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在机电中的应用,高智能已经成为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关的技术和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的研究,现如今高智能的机器人和数控设备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性较高、精密度要求高、工序比较复杂的工作,节省了劳动力,也更加方便的得到了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很多的研究人员逐步的将运筹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等多种智能化的学科逐渐引进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判断推理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这样能够方便人们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控制。
2区域模块化
。
3环保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逐渐重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机电产品的环保绿色化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对环境有危害且危害较大的产品失去市场价值,设计和生产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4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近些年来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机电一体化设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国际上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断涌入我国,这也为我国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利于存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更加快捷的推向市场,和生产商之间的技术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必会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会继续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5微型精密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微型精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微型精密化产品体积小、携带方便、耗能低等,这些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精密化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因此,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技术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动力,但是想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微型精密化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以及先进的设备作为强大的后盾,因此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我国先进的技术发展。
6总结
1、电子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电子技术类课程着重介绍电子元器件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以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电子学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如果只讲理论知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实际的器件,听起来肯定是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比如电阻这个元件,让学生亲手识别测量要比在课堂上讲再多的理论效果要更直接和有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2、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需要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就是学生的实训室,实训室就是教学课堂。学生平时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元器件和仪器设备,在模拟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从学生到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的转变,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操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距离。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改革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一批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一方面聘用企业的工程人员做兼职教师,带动本校教师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培训或者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熟悉实际操作和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2、教学内容模块化
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和实验内容往往多年没有更新。。这就要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紧跟电子技术发展,注意理论和实践并重。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做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是将经典理论与先进科技相结合,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建设多功能一体化教室
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单独教学,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理论课听得枯燥、抽象,实训课对电路工作原理又知之甚微。而建设多媒体、实验器材、实物一体化的教室,真正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操作技能。
(1)教师结合多媒体和仿真软件进行教学,生动直观。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等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借助FLASH动画将抽象的内容直观的表现出来。
(2)向学生展示实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学习专业知识不再抽象。例如在讲解电动机控制时,通过展示各种低压电器来介绍其工作原理,学生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3)教室配备各种实验器材,随时进行电路仿真设计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收音机、自熄开关的组装、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等,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良好环境。
4、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只停留在口头说教和机械模仿操作的层面,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实践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创新化的学习空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分配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享受到摘到桃子的喜悦。对综合性问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的活跃课堂氛围中,拓宽学生眼界,完成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
5、改革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课程考核中,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占30%的方法来计算总评成绩,忽略了平时的阶段性测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增加阶段性测试,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并计入总评成绩的50%(综合性实验30%,设计性实验20%,期末成绩30%,课堂表现和作业20%)以此让学生对实训引起一定的重视,激励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4、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
1.评价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学生考核机制中,采用的是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对于一些理论学习要求强的学科来说这样评估方式是可取的。但是,电子技术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单一的考评模式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材理论性过强
电子技术这门学科涉及许多专业名词,比如“有源逆变电力”和“无源逆变电路”,学生看到这些名词很头疼,如果再加上单一的授课模式,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若没有了兴趣,后期的学习只会变得越来越难。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配套
理论课和实践课因为任课老师的不同,在教学中授课内容、授课进度以及授课的重点不完全统一。有时在进行实践课教学的时候,理论学习还没有讲到,因此许多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没有深刻了解,许多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重新做了一遍。即使学生要实践的理论课已经学过,但是时间过得比较久,学生已经遗忘了学习内容,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一体化教学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一体化教学,就是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角的静态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采取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得到及时巩固,又不会出现重复学习知识点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1.编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因此对于教材的选用和编排是很重要的。。另外,对于教材的选用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选定一本教材之后不再改变,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教学要和最新技术相结合,不能让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早已经过时,出现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
2.培养能够同时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师
针对目前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是由不同老师授课的现象,培养能够同时教授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一体化教师。对于这些老师的培养,一是可以从企业直接引入技能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二是对原有的骨干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原有的教师对教学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培养,就能让他们对教授的课程有更深的理解;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不要将专业课老师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一体化课程必须安排一体化老师来上,如果电子技术、电子技能与实训还是分开上,或者分教师上,这样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又将回到传统模式。
