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因工程技术范例

2024-03-10 来源:华佗健康网

基因工程技术范文1

【关键词】工程;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81-01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从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物以来治污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爱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深刻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益,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一、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从1986年美国和法国首先在进行以耐除草剂标记基因的转基因烟草田间试验到1997的12年间,全球大约进行了25000次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涉及10个国家、60种作物、10个性状。。

(一)在优质丰产及综合性状改良育种上的应用

作物的丰产优质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目标就是优质丰产育种,90年代前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广泛,且主要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近期则侧重于提高品质,如:美国科学家据此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达20%-40%,最高达到40%-60%.用反义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极耐储藏的番茄,这种番茄采收后可置于室温下2-4个月任然保持绿色,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的反季节蔬菜备受欢迎。

(二)在抗性基因工程上的应用

植物病毒和虫害往往使农业生产产量蒙受严重损失,农作物损害的三分之一可归咎于病害,而植物虫害也使全世界每年大约损失数亿美元。基因工程的发展为培育抗虫害的作物提供了新的方法,从而开辟了植物抗虫害育种的新时代。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康虫害作物品种可克服常规育种的不足:1.它不仅利用存在于植物中的抗病虫基因,还可以利用某些动物、微生物中的抗性基因,将其从组到植物染色体上,并使之在植物体内特定地遗传及表达,从而产生抗病虫害性状,因此基因资源非常丰富。2.该性状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3.育种周期短,成本低。4.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病虫作物品种还具有不污染环境及抗病虫物质不易被环境所破坏的优点。

(三)在非生物胁迫育种上的应用

通过化学方法来控制杂草已成为现代化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草剂的年产量和销售量已经跃居农药之首。除草剂的应用情况取决于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除草剂的性质和施用除草剂的花销,这就限制了这些除草剂的应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的出现,不仅扩大了现有除草剂的适用范围,而且还影响新型除草剂的设计和使用。近年来,关于除草剂模式和生物中存在的除草剂的抗性机理研究,为植物耐除草剂的基因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耐除草剂的基因工程主要有两种策略:(1)修饰除草剂作用的靶蛋白,使其对除草剂不敏感或促其过量表达以使植物吸收除草剂后任能进行正常的代谢。(2)引入酶或酶系统。

这两种策略都已成功的应用。如今已培育出了耐草甘膦和草铵膦的作物。

(四)在植物医药基因工程上的应用

在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一个新发展趋势就是医用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目前,这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的在植物中表现抗体,二是成功的用植物来生产某些动物的疫苗。植物抗体还可以避免由于动物自身所患某种疾病通过抗体再传染给其他的人畜的危险。同时,植物生产的抗体还可以以种子的形式大量储藏并且便于运输。

二、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应用上存在的不足

(一)基因工程本身的发展局限

目前,已获得了许多植物的转基因植株,但实际上都是经过了大量的重复试验而得到的几个转化体克隆,特别是主要的乔本科粮食作物转化率更低,成为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今乔谷类粮食作物高频再生受体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植物基因工程与农业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

现代农业在选择良种的同时已不知不觉的淘汰、丢弃了大量所谓的低劣的原始品种,造成了农业遗传多样性的极大损失。依靠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创造在逆境中生长并且优质的“超级品质”,从而有可能加剧农业资源多样性的单一和匮乏。因此必须把目的基因开发利用与生物基因文库保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基因工程与病虫抗药性

病虫抗药性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基因工程的操作会引起新的病虫抗药性。

基因工程技术范文2

命题分析

一点通

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卷可看出,高考真题涉及基因工程的内容,有如下特点:

①考查l率较高,几乎年年考查。

②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基因工程中的各种工具和程序,尤其是各种工具酶的切割位点的确定,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导入,目的基因的筛选方法等。

③命题有时从新的情境提出问题,让考生去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

④有的命题与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克隆技术等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与遗传变异等知识结合,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能力。

失分点

这样的高考试题,对成绩中上的考生来说,失分点主要在综合性题型;而对成绩中等偏下的考生来说,基础题型也是失分的重要方面。

那么,考生如何在高三备考的最后阶段快速准确地掌握该考点的知识及解题技巧,从而提高高考成绩?经实践,笔者用“数字法”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解锁“数字法”密钥

一、用“数字法”总结提炼知识密码

(一)基础密码“1234”――开启基因工程知识复习之钥

1.密码解读

“1”,即一个原理:基因重组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故依据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2.密码点津

本密码概括的是基因工程板块的基础知识,故称为“基础1234”。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应对高考常出现的基础考查。高考试题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常以图表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复习过程中要掌握好基础密码,利用相应的表格、流程图、示意图进行研读,以便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程序密码“2233”――把握基因工程操作程序要点之诀

