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问答 疾病百科 养生资讯 女性养生 男性养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景观生态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2023-05-28 来源:华佗健康网
景观生态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作者:陈 莹 成 伟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1期

陈 莹 成 伟

近年来,游客的增多使得景区的容纳程度多显狭小和不足,如何合理的利用景区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并把破坏降到最小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凸显出来,而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去规划管理景区,构建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操作模式,实现人与景区、自然和谐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旅游业在对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但随着游客的增多,景区的容纳程度与游客旺盛的出游需求变为一个新的矛盾,十一九寨沟景区“滞留”事件致使4万人无法下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些景区的不当开发也造成了景区资源的浪费,如西安阿房宫景区因选址不佳即将拆除。景观生态的思想和方法的引入为景区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一、理论框架

景观结构是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按照它们在景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划分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中。设想,在一个有边界的景区区域内,斑代表旅游产品单元,即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廊道指各种交通线路和旅游路线,有如下几个层次:进入旅游地的廊,景区区域内的廊,旅游廊,斑内廊(即景点的内部交通旅游线路)。基质是景区普遍或重复出现的事物,是斑的背景,基有视觉基和抽象基之分,前者指景区风景群体,道路和天际线;后者指景区蕴含的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景区内的人文环境,方言、俚语、风俗、传说、景区的个性等等。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成了景区旅游网络,游客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发生在这个网络中,这就构建了旅游开发和规划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二、功能分区

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和抗干扰能力的大小,确定合理的生态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控制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可利用景观结构和景观过程相互作用的原理,即景观过程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景观结构对过程有基本控制作用,结合地貌、植被、水文、文脉等特征进行,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搜集,景观分类和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

(一)斑块的设计

旅游斑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景区内斑很多,但这些旅游斑很多同时为当地居民服务,具有社会效应,他们与各种各样的非旅游景观混处,相互借景,为了突出旅游斑,可以设立具有淡化背景意义的外缘缓冲带,例如酒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周围开辟步行空间、景点外围绿化隔离等。空间布局以区内分散的群落式与区外集中式的旅游消费场所,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区内分散可使建筑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区外集中式可是基础设施共享,能够减小对旅游区内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一般来说,只有处于景区中

心地区位和景区边界大门区位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才有较强的旅游功能,因此旅游设施最好通过集中分布形成旅游中心区,减少对景区的全面性的影响。

(二)廊道的设计

要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强化输送功能外的旅游功能设计,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如交通廊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景区的文化特色,如在进入景区的地域范围内,在适当的地段设计一些雕塑或刻字,在廊的两侧出现一些绿色和花墙等甚至装饰,使游客能从中体味该景区的人文气氛。内廊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如河流,原有道路等;施工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材质。

(三)基质的设计

基和斑有时难以清楚划分,当基的背景性消失,特性突出,就转化为斑,这样也使基具有了较大的旅游功能。基可以递变为斑,也可衬托斑。对景区来说,背景基虽然不是游客们前往观赏的目的,但是其与旅游斑常常是融入一体的,能够体现出该景区的风格和特色。在背景基的设计上,要突出的就是对于视觉基的设计,由视觉基来表现抽象基。

(四)容量限制

旅游容量的设计应根据旅游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特征,划分出容量可能不同的景观单元,计算出每个单元的游客、以及动植物等物种的生态位,确定其生态容量值,并结合季节特点、游客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动态的估测,设计出生态旅游容量。实施时,可通过价格手段、限量售票、景区轮流对外开放等方式来控制。要避免景区主廊道的集中性,采取分散重点的方法,使各个方向都有可去的地方,分散游客数的同时使景区效益发挥最大化。

三、需遵循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应优先考虑其作为绿地或景区的保护地。

2.整体优化原则。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对待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而不必限定于局部的优化。

3.异质性原则。异质性高的景观,其相应的生态稳定性高。将景观异质性体现到景区规划中,就会产生景点的景观异质性。

4.多样性原则。景区规划中,多种植被组成的乔、灌、草复合型生物群落比单一纯林或单一草坪更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5.景观个性原则地域性的不同可形成不同个性的景区景观体系。要充分把握不同的景观个性,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本地风味的景点景观。

6.生态关系协调原则指人与景区自然环境、社会,人群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应把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栖。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与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