化的原因[J].历史研究,1986, (2):I12一Il3. [6][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张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