1.密码解读

“2”,即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

2.密码点津

本密码解读的是基因工程操作程序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可以称为“程序2233”,是对基因工程基础知识的补充和深化。高考试题中有时会针对个别知识专题进行考查,有时会在综合题型中进行主要考查。建议复习时运用表格法(如上)列出明细,比较异同,便于掌握。尤其是按照密码“2233”掌握不同程序的几个要点,然后结合相关图表综合运用。

(三)概念密码“411”――辨析基因工程易混概念之码

1.密码解读

2.密码点津

一般情况下,这些易混概念是解答基因工程试题的关键点。概念不清,做题就容易出错。高考考试中,单独考查概念的频率不高,往往结合图表,在综合考查基因工程知识的时候,顺带考查。。

二、用密码知识化解基因工程高频考点难题

热点1:有关基因工程程序的考查

1.考题精析

例1 (2016・海南卷)基因工程又称为DNA重组技术,回答相关问题:

(1)在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大途径,即_______和从_______中分离。

(2)利用某植物的成熟叶片为材料,同时构建cDNA 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两个文库相比,cDNA文库中含有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中的少,其原因是 _______。

(3)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是_______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若采用原核生物作为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最常用的原核生物是_______。

(4)将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植物细胞时,常用的携带目的基因的金属颗粒有_______和_______颗粒。

【解析】(1)获取目的基因主要有两大途径,即人工合成和从生物材料中分离,前者通过反转录法或人工化学合成法,后者通过基因文库提取实现。

(2)cDNA文库中只含有叶细胞已转录(或已表达)的基因,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基因,故cDNA文库中含有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中的少。

(3)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因细菌繁殖快,故常采用的细菌是大肠杆菌。

(4)基因枪法是单子叶植物的常用的基因转化方法,常用的携带目的基因的金属颗粒有金粉和钨粉颗粒,成本较高。

【答案】(1)人工合成 生物材料

(2)cDNA文熘兄缓有叶细胞已转录(或已表达)的基因,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基因

(3)RNA 大肠杆菌(或答细菌)

(4)金粉 钨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根据相关密码,掌握要点知识,即可回答。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考查的知识,如基因枪法等,考点较偏,如果考生对书本不熟,基础不牢固,就会容易丢分。

2.考点预测

【预测1】图1是农杆菌转化法的示意图。 )

A.①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②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

C.③含Ti质粒的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的过程叫转化

D.④过程培育出的植株不一定表现出抗虫性状

【答案】D

【点评】本题利用教材流程图,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各程序知识,是高考的常见题型,如2014年重庆卷、2014年广东卷等。本来此类题难度不大,但浓缩在选择题中考查,难度就增加了。

【预测2】为了获得更多的青蒿素,研究人员尝试利用酵母进行转基因的方法进行生产。研究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青蒿酸合成的中间产物FPP(如图2所示,实线框内为青蒿细胞中青蒿酸的合成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FPP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中①需要______________酶催化。

(2)根据图示的代谢过程,若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能产生青蒿酸的酵母细胞,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为了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能稳定存在、复制和表达,使其发挥作用,需要构建_____________。

(3)实验发现,改造后的酵母菌细胞的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酸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4)利用酵母细胞生产青蒿酸的明显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答案】

(1)RNA聚合

(2)ADS酶基因 CYP71AV1酶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

(3)酵母细胞中FPP部分用于合成固醇(或FRG9酶容易表达)

(4)细胞繁殖快(或生理代谢旺盛,或易培养,或成本低,或能克服地域性种植的限制)

【点评】根据热点材料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要点,是高考常有的命题方式。解答这类问题,要会结合密码知识,根据图表和材料进行分析。

热点2:有关构建重组质粒的考查

1.考题精析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图3(a)中的三个DN段上依次表示出了EcoRⅠ、BamHⅠ和Sau3AⅠ三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b)为某种表达载体示意图(载体上的EcoRⅠ、Sau3AⅠ的切点是唯一的)。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BamHⅠ酶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可以与上述表达载体被____________酶切后的产物连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利用图3(b)所示的表达载体获得了甲、乙、丙三种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如图4所示。这三种重组子中,不能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产物的有____________,不能表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段连接起来的酶,常见的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其中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Sau3AⅠ酶切割的目的基因和BamHⅠ酶切割载体产生的片段具有相同的的黏性末端,故可连接。

(2)在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应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终止子应位于目的基因的尾端,这样目的基因才能表达。图中甲、丙均不符合,所以不能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

(3)常见的DNA连接酶有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的是T4DNA连接酶。

【答案】(1)Sau3AⅠ 两种酶切割后产生的片段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2)甲、丙 甲中的目的基因插入在启动子的上游,丙中的目的基因插入在终止子的下游,二者的目的基因均不能被转录

