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拼音,写句子。
1.suī rán míng tiān hái huì yǒu xīn de tài yáng,dàn yǒng yuǎn bú huì yǒu
jīn tiān de tài yáng le。
2.wǒ kě yǐ rěn shòu gè zhǒng tòng kǔ,dàn jué bú huì chéng rèn cuò wù,gèng bú huì guī huán huǒ zhǒng!
3.rén fēi shēng ěr zhī zhī zhě,shú néng wú huò?
二、排词成句,并加上标点。
1.一条 隐藏 隧道 青草丛 着 倾斜 中 的
2.液体 五彩石 很稠 化成 的 了
3.木轮 水面上 一个 半浮半沉 巨大 的 着
4.梅兰芳 民族 敬佩 令人 气节 的
5.老百姓 西门豹 十二 开凿 发动 渠道 条 了
三、名言佳句。 1.补充名言佳句。
(1)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 (2)一场秋雨一场寒, 。 (3)八月暖,九月温, 。 (4)好问则裕, 。
(5)智能之士, , 。 (6)为学患无疑, 。 (7) ,谬以千里。
(8)嫦娥应悔偷灵药, 。 2.名言佳句运用。 (1)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的道理。 (2)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缺点,成绩差的同学也有他的优点,因为 , 。每个人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3)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买到就是赚到, , 。赶紧拿起你手中的电话订购前来订购吧!
(4)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不要轻易承诺难以实现的事情。因为“ , 。”这表现了一个人的诚信。
(5)有时候话说的太直不太好,伤人感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 。”说话也是门学问。 (6)爸爸笑呵呵地说:“咱们现在过得日子是‘ , 。’知足者常乐。”
(7)去年和爸爸一起登山游玩,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我不禁想起了王维的诗句“ , 。” 四、句子广场。
1.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渺小。星光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2)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蝙蝠夜里飞行,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飞机上装上了雷达。飞机飞行更安全了。
(4)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感到疲劳。蟋蟀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改为反问句)
(2)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调整语序,不改变语意。)
(3)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改为陈述句)
(4)大窟窿立刻被女娲补好了。(改为把字句)
(5)我不得不跑过去问他怎么了。(改为肯定句)
(6)我最爱看天上的星星。(扩句:加上时间、地点、修饰词)
3.修改病句。
(1)老师打手势让大家平静下来,点名让我来回答问题。
(2)梅兰芳先生是闻名全国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3)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恩来是第一任总理。
4.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触到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2)女娲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 ..
(3)此人的名字起得富丽堂皇,性格却有些古怪。 ....
(4)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
5.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1)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来。
(2)新长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一只大白鹅神气地朝我走过来。
(4)爱德华担心被警察认出来,整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6.续写句子。
(1)我望着那许多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仿佛 。
(2)当他描述着蓝蓝的长春花、红红的杜鹃花在草地上随风摇曳时,当他描述
着 、
,小田鼠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田野。
(3)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 ……
(3)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 。
五、读例句,按要求仿写句子。
1.例:我往台下一看。哎呀!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心慌的厉害,腿直打哆嗦,接着脑子一片空白,昏了过去。
要求: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现“我”的某种心情。比如:快乐、着急、害怕、紧张等。
2.例:一位看上去白发苍苍的老汉,紫铜色的脸却显得神采奕奕,老人身穿整洁的棉衣,操着一口陕北音。
要求:用多个四字词语来描写一个人,表现出这个人的特征。比如: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人物品质等。
六、看图默写古诗并答题。 1.
, 。 , 。 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
的 。后两句诗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 2.
, 。 , 。 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
的 。诗中的庐山位于 省。“缘”的意思是 。
3.
, 。 , 。 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的 。
“飞将”说的是汉朝名将 。“阴山”位于 。 4.
