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致大海》学案(含答案)03

2022-11-24 来源:华佗健康网


《致大海》学案0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主旨,深入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重点: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

难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写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慌,被沙皇政府放逐到俄国南部任职。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流放外地。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怀古伤今,不禁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

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四、题目解说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致,向对方表示情意。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 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第二部分:(第8-13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

第三部分:(第14-15节),永久怀念大海。

六、全文分析

1.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

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3.《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5.在《致大海》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感受?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1)《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2)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6.诗人如此热爱的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你认为象征了什么?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

七、中心思想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八、写作特点

1、强烈的时代感。

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抒情的目的。

2、象征的手法。

诗人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景仰。

3、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4、虚实相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这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大海与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

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与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斗争精神。

九、补充资料

重章叠唱

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关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涡求自由的愿望。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后训练

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

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2.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人缘不好。

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4.为了让某新生迅速找到正在会议室开会的班主任老师,有必要向他作点介绍,但介绍应尽可能简洁。下列删除冗余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们的班主任①在会议室开会,那位②西装革履、③身高一米七左右、④戴眼镜、⑤留络腮胡子的⑥男教师就是。

A.①⑥ B.②③ C.③⑥ D.④⑤

答案及解析:

1.答案:③修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⑤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或“这时节”。⑦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⑨将“甚至”放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后面。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语序不当,结合文意可知,此处应将“谷雨”放在前面。⑤成分残缺,“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与前句不连贯,缺少时间状语“此时”。⑦成分赘余,“时节”与“时值”语义有重复。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语序不当,“甚至”应该放在主语“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2.答案: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解析:材料的陈述对象是“茶文化传播”,核心信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第二个层次是举名著中饮用红茶的例子,意在表明茶文化“传播方式受限”;最后一个层次,强调要寻找新的茶文化传播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进行压缩即可。

3.答案:反驳: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

②书店里的图书也很丰富,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解析:示例中的“问题语段”中对问题的判断以偏概全了,它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老张跟别人吵架”只是老张的一个行为,属于少数事例,据此就对老张整个人的人品做出判断:“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是不合逻辑的。“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只是大学的一个特点,据此得出“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的结论,和示例中的问题语段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仿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先指出语段错在哪里,然后选择一个满足语段前提的事例,用反问的语气进行反驳即可。

4.答案:C

解析:根据习惯,老师们应是坐着开会的,所以身高对识别人物没有意义;另外,“留络腮胡子的”肯定是男教师,但男教师不一定都有络腮胡子,故⑤比⑥更有鉴别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