(3)E・coliDNA连接酶 T4DNA连接酶 T4DNA连接酶

【点评】构建重组质粒的相关知识是基因工程高考试题中最常见的考查点之一。考查要点是重组质粒的结构,以及重组质粒的构建过程。

重组质粒的结构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缺一不可。

建重组质粒则要遵循几个原则:(1)保证得到的目的基因不被破坏。(2)作为运载体的质粒保证至少一个标记基因不被破坏。此外,应注意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等不被破坏。(3)目的基因与质粒之间能得到一种或两种彼此相同的黏性末端(平切口不考虑)。 同时要注意不同酶切方法的运用:(1)一般情况下,单种酶在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时常常要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从而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限制酶去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段和运载体。较常见的是用同一组两种限制酶去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和运载体,两者都会产生具有两种不同的黏性末端的DN段(两个末端分别用A与B表示)。当构成重组质粒时,由相同酶切开的目的基因的A 端与质粒的A 端通过碱基互补连接,目的基因的B端与质粒的B端通过碱基互补连接。用多种酶切的优点:(1)可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的自身环化。多酶切后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两侧的黏性末端不相同,因此不能发生自身首尾相连成环状DNA分子。(2)可实现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定向连接。

2.考点预测

【预测3】图5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请回答:

(1)质粒载体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而作为基因表达载体,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具有启动子和终止子。

(2)如图5所示,若对1中的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Sma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将会____________。

(3)如图5所示,用2中的人乳铁蛋白目的基因和1中的质粒构建重组质粒时,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从“EcoRⅠ”“BamHⅠ/ HindⅢ”“SmaⅠ/ HindⅢ”中选择)。不能选择其他限制酶的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能自我复制、具有标记基因

(2)提高

(3)BamHⅠ/ HindⅢ 若选EcoRⅠ会破坏质粒的复制原点;若选SmaⅠ/ HindⅢ,则构建的重组质粒没有标记基因或复制原点

【点评】本题考组质粒的结构和构建,是近年来最常见的基因工程题型。

热点3:有关基因工程知识应用的考查

1.考题精析

例3 (2016・天津卷)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血浆中制备。图6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rHSA)的两条途径。

(1)为获取HSA基因,首先需采集人的血液,提取________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下图中箭头表示一条引物结合模板的位置及扩增方向,请用箭头在方框内标出另一条引物的位置及扩增方向。

(2)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构建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表达rHSA的载体,需要选择的启动子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单选)。

A.人血细胞启动子 B.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C.大肠杆菌启动子 D.农杆菌启动子

(3)利用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需添加酚类物质,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合成的初始HSA多肽,需要经过膜系统加工形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才能有活性。与途径Ⅱ相比,选择途径Ⅰ获取rHSA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证明rHSA具有医用价值,须确认rHSA与____________的生物学功能一致。

【解析】(1)合成总cDNA需要提取细胞中所有的mRNA,然后通过反转录过程。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时,两条引物分别与模板链的5@端结合,扩增方向相反。

(2)根据启动子通常具有物种及组织特异性,在水稻胚乳细胞内特异性表达rHSA,需要选择水稻胚乳细胞启动子。

(3)农杆菌转化水稻受体细胞的过程中,酚类物质可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的转移。

(4)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rHSA多肽进行高效加工,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5)为证明rHSA具有医用价值,须确认rHSA与天然的HSA生物学功能一致。

【答案】(1)总RNA(或mRNA)

(2)B

(3)吸引农杆菌移向水稻受体细胞,有利于目的基因成功转化

(4)水稻是真核生物,具有膜系统,能对初始rHSA多肽进行高效加工

(5)HSA

【点评】一般来说,基因工程的应用考查体现了本专题知识和其他章节知识的综合。如与本专题相关的必修内容:酶的特性、遗传变异知识等。再如与本专题相关的选修内容: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本题通过人血清白蛋白的制备来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同时兼考查启动子、cDNA文库等概念,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膜系统的知识。解答这类试题,掌握密码知识是基础。

2.考点预测

【预测4】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常用于致病机理的探讨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利用正常大鼠制备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的流程如图7所示(注:基因B为高血压相关基因)。

(1)进行过程①之前,需对人工采集的进行____________处理。完成过程②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过程④中,为了防止污染,通常还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___。

(2)从人体细胞中获取基因B时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高血压相关基因的首端必须有____________,它是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部位。

(3)图示中甲为____________(时期)的去核卵母细胞,过程⑤的操作技术叫作____________。

(4)要在分子水平上检测成功导入的B基因在大鼠中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____________方法,如果高血压相关基因已在大鼠体内成功表达,可用其建立高血压转基因动物模型。

【答案】(1)获能 显微注射法 抗生素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启动子

(3)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 核移植

(4)抗原-抗体杂交

基因工程技术范文3

水利工程 质量 影响因素 关键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影响是非常大,同时在能源供应方面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水利工程建设在灌溉、航运、发电以及防洪方面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这样就使得现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不断增多,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在质量方面出现问题带来的隐患也是非常大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对关键的施工技术进行重视,这样才能更快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水平、身体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2.3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2.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2.5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3.6高边坡技术研究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3.7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3.8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网络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总之,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工作的时候要对出现的洪涝灾害、缺水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要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凯.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

[2]杨式卿.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J].经营管理者,2010,(07).