看到冬日盛开的梅花,我会想到诗人卢钺的《 》,诗中描写
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其中“骚人”的意思是 ;
“评章”的意思是 ;这句诗的意思是 。诗的后两句是 , 。 七、标点的积累与运用。
1.(1)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2)蟋蟀没有建筑住宅的才能2.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微光透了进来3.村里人看见了4.没找过 说放得这么高幸福鸟为什么 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地球村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等 大家说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裂开了一条缝一丝没有 它也没有特别好的工具大鸡蛋只听咔嚓一声说不定就落在那儿呢 5.我几乎叫出声来6.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电视7.20世纪程控电话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八、品析句子。
1.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意思是“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反问的语气表达出了少年周恩来心中的不解。
B.年少的周恩来不明白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去自己国家的地方。 C.少年周恩来不明白那是不是中国的地方。
D.这句话也让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心中的不解和不满。
2.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对这句话品析正确的是( )。[多选] A.这句话中双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C.将20世纪的成就比作一夜间绽放的无数梨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D.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更有说服力。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对这句话品析最为恰当的是( ) A.蟋蟀的住宅很豪华,很宏伟。
B.蟋蟀用来建造的住宅的工具是柔弱的前足和后退。
C.“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夸张,然而同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儿也不为过。 D.蟋蟀的住宅很舒适,很安全。
4.《风筝》一文结尾处写到: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寻找“幸福鸟”,是因为( ) A.风筝是“我们”亲手做成的。
B.风筝的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和幸福,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C.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D.“我们”能做出风筝不容易,不能就这么丢弃了。
5.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光阴”指时间,“金”指黄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说时间宝贵,不能浪费虚度。
B.“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C.爸爸的话已经具体到一个生命的经历,这让“我”感到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抽象的关于时光宝贵的说法更可怕。 D.“我”真正理解了爸爸的话,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可怕。 6.《西门豹治邺》一文中写到:“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为何要说“我也去送送新娘”?( ) A.西门豹对“河伯娶亲”很好奇。 B.西门豹想见一见“河伯”长什么样。
C.西门豹此话一语双关,想借送新娘惩办恶人,这样说是为了防止打草惊蛇。 D.这样说只是客套话。
7.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 )。[多选] A.“金光四射”让人感受到色彩的变化。 B.“装”“端”“泼”这几个动词,让人感受到女娲补天的形象,显示出女娲的神力。
C.让人感受到补天对女娲来说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D.让人感受到女娲补天是的神奇美妙。
《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
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三、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 )里有( )小蝌蚪,大( ),( )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 )有( ),大象( )( ) (2)( )( )( )( )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 说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分别是: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想曹冲那样多动脑。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的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
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接受知识。
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效果。我
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的进行朗读学习理解。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为帮助他们完整的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的说一段话。
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我运用了静态图片和动态动画结合的方式,针对重难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巧妙的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一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坐井观天》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坐井观天》。“坐井观天”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课时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悟,悟中读,反复品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让故事深含的寓意跃然纸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说教学重难点 :
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说学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手段掌握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教学分为: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研读对话——演读入境——抒发感情,升华情感几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理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我采用学生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他们在争论什么?指名说说,教师随机点评。并结合图文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 井底 ),小鸟落在( 井沿 )。理解“井沿”,并举实际例子,如:桌沿、床沿等帮助学生理解。
(三)研读对话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辅。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浅,阅读积累少,很难从字里揣摩出青蛙在井底目光短浅,不信小鸟说的话。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而后再仔细品读。
1.研读第一次对话。读完后让学生自己交流读懂了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小鸟又累又渴的语气,还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2.研悟第二次对话
A.学生自读第二次对话,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接触到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理解“大话”,同时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不对?(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动手体验: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C.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并说话。
D.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E.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F.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的态度。)
c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三 )演读入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指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表演。
(四)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揭示寓意,突破难点。用4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1.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 2.它俩谁说得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青蛙为什么会错?
4.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教育? (五)拓展延伸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如下练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编写第四次对话,并上台表演(这个设计来源于课文,又跳出课文,既巩固深化课文,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清课文思路、突出学习重点的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板书:
13 坐井观天
小鸟: 天 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青蛙: 天 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启示: 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
当然,我的这些设计也只是一种预设,因为孩子们的思想是反战变化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来调控我的教学,是我的教学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狐假虎威》说课稿
一、说教材: 《狐假虎威》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共九个自然段,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说学生:
二年级是属于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的时间不会太长,他们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主要是通过“读”来获得,二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准,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体验课文情境,
感悟文章主要思想感情。因此本课采用诵读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媒体为辅助,利用白板的聚光灯、拖拽、擦除等功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中品读、感悟课文。
本篇课文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中年级儿童,他们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由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学生要融入一定的课文情境,合作交流,反复诵读,这样才能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六、说教学准备:
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生字模板等教学用具。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导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忍不住地走出家门。看,这是谁?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狐狸和老虎吗?(聪明、狡猾;凶猛、威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狐狸和老虎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在书上找一找,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老虎本的威猛?(理解:窜过、扑过去、逮住了)
(2)指导朗读。多么凶猛的老虎啊,你们这么读,让我感到狐狸未必被老虎逮到。再读——齐读。
2.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教师导入:老虎多么凶猛,眼看狐狸就要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⑴指名分角色读2~5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老虎说的话,注意表示它们的神态和动作的词。【多媒体出示课文】
(2)集体讨论:
①“狐狸的眼珠子骨碌一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狐狸在想什么呢? ②“扯着嗓子说”是什么意思?
③“你敢吃我?”这句反问句是什么意思?该怎样读狐狸的话?(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具有威吓性)
④老虎听了狐狸的话有什么反应?画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一愣、松开了爪子)这两个动作说明了什么?老虎为什么被蒙住呢?
(3)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课文,抓住对狐狸的说话语气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狐狸面对老虎其实是胆怯的,更突出狐狸的本质的狡猾。】
3.学习六至八自然段。 教师导入:接下来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自己读读6—8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分组讨论:既然老虎放了狐狸,狐狸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反而要带老虎在百兽前走一趟呢?(验证自己刚才所编造的谎言)
(3)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各是什么样子?你读懂了吗?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是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4.表演配音
(四)揭示寓意、拓展升华。
1.导入:百兽是被谁吓跑的?(老虎)从哪里看出是被老虎吓跑的,而不是被狐狸吓跑的?
填空:
原来( )是借着( )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总结:人们把“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的行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
2.小练笔:老虎明白了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