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学基础(第十至十二章)

2020-02-20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二部分 财政

本部分考情及教材结构:

2008年、2009及2010年各年分值均为23分;分值比例约为16.4%。 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本部分具体内容:

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本章主要考点:

1.公共物品的特征、需求显示 2.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3.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 4.公共财政的职能 5.公共选择的理论 6.政府失灵的表现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及需求显示 公共物品的特征 非竞争性 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一特征强单选题 2题2分 1题1分 2题2分 2题2分 多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合计 4分 3分 4分 2分 (主要特征) 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非排他性 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闲难。 私人物品的需求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 显示 公共物品的需求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显示 考点二: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公共物品供给的 两重含义 公共物品的融资 私人融资 政府融资 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类别 具体内容 (强制融资) 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适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自愿融资) 晰的小规模集体或者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生产 政府生产 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 合同外包 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考点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

考点四: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关注的知识点 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决定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2.机制手段 (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手段: (1)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经济稳定和发展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职能 机制和手段: (1)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 (2)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考点五: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 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 产生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理论个人主义方法论 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 基石 经济人假设 政治场景中的个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必定在政治场景的特定激励和约束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作为一种交易的和市场过程一样,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政治过程 易网络。 考点六: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 常见的政府失灵表现为: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环 4.官僚体系无效率

其一,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其二,官僚机构(行政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或其组合),以与其服务对象(立法机构或其中间投票人)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5.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7讲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本章主要考点:

1.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及经济性质 2.财政支出分类

3.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4.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单选题 3题3分 1题1分 1题1分 1题1分 多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合计 3分 3分 3分 3分 5.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6.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及经济性质

项目 财政支出规模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财政支出总额中各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有助财政支出结构 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财政支出的经各项财政支出的具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反映了政济性质 体经济构成 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际履行何种职能 含义 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 作用 考点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适用于支出功能分类 编制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 的统计分类 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能够从微观层面清晰地追踪政府财政支出的去向和具体用途。 交易的经济性质 购买性支出 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政府与私人部门发生经济交换,并在实际中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社会投资与消费的总量与构成。 转移性支出 政府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可以造成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在其他社会主体中的重新分配。 考点三: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规模 通常由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财政支出总量是不断增长的,这是由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所决定。 财政支出占国内生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财政相对规模 产总值的比重 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国财政支出的比重 考点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理论 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皮考克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观点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1)英国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非连续性”的 (2)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考点五: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存在的问题 优化(十二五规划) 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转移性支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出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 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新增财政支出的投向应更多投到最终需求。 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较低 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预算支出要保证重点支出的需要,使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上 考点六: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1)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则 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1、 经济性:从事某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 2、 效率性:强调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3、 效果性: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 4、 公平性 (2)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3)指标选择

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

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

本章考情分析: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本章主要考点:

单选题 2题2分 6题6分 3题3分 4题4分 多选题 3题6分 2题4分 1题2分 2题4分 合计 8分 10分 5分 8分 1.政府收入的分类

2.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3.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的概念 4.税收的特征 5.税制要素 6.税收分类

7.拉弗曲线与征税限度 8.税负转嫁 9.国债的功能 10.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11.李嘉图等价定理 12.国债的制度 本章考点串讲:

考点一:政府收入的分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我国 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考点二.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口径类型 最小口径 小口径 税收收入 1.税收收入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 2.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 中口径 大口径 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全部的政府收入 财政收入内容 考点三、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考点四:税收的特征

特征 强制性 内容 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无偿性 固定性 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 考点五: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 纳税人 重点内容 1、 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 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 1、 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 2、 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3、 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4、 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税率 1、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2、 税率分类 (1) 比例税率: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2) 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 (3)累进(退)税率。 ①全额累进税率 ②超额累进税率 考点六、税收分类 分类标志 按征税对象的不同 具体内容 1.流转税: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2.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3.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4.资源税: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 5.行为税: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按计量标准划分 1.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2.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项目,资源税等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1.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如消划分 费税,营业税。 2.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 注意: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属于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 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 1.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2.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①中央税是由中央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 用权限分类 ②地方税是由地方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③中央地方共享税是指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第8讲

考点七、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考点八、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的方式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具体含义 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的价格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者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后转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在纳税人前转税负存在困难时,纳税人通过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进价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收转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供给者的一种税负转嫁。 混转也称为散转 纳税人既可以把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又可以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实际上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这种转嫁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消转 纳税人用减低征税物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通过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来抵消税负。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而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了。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旁转也叫侧转, 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原” 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应税商品供给与需(1)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税负不容易转嫁。 求的弹性 (关键因素) 课税商品的性质 (2)生活必需品税负容易转嫁;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如企课税与经济交易的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关系 (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嫁,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 (1)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不容易转嫁 课税范围的大小 (2)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 商品的竞争程度 考点九、国债功能 国债功能 具体内容 (1)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弥补财政赤字 式弥补。 (2)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筹集建设资金 (1)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无风险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工具,因此有调节货币供应“金边国债”之称。 量和利率 (2)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 调控宏观经济 考点十、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国债负担

(2)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较易转嫁。 (1)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国债负担 认购者负担 债务人负担 纳税人负担 代际负担 具体内容 国债发行应考虑债权人的应债能力 政府借债应考虑政府的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如果国债资金运用不善,或者仅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留给后人的就只是净债务,严重影响后代人的生产与生活。 二、国债限度

1、衡量国债绝对规模有三个指标:一是国债余额,即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 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2、衡量国债相对规模有两大指标: 国债相对规模 具体内容 (1)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2)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国债负担率 危机的重要依据。 (3)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 (4)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1)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2)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 债务依存度 (3)我国分为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 (4)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考点十一、李嘉图等价理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李嘉图认为发行国债会助长政府的浪费心理,认为国债是有害的,反对发行国债。

考点十二、国债制度

一.国债发行制度

1.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 二.国债偿还制度

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 三.国债市场制度

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 ①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②回购交易方式: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

③期货交易方式: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

④期权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