[3]李辉,姜崴.浅析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影响因素与关键技术

[J].民营科技2010,(05).

基因工程技术范文4

关键词:工民建;渗漏原因;防渗漏技术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现如今建筑工程大力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建筑工程渗漏现象非常普遍,渗漏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对人们正常使用房屋带来严重的不方便,而且在建筑工程后期的管理工作中对于渗漏的补救也是非常难以开展的,甚至由于建筑工程渗漏问题造成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安全的隐患。 因此,在工民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时刻总结渗漏的原因,不断的进行建筑工程防渗漏技术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一、导致工民建工程渗漏的成因

(一)工程材料的选择问题

在工民建工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材料,如果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选用的施工材料质量较差、防水性能不好就会很容易造成工民建筑工程的墙面或者门窗等出现开裂、变形的情况,非常容易造成工民建筑工程出现渗漏问题。

(二)工民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工民建工程会发生渗漏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施工质量水平不高造成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监督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操作, 如果因为没有控制好,像预留管道的位置等问题,或者一些建筑材料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严格配置,都会导致工民建筑工程完工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渗漏的情况。

(三)自然气候的因素

我国地域的广阔性也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对于北方地区的建筑来说,会由于气温较低的情况导致外墙面出现裂缝的情况,因而发生大面积的渗漏;对于南方地区来说,由于多台风暴雨天气,伴随着狂风会造成建筑结构发生很小的变形,虽然一时不会造成很大破坏,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建筑工程墙面结构的开裂,因而导致工民建筑工程出现渗漏的情况。

二、工民建防渗漏技术要点分析

目前在工民建工程的施工中,人们对建筑工程中防渗漏技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重视,将其加入到工民建筑工程施工规划中,通过一系列先进的防渗施工技术,重视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渗漏的重点部位,比如厨卫,门窗及墙体等。

具体来讲,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渗漏技术需要贯彻于工程的全过程中,首先需要提前介入进来,重视工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确定以及施工材料的选用环节,如果选用了错误的施工材料确定了不合理的施工方案,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渗漏问题的出现。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那些容易出现渗漏问题的地方,比如外墙、厨房、卫生间等,采取一系列的防渗措施来进行预防,比如在外墙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为了进行防渗漏处理,一般采用的混凝土外墙板防渗漏处理技术,要将封堵加密的方法应用到厨房以及洗手间内那些容易出现渗漏问题的管道。通过大盘的调查发现,在不同的工民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容易发生渗漏的地带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外墙和门窗相接的部位是外墙中容易出现渗漏的部位,还有变形缝以及散水坡等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屋面的很多部位都会出现渗漏问题,比如屋面板、落水口、女儿墙等等,所以,在进行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对容易发生渗漏的地方进行处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三、工民建施工中的防渗漏技术研究

(一)外墙的防渗漏技术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是容易发生渗漏的地方,所以要进行有效的预防,用于砌墙和抹灰用到的砂要保证含泥量在 。砂子尺寸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针对外层墙需要附加防水剂和抗裂剂,从而增强外墙的抗渗漏能力。严格控制空心砖、多孔砖等砌墙材料的大小和质量。所以施工材料要以严格的抽样检查的方式确保质量和尺寸达标,对不达标的材料要全部处理掉。另外,在砌筑之前,采购的水泥需复试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确保墙体与工民建筑工程整体的工程质量

(二)屋面的防渗漏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因为屋面板可以起到预防渗透、承重和隔热保温的作用,所以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要确保施工质量达标。同时要求考虑施工的环境和气候因素,合理的选择防渗漏材料和防水卷材。这些防水材料要规范合理的施工,例如:防水材料涂抹前要反复试验,涂抹时要做到均匀并且要重复涂抹;下一层的涂抹一定要在涂抹材料成膜状时施工,涂抹后一天内要做注水测试,确保施工质量合格,如果出现渗漏要及时维护、修正。铺贴卷材时要严密,由低往高进行并且要压实平整,每铺一层就得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处理。浇筑房屋建筑面时要连续,防止浇筑间断,从而形成裂缝。要确保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钢筋之间的距离。钢筋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必须密实,防止形成蜂窝、麻面和孔洞现象,同时要对浇筑好的混凝土及时进行养护。找平层的施工过程中,确保材料结构有较强的刚度,坡度适宜,减少雨水积累造成渗漏的出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屋面的防渗。