3.教学地点选在电子实训室
在电子实训室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课本上提到的抽象的名词以实物指给学生看,学生会对所学产生兴趣,对于所学有直观的感受,也能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对“电流控制型开关稳压电源的调整与测试”这个任务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将任务中相关设备摆出来,让学生自主探索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而督促学生仔细研读教材,学生从“要我学”逐步向“我要学”转变。
4.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鉴于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性,对于它的考评要集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操作水平、展示水平、报告书写水平以及出勤率等方面的考查。
三、结语
近年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引进人才主要以高学历为主,近几年来引进了大量的博士研究生或是博士后。这些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只是从一个学校毕业进入另一个学校任教。他们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以及新知识的掌握上毋庸置疑,但是他们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青年教师大多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会说不会做的情况普遍存在。第二,自身的研究方向也与院校自身的特点和目标发展不一致。这些高学历人才引进以后,并没有根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院校引进人才上,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追求高精尖人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高消费,学校发展不接“地气”的局面。
二、对青年教师培养缺乏计划性
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培养决定着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可以说青年教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具有积极进取可塑性强的优点的,却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主要靠自身积累,但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解决眼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该结合自身需求和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年教师展开培训,有意识地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却又与很多青年教师毕业的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很多青年教师刚入职时“水土不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由于院校没有成套的培养方案,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成为合格的“一体化”教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院校的最宝贵财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决定着院校未来发展和高素质“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根本因素[4]。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走出去,请进来
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是为高职院校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摇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对职业师范教育有充分的定位和认识,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定期安排教师走访中高职院校,实地考察,了解中高职院校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培养人才和需求单位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定期聘请中高职院校的专家来学校做报告和座谈,让更多的院校师生受益,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认识职业师范教育的意义,明确“一体化”职教理念的内涵,找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平衡点。
(二)明确需求,立体化引进人才
引进人才,要充分考虑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的“能力本位”的特点,明确需求,放宽眼界,分层次立体化引进。根据人才的能力特长,引进人才可以分为:实验教师、实践教师、理论教师、专家四个层次。对于理论教师引进人才对象为研究生以上高学历、对口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紧缺专业人才可以给予政策导向。面向企业、相关行业引进具有相关专业中级或高级以上职称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型人才作为实验教师或实践教师。对于急需或者重点发展的专业方向可以引进相关领域专家。各层次人才相辅相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可以相互学习,互为培训。
(三)“千锤百炼”,增强教师自身造血机能
(1)以培训和比赛的形式,激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制系为例,从2007年起,学校每个假期组织理论教师集中训练,以解决大多数“校门-校门”的博士毕业教师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实际问题;。。(2)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相关专业的特色培训、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作报告、培训,了解行业需求,把握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建立“沉浸式”教师培养模式。新引进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均安排在第一学期全程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助课(包括听课,写作业,批改作业,上习题课各环节),第二学期讲授该门课程,并且助课期间,每节课都要求撰写标准格式教案,包括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讲解内容,每个知识点讲述的时间,知识点讲课技巧,课程的导入,互动,板书,PPT,作业,预习等,让新教师真正的沉下来、浸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为上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要经院系考核合格才可以登上讲台。(4)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结合,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设立轮岗制度,鼓励理论教师走进企业,服务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新设备、新技术,第一时间了解社会需求,为培养复合型“一体化”教师提供平台。(5)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制定详细的培养培训方案,如下表一所示,为机械专业教师五年内的培训方案示例。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和想法,及时给予解决和沟通,帮助青年教师教师快速融入新的环境,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四、结语
能提升医者素质,优化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广泛应用,可通过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本科室情况,提升人员素质,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全院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就诊流程,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2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上运用的现状
(1)数据没有做到全院互通
很多医院已经在临床和检查上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但多是重视部门及数字化应用,数据没有做到全院共享,使得全院医疗及其管理流程有断点。
(2)没有将信息化渗透到各个环节
大部分医院没有全面将信息管理功能渗透到医疗、急救、护理、科研、财务核算、行政后勤管理等各个环节,即使财务系统、库房管理系统有提供丰富的管理数据,但这些数据对医院、科室、个人的重要亦一样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分析展示。
(3)对管理信息化重视不够
大部分医院都能看到医疗业务上的信息化投入的必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但对管理上的业务投入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如何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系统作为我国新医改方案中“四梁八柱”的八柱之一,是医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一个主要手段。信息化的在管理中的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医院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也是现代化医疗建设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医院应本着为百姓提供安全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的原则,实行一体化的网络管理,打造先进的、人性化的医疗流程,从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1)要高度重视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
。但管理信息化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通过绩效管理系统贯彻医院经营目标,对科室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医生护士的医疗行为,可以科学评价其工作过程与结果,优绩优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业务信息化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管理信息化则能更好促进内部管理科学化。因此,医院应高度重视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到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并重。
(2)医院各个科室高度配合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仅是计算机应用问题,它牵扯到全院所有科室及科室之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和重组。如医师医嘱的规范、医嘱执行的频率、医疗表格的准备、基础数据标准字典等工作,单凭及计算机中心的技术人员是很难完成的,必须要有各职能科室的介入。要着重把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从单纯解决医生、护士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表面深入到医疗流程、护理流程中,建立一个信息标准规范、接口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加强医院计算机中心的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