(三)门窗的防渗漏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室内的通风和采光都是通过门窗来实现的,因此,在设计门窗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美观要求以及人们的采光需求之外,还需要对建筑工程门窗的防渗漏性能特别重视。目前,我国在工民建工程中采用的门窗材料一般是铝合金材料。在门窗的防渗漏工作中,需要首先保证数据预留的质量,采用合理的安装方式,同时密闭处理周围的空隙。要准确的进行安装,避免有扭曲或者变形等问题的出现,结合具体的情况,在密封处理中采用一系列的材料,比如密封胶等。要及时检查门窗安装和密封处理效果,如果有空隙出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避免建筑工程门窗发生渗漏,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的工程质量。

(四)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漏技术

厨房和卫生间是建筑物中用水最多的两个地方,不论哪处的防水施工质量不好,都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漏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度要低于客厅和卧室地面20mm,在结构施工过程中,要做出高度差,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起坡,地漏口要比相邻的地面低10mm以上,并在墙根向上300mm内设置防水层。厨房和卫生间的墙体在0~180mm的范围内要进行内抹灰,并要加入防水粉,烟道和穿楼板管道的封堵材料要使用细石混凝土和微膨胀剂,在周边要进行凿毛,并将其清洗干净,支撑上模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在管道四周的200mm的范围内,要从管边开始向外进行找坡,厨房和卫生间在进行地面防水施工之前,先要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试水工作,一旦发现有渗漏的情况,一定要找出渗漏的源头,并对其进行彻底的处理,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防水涂膜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避免发生渗漏。

结束语

在现今建筑行业飞快发展的情况下,工民建工程中存在的渗漏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又很难处理,无论是施工企业的工作,还是后期管理的工作都难以顺利进行,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都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这也需要引起相关施工企业的足够重视,在工程开始前做好设计图纸与采购质量合格的材料,对工民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重视,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施工,积极的采取防渗漏技术,保证工民建工程渗漏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曾永生.关于工民建工程中的防渗漏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185.

[2]许勇.工民建中防渗漏技术的相关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2:106.

[3]丁毅杰.工民建中防渗漏技术的相关探究[J].江西建材,2014,03:83.

基因工程技术范文5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转移渠道;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672-2426(2011)07-0043-04

一、引言

。虽然目前中国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但在发展中面临着技术进步慢、水平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顽症,尤其是自主技术创新滞后导致的核心技术缺乏更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长期徘徊于产业链低端。盈利能力很弱。根据王玺等人的研究口,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驱动的,技术进步尤其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一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普遍偏低。而且目前中国乃至亚洲的技术进步速度正在放缓,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而以自主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持续的技术进步正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学界对中国技术创新滞后原因的研究,最初归结于创新意识薄弱,国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科技人员和研发资金不足。然而近2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研发逐年增加投入,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已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科技人员总量目前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并未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于是有学者从微观企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研究,认为企业层面的技术能力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发展中国家一般要经过引进、消化与吸收阶段,逐步积累技术能力,然后进入自主创新阶段,而面对创新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合作创新是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策略,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缓慢以及合作创新成功的缺乏并未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有关文献从更广泛和深刻的角度看待技术创新,认为知识创造是全球竞争的关键性因素,但知识创造并非是个人或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一种集体性的交互学习过程,政府的作用就是构建学习与知识创造的制度演化框架。“出口导向”战略是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的前提条件,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创新体系理论对于“出口导向”战略引领的技术进步出现停滞时的应对措施没有进一步的跟进研究。。余典范和于春晖认为政府对技术的选择有“跃进”的冲动,其制度安排诱使技术选择与技术基础及人力资源禀赋不匹配。阻碍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同时政府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不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丁重和张耀辉的研究证明政府对垄断厂商在制度与政策上倾斜会削弱非垄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使垄断厂商成为创新主导者的概率增大,内生性技术创新出现的频率会大大降低。

本文从技术创新的本质及其知识特性出发,分析从微观到宏观的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试图揭示技术创新的规律,并以此解释我国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并探讨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组织与制度体系变革的政策措施。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及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企业行为,与发明是有区别的,当知识被第一次运用并导致一种新产品或生产过程问世时,创新阶段就产生了。所以创新过程必然伴随着新知识的产生,或者说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生产。而对一个产业的生产效率来说,创新的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Rosenberg的观点,正在扩散中的产品或工艺本身服从扩散过程中的进一步变化,因为在对创新成果的模仿的过程中,会改善产品的质量并降低成本,模仿本身有创新的成分。可以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在追逐创新利润的动力和应对生存压力的驱动下新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的社会过程。

技术创新成功首先要解决创新激励的问题。创新涉及企业家职能,企业家为了获得创新所能带来的垄断利润,把握住原始的发明,筹集资本、组织人力并第一次将它付诸实施。如果国家的制度体系不能让企业家获得足够的创新利润,或者由于缺乏对垄断的规制使企业缺乏创新压力,那么创新将很难发生。因此,为了增加企业的创新意愿,一方面要使创新主体具有创新动力,这需要有效运行的产权制度和专利制度来保证创新利润,以及社会文化对企业家职业道德和精神的提倡;另一方面要使创新主体感到创新压力。这需要政府产业政策对技术变迁轨迹的正确引导,如对粗放型生产技术的规制和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倡导,还需要保持产业组织内部的有效竞争格局。

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意愿,也取决于企业进行创新时面临的技术机会与企业自身的组织能力与技术能力。。可见创新是一个结合的过程,涉及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创新的产生依赖于创新者对于创新成果的潜在使用者的了解和事先对缺陷的改进,也就是说需要获取用户的知识和建立信息的通道,同时需要把用户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发明者或者说是设计者,并使设计者能与生产环节的工程师或技术工人密切合作,改进工艺,达成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要求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信息传递的渠道。而创新的传播则需要在产业内企业间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以上涉及企业内部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一般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知识转移的主要特征是目的性、增值性。转移过程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相应回报,知识转移完成后要达到知识供需双方彼此双赢的目的。知识通过转移产生增值、裂变、聚合后,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知识转移还包括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碰撞。创新的产生和传播都需要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因此知识转移渠道的建立对创新的产生和传播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结为二:一是在科学、技术与

市场之间,或者说是创新相关的各个方面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知识的能力,也是在企业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知识转移的渠道的组织能力;二是一个对创新产生激励的制度环境,主要指激发创新的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鼓励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和维持企业创新压力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企业内部和组织间知识转移渠道的建立及其治理机制

知识转移渠道的建立是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两个层面进行的。对企业内部来说,一般通过企业惯例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来保证个人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合作、强化社会性知识的集体学习以形成企业独特的知识与能力;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则需要通过组织间频繁的互动来发展理解与信任,逐步建立组织间知识转移渠道,并发现有效治理机制来维持它。

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知识(公共知识)、产业独有的知识和企业独有的知识,对于科学知识和产业独有的知识来说,基本上属于陈述性知识,易于以编码化了的作为运转程序标准的蓝图之类的文献形式进行转移,而企业独有的知识则基本上属于社会性知识或者说是过程知识,难以言明,因此需要一个面对面的交流的环境和基于身体之间互动的学习,需要在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企业的知识是以组织成员个体为基础的,不能脱离企业之中的个人,而个人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形式的。个人知识能否变成组织知识取决于个人知识能否为组织的其他成员共享,或者能否通过对组织其他成员或组织程序的影响而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组织对于知识创造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为知识的产生提供“实践的社区”,因此有必要培养员工之间尤其是研发人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使有效的知识转移得以发生,因为信任是知识转移的基础。组织还需要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建立反馈的回路,这样才便于在学习过程中的改进和提高。以上作用的形成依赖于能促进组织学习的企业惯例和制度化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例如,日本的日立公司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市场一技术一生产”的科研生产体制,通过“销售卡制度”、密切研究所与工厂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措施实现用户、营业部门、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之间的知识沟通,这种体制(企业惯例)帮助日立公司在二战之后不断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使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长为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之一。。

企业之间沟通渠道的建立一般需要特殊关系的投资,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通过相互作用的学习来产生有效的通讯代码。一般企业会选择一些供应者或者与特定用户建立较为长期的往来关系,为了保证资产的专用性,企业有时会选择通过投资,为这种长期协作关系提供控制机制,这种协作关系一般是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要长期维持也要靠相互间的信任。可以这样认为企业间知识转移渠道的治理机制一般以非正式的治理机制为主,因为正式的控制机制――详细的、法定的合同、监控的程序以及可信的诉讼威胁往往会对创新成功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进行合作是为了开发新知识,因而并不确切知道合作能产生什么,那么也不可能详细而明确地指定参与者的义务。信任、声誉是建立知识转移渠道的重要治理机制,行业协会、政府也可以作为对知识联盟等创新合作形式的第三方治理人参与对知识转移渠道的治理。合作各方的互信是合作的基础,信任的产生条件对于企业创新成功就有重要影响,推崇诚信和遵守商业道德的社会文化可以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如果企业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企业间的问题,那么在产业内企业间可以在自组织过程中进行产业组织的制度创新,在产业组织能力的演进中不断建立和发展企业间知识转移渠道,促进生产性知识的产生和传递。现代产业组织呈现一种网络化趋势,企业之间通过结成企业网络参与产业的分工和竞争,在企业网络中,可以通过组织间共同知识的积累而产生知识转移渠道适宜的治理机制,以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并通过知识的共享来提高企业网络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汽车工业中汽车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等级制的转包模式,也被称为“系列企业制度”。正是基于这种模式,日本汽车工业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准时生产制、零库存以及看板管理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日本汽车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使日本汽车工业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大大超过原来的世界汽车业霸主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全面的竞争优势。

四、对技术创新产生激励的制度环境

从赋予创新主体创新动力的法律制度来说,专利制度正是一种有效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它通过赋予创新者短期的垄断权使其能弥补研发成本、获取垄断收益。诺斯曾给予专利高度的评价,“一套鼓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会收益率的系统的激励机制,仅仅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确立起来。在专利制度提供给创新者保护时,不仅增加了创新者的收益,同时还能促进技术贸易,推动新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专利制度是否能被有效执行,实际上要依托产权制度的完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国内财产权利和专利权利对获取创新收益的有效保障制度,才取得了技术快速进步和由此决定的其工业经济的国际领先地位。

要使创新能得到较快地转播并持续不断地进行,需要产业内存在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由于企业行为是嵌入其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一国或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习俗这些广义的制度环境对企业乃至产业创新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们普遍遵守秩序、尊重商业道德、社会诚信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组织之间更容易形成频繁互动。而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认知模式和行为范式等可以降低合作的交易费用,也是形成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的基础,这也意味着知识转移渠道更加容易形成,并且能在产业组织中形成合理的竞争秩序,共同维护产业的共同利益。从社会思潮来说,崇尚自由与平等、推崇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对创新的产生最为有利,这时创新主体处于一种自主状态,充满创造性。

按上述标准,美国的制度环境对创新极其有利,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创新率最高、工业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美国硅

谷就是一个信息产业在特定区域创新成功的典范。硅谷处于一个有利的文化和法律的外部环境之中,如有良好的专利技术保护,垄断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受到严格规制,政府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还有着对企业家精神倍加推崇的社会文化习俗。由于这样的制度环境与当地几所实行开放管理体制的大学的存在,硅谷内企业间知识转移效率极高。

五、对我国技术创新滞后原因的分析

本文认为中国工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的原因在于体制,包括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企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组织的制度安排。

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来看,我国技术创新主体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与压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创新企业经常难以获取应得的利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倾斜使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降低其创新意愿和能力,而在美国80%的新开发的技术是由中小企业商业化的;在种种行政政策保护下的大型国企通常缺乏创新压力;我国金融体系难以有效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技术创新较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国有大企业更易维持其行业内的垄断地位,研发市场有效竞争的局面更加难以出现。我国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放任对资源和资金低成本的利用,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严重损害,也使企业难以产生采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和进行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技术创新的压力,而印度则因为资金的高成本而加强了技术创新,在某些技术领域大大领先我国。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占份额逐年下降使人力资本回报偏低,这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来看,我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渠道的建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渠道的建立受到诸多阻挠,而且缺乏有效的组织间知识转移渠道的治理机制。在我国,对教育、研发资源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仍然是纵向的,获得资源的竞争方式也是纵向的,科技创新活动变成一种寻求部门利益最大化并成为归属部门的活动,在国外,研究项目资助的70%以上用于项目负责人和市场招募研究力量的人头报酬支出上,而在中国,80%的项目经费用于本部门的装备建设上。即使少部分用于人头,也很少用于市场招聘人员,而是依赖本单位的人员。这种纵向的科研管理方式,压制了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横向交流和沟通,使得企业之间、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部门分割和行政区划分割造成了人为的知识转移的障碍;从产业组织情况来看。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十分严重,很多企业缺乏对商业规律和商业道德的尊重,企业信用状况十分不理想,中国企业乃至社会的道德秩序缺乏,使得企业面临着恶性的竞争生态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产业内企业间的自组织过程难以发生,促进企业间合作的治理机制也就难以在企业间的互动中被发现;政府官员的大量腐败行为产生的示范作用导致社会诚信状况恶化,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不利。从企业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强有力的组织惯例和管理制度建设能强化组织学习。进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功,因而没有注重建设有效的促进组织学习与创新的组织惯例和制度化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发展滞后于企业规模的壮大,这些状况不仅使企业创新效率较低,而且到达一定规模时就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方向。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知识特性出发,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者为了获取创新收益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为让市场接受或顾客满意的产品的过程,也是知识的产生、利用和传播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否成功关键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主要指政府的政策、相关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能否对创新主体产生足够大的压力和动力,二是企业内部和组织之间能否有效建立知识转移渠道以促使创新的产生和扩散。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轨迹受到不利影响时,可能出现低技术锁定的情况。根据上述观点,我国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和社会变革以便开始一个向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演化的进程,来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

。。3、加强廉政建设、社会成员道德品质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以降低整个社会交易成本。4、加快金融创新,发展投资基金、风险资本、二板市场等在内的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5、加大专利法的立法和执行力度。6、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7、以满足内需为主要目的引导本地化技术创新。8、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成本。9、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促使企业必须实施技术创新来应对国际贸易保护和国内环境问题。;。3、加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产业组织内部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英]弗里曼,苏特著,华宏勋,华宏慈等译,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玺等,危机后的亚洲走向转型还是再次崩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6).

[3]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超越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J]当代财经,2002,(1).

[4]冯艳飞,江晓明,基于项目合作的企业技术能力提高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5]贾根良,创新体系与东亚模式的精髓[J],南开学报,2001,(5).

[6]余典范,于春晖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

[7]丁重,张耀辉,制度倾斜、低技术锁定与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

[8]Arrow,K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allocation 0f resoHrces for invention,In:TheRate and Direction 0f Inventive ActiviW E-conolTnc and Social Factors[M],PrincetonUniversity Pros,1962.

[9]Rosenberg,N.Pempenves 0n Technolo-gy[M].

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0]Brown,J.s.& Duguid,P,1998Organizing knowledg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0(3).

[11]Baba,Y.Japanese colour TV firms:decision-making from the 1950s to the1980s',Dphil dissertation,Brighton,University of Sussex,1985.

[12]张燕,企业边界变动与产业组织演进[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7).

基因工程技术范文6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

。为此,要求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调研等途径,总结出传统基因工程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且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

一、考试改革的必要分析

;第二,由于传统的考核存在着内容不合理等问题,继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因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考试改革目标,可带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提高自身整体学习绩效。

二、传统基因工程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因工程课程考试中始终秉承着单纯文字性的笔试考核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常复习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背诵基因工程课程中概念信息,为此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此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导致学生趋向于“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且促使其无法全面的掌握到基因工程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此外,考试单一问题的体现还包括考试范围的缩小,即在基因工程考核中教师将基因概念及现象放在考核的重点,并加重了名词解释在卷面所占的比分,最终致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实践性知识的了解。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基因考核中还存在着考试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因而高校教育部门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二)缺乏专业性

缺乏专业性也是传统基因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基因工程考核中未结合课程特殊的专业知识、思维及实践能力,继而促使学生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下无法活跃自身思维,最终形成了缺乏专业性的死记硬背学习模式。此外,基因工程课程考试试卷设计中仍然采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问答题设计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在硬性的考试环境中无法有效提升自身对基因工程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但是高校在实施考核计划的过程中却未设置相应的实验考核项目,为此导致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逐渐下降,且由此形成定势思维,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体学习质量。

三、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策略

(一)加强实践性考试

加强实践性考试环节是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策略之一,其要求高校在开展考试环节的过程中应基于工程学原理的基础上来设计专业性较强的改造生物体及加工生物体生产产品等实践性考试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且促使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考试环境下能不断提高自身生物基础应用能力,并以此来解决实际性问题。此外,实践性考试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完善考试内容时应基于基因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将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工程等知识纳入到考试项目中,继而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亦可通过实践环节来深入了解基因工程课程中分子水平等相关知识,并有效掌握复杂的基因操作技术,达到最佳的专业课学习成效。另外,在实践性考试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考试改革的基础,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考试改革目标,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基因工程课程的广面性及技术性,继而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局面改革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在评价体系构建中改革基因工程课程考核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要求高校应提高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即将其设定为总评分的20%左右,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高校应改变传统考试中试卷题型的设置形式,并合理分布各个题型所占比例,最终避免学生产生死记硬背的学习行为影响到整体学习质量,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三)增强考试环节的全面性

。但是平时成绩的增加要求教师在实践环节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即依据学生具体表现对其进行评分;第二,考试环节全面性的加强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践环节的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实验结果参考标准,继而以此来推动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到实验原理,达到最佳考核状态;第三,在考试改革过程中增强笔试卷面题型的多样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有效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检测目的。

四、结论

综上可知,传统的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高校在开展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考试改革的重要性。由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能提高自身整体学习成绩,且掌握基因工程实践操作方式,并最终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达到最佳的考核模式。与此同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调动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国辉.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4(28):15-16.

[2]姚子昂.细胞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0,12(04):181-182.

[3]柏雯娟.关于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45(12